理论教育 国内外智慧绿道建设的实践及优化方案

国内外智慧绿道建设的实践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美国绿道美国在绿道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国内外智慧绿道建设的实践及优化方案

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生态廊道,现代绿道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演变。虽然现代绿道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的绿道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周代,一直是历代王朝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思想。古代中国绿道主要从防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保护自然环境的目标出发,注重线性景观单体,较少涉及现代绿道中的系统网络功能。

6.5.4.1 国外智慧绿道建设现状

1887年,被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绿道案例——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即“翡翠项圈(Emerald Necklace)”诞生时,绿道这个名词甚至还没有被正式地提及。绿道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绿道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和实践探索的过程。

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里,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热烈的响应。1992年,美国学术界首次召开了以绿道网络规划设计为主题的探讨会,之后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也先后组织了绿道国际研讨会。在2002年欧洲风景园林教育联合会议中,约半数的议题讨论围绕绿道展开。在2001年新加坡召开的第38届国际风景园林师(IFLA)大会上,15位学者以绿道为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讨论。在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和教育家法布斯(Fabos)的倡导下,景观界著名的SCI杂志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分别在1995年、2004年和2006年以绿道为主题出版了三本特辑。随着世界各国的绿道建设的逐步开展,在越来越多成功实践案例的推动下,绿道的理论研究层次和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绿道的规划、评价、实施与管理等更加具体的研究内容也逐步展开。

1)美国绿道

美国在绿道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先进的水平。19世纪的城市美化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建设浪潮给美国的城市带来了大量绿地、公园和城市开放空间,但是这些绿地相互独立、布局分散、功能单一且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Fabos,1991)。绿道理念产生的初衷就是通过新的绿地规划,连通那些彼此分散的城市绿色空间,为城市打造新的可以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的绿色通道网络。

20世纪20年代,路易斯·芒福德和迈顿·凯恩等规划师开始提倡有机疏散和区域规划理论。20世纪中叶,绿道在美国各州进行推广(FHnk,1993)。20世纪60年代,以麦克哈格为代表的生态规划理论成为世界城市生态规划的里程碑。1959年,美国著名环境作家威廉·H·怀特(William.H.White)在其著作《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最先提出“绿道”一词(Zube,1995)。

20世纪70年代,绿道概念正式运用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普拉特河(Platte River)绿道项目中,将传播病毒的河道转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并且市民可以亲近的绿色廊道(Fumseth,1991)。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被充实进了绿道思想中,美国的设计师得以开始运用计算机和3S技术对更大空间尺度的景观进行定量化研究。

随着1987年绿道概念在美国总统关于户外环境报告中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和推广,20世纪末以查理斯·利特尔(Charles Little)《美国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为代表的绿道主题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性文章大量出现,直接引领了当今席卷全球的绿道研究风潮。

2)欧洲绿道

欧洲绿道联合会EGWA于2000年对绿道做了如下的界定:

(1)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

(2)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或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的交通线路,一般提倡采用公共交通工具

(3)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比如徒步者、骑自行车者、开限制性机动车者(指被限速或特殊类型的机动车)、轮滑者、滑雪者、骑马者等。

不难看出,EGWA的定义更多地指向了绿色交通线路,事实上,历史上欧洲的绿道规划和建设比这些界定要广义得多。

伦敦格林尼治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的汤姆·特纳教授是欧洲对绿道研究关注最多的学者之一。他于1995年对绿道做了一个极其简洁的定义:绿道是一条从环境角度被认为是好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为人类服务,也不一定两侧长满了植物,但是一定要对环境有积极意义。他认为绿道这一概念在形式上主要来源于两个较早的词汇“绿带(greenbelt)”和“公园道(parkway)”,而在实质内涵上有更多更早的来源,主要包括:①礼仪性大街,如古埃及时代的;②林荫大道,起先是一种位于城镇防洪堤上的步道,后来发展成为种植行道树的街道;③公园道,为休闲性交通而设计的道路;④河滨公园道,为了满足市民游憩需求而修建;⑤公园带,通常环城布置,为了满足整个城镇的游憩需要;⑥公园系统,规划成相互连接的城市公园;⑦绿带,为了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而规划;⑧绿道系统,为了满足全市人民的休闲游憩需求;⑨绿色小径,在城市或乡村地区修建的游憩性通道。

欧洲的绿道及绿道网络建设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www.daowen.com)

第一,基于地理空间联系的区域联合,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的生态安全为目标,由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密切合作,构建跨越多国的大尺度绿道生态网络。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既注重生态栖息地的连通性以保障野生动植物的自由迁徙,又注重对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

第二,基于欧洲各国普遍流行的大都会发展战略,以城市群或城市圈为单位,在经济产业密切联系、交通沟通便利、生活方式相近和城市发展历史相似的区域内,构建连通各个中小城市的地区型绿道。依托绿道的建设,将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分布合理性,以此推动后工业时期城市第三产业,如信息业和景区业的发展。在改善地区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著名的案例包括德国兽尔大都会区的埃姆歇景观公园体系。

第三,在具体的城市级绿道的构建过程中,欧洲深入人心的绿色出行理念和完善的自行车公用计划使得绿道中通常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强调自行车骑行的连贯与通畅,重视自行车相关的租赁、维修和俱乐部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构建。通过绿道的构建,拓展城市居民自行车骑行的空间范围,重视自行车道附近的景观资源分布,增加自行车骑行的乐趣,并以此给自行车骑行者带来更多亲近自然的游憩感受。

第四,在具体的城市级绿道的构建过程中,重视城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的连通,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田园感受或农庄体验的机会,重视家庭聚会野餐、花卉园艺种植、农场动物喂养和自然森林探险等参与性强的游憩活动方式。即便是像球类运动、滑板运动和游泳体育类活动项目,依然追求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展。

3)亚洲其他国家绿道

亚洲开展绿道实践的国家主要有新加坡、日本和韩国,每个国家都基于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绿道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道案例,并且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日本对于绿道理论的研究更早,相关研究成果最多。通过整理总结发现,日本的绿道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视通过河流绿道和山脊绿道,将国土范围内的主要自然景观资源进行连通,使之成为具有较高资源丰富度和生态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整体。不仅为整个国家构建了生态保护体系,而且有利于对外吸引国际游客,促进景区业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满足后工业时期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的需要。第二,在现有城市区域内构建的绿道,重视将城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田园风光相联系,鼓励城市居民开展更多的近郊游憩活动。第三,在新城的开发建设方面,追求通过绿道网络的建设打造新城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吸取工业社会时期忽视生态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的经验。其新城中的绿道不是以休闲游憩为构建目标,而是以搭建新城各功能区合理的步行联系,构建新城整体的慢行系统为目标,提升整个新城的居民生活品质,并以此来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流入,促进新城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岛国,因其优美的城市环境素有“花园城市”的美称。然而新加坡的美丽与繁荣并非与生俱来,因为其属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暴雨频发,而岛国国土面积有限,导致新加坡无法储存雨水,淡水资源紧缺。为改变水资源匮乏及暴雨带来的困扰,新加坡于2002年制定了解决淡水问题的“四大水源”,即国内集水区的水源(雨水收集)、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于对国土范围内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保持集水区和水道的干净,同时让公众更好地接近水源,更懂得欣赏和珍惜宝贵的水源,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于2006年4月启动了“ABC水域计划”,即“活跃、美丽、干净”的水域计划,规划了超过20个城市河道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左右完成,修复和新建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通过一条条河流绿道,不仅将溪流、河流、湖泊与城市公园联系了起来,而且为新加坡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卡朗公园绿道建成于1995年,是卡朗河沿线的第一代绿道,全长9 km,连接璧山公园和卡朗河畔公园两个区域公园。卡朗河两侧是住宅区和学校。选址的实际原因是这里具有可供发展的土地,邻近的住宅区可确保绿道有潜在的使用者来源。卡朗河两岸有6 m的排水缓冲带。卡朗公园连接线的设计是为了在城市环境中提供一片绿地,基本上是一条点缀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的自行车和慢跑道。公园里唯一提供的便利设施就是几张公园长椅和垃圾桶。绿道既被用作娱乐场所,也被用作居民区和交通节点之间的捷径。

韩国的绿道项目主要关注于环境污染严重的河道,依托绿道的建设进行综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并恢复这种传统城市河道的自然景观和活力,例如清溪川自然化整治项目和光州川综合恢复项目。此外还关注城市新区内的绿道建设,例如汝矣岛汉江带状公园项目等,通过绿道将老城与新区贯通,鼓励城市居民利用这些通向城市新区的绿色公共空间,以此来提升新区的人气和活力。

6.5.4.2 国内智慧绿道建设现状

对于我国来说,绿道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名词,但其所体现的连通特性、其表现出来的线性特征,以及其反映的对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利用等思想观点,都可以从我国古代的园林构造手法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已经拥有一些绿道思想的雏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外国最新的绿道思想和绿道构建方法都适用于我国国情与城市环境,要想让从国外介绍而来的绿道思想融入我国已有的绿地构建体系,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适应性改造。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园林构建思想中发掘绿道理念的雏形,恰恰有助于绿道理念更快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使其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绿道除具备生态和文化功能之外,还应该兼具社会和经济功能。目前国内绿道的建设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及彰显文化魅力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绿道的社会和经济功效发挥较低。主要表现在:其一,目前的绿道大多是吸引“户外运动族”的参与,对于更多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则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其社会功效有待提高;其二,目前绿道的建设缺乏有效运营,需要政府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虽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甚微。

我国的绿道规划建设具有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共同推进的特点。以广东珠三角城市带和成都地区城市带为代表的区域绿道建设层面,突破单个城市建成区的界限,初步实现城市与城市连接的多市共建绿道模式。以深圳绿道为代表的城市绿道建设层面,利用绿道将城市内部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滨水绿带与城市郊区的自然山体、农田、自然保护区相联系,初步实现城乡绿色相连。以广州为代表的社区绿道,初步形成了连接居民日常生活出行密切相关区域的通勤、健身、休闲绿道。绿道已经成为当今处理城市环境、社会及经济综合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且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和实际建设经验,我国的绿道发展已经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然而,短期膨胀式的发展模式显示出了一些不足,如国内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绿道国家标准出台,各个地区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大多只是完成了基本的园路贯通和植被绿化,对于绿道关联区域内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整合不足;多数都市型绿道依然会被城市道路系统打断,影响了绿道作为一个连续线性廊道的生态作用和美学价值,也给绿道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便;部分规划中将城市绿道片面地理解为绿色的城市自行车道和慢行道,骑行和散步成了绿道唯一的利用方式,对于体育健身、文化推广和科普教育等功能还未完全开发;现有的绿道服务设施局限于如公厕、服务站、指示牌等基础服务设施,缺乏具有复合功能和高附加值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展示设施等。这些问题显示出国内对于绿道尚未形成系统的构建目标、构建类型和构建方法的认识,也折射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不足。未来要结合智能化设备进行建设提升工作,更加合理地进行规划,提升我国绿道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