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空间发展理论的不适应性问题

传统空间发展理论的不适应性问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传统空间拓展理念不利于全域城市化精明增长传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多以主城区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触媒,不断向外蔓延,由此形成建设用地倍增的表象模式。传统城镇体系理念强调中心城市的主导、带动作用,较适合城市化早期发展。

传统空间发展理论的不适应性问题

随着当代大都市空间发展的全域化,城乡关系、城镇职能、规模结构和支撑体系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理念、模式产生了较大差别,传统理论已无法指导,无法满足当代都市空间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念不利于全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分离为主要特征,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消耗农业生产价值的基础上,农村成为城市资金、人力、生产资料的基地和产品消费地,单向流动特征明显。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周边农村造成了极大的抑制,使得农村在与城市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能够肆意向农村蔓延,破坏原有的农业供给链条和生态平衡。在战略层面,目前很多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已不再进行农业种植,大城市蔬菜供给率严重下降,必须依赖更远或外地农产品进行平衡。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流通环节增加,城市战略安全受损。在生态层面,原有农村生态保护作用削弱,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在经济层面,单一的资金流使得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农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在全域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是全域综合发展的体现,强调城市对农村的反馈作用。城市和农村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呈现相互平等、相互支撑的发展局面。农村是全域城市化的基础,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劳动力输出源,而且将成为新兴旅游产业、都市农业的兴起之地。农村将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等手段,弥补与城市的差距,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在城乡平等的基础上,城市与农村将实现良性互动,使生产资料、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全域城市化城乡平等的发展要求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城市为主、农村为辅,城市是区域的主要带动力,成为吸引人力、资金的重要场所。过于单向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和农村长期处于不平等发展状态,产业效率、政策导向性偏差严重,对农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全域城市化综合发展。城乡融合强调城乡互利、相互平等,发展的模式强调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缓解城乡失衡、生态环境弱化的格局。

2)传统空间拓展理念不利于全域城市化精明增长

传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多以主城区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触媒,不断向外蔓延,由此形成建设用地倍增的表象模式。由于我国城市主要以土地财政为主,依赖土地资源换取增长速度,牺牲土地资源争取企业入驻现象明显,城市化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表现。因此,全域城市化在传统建设用地蔓延中,更多地意味着全域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分散,成为建设用地全域铺开的发展态势。全域城市化并不是将全域建设为城市用地,而是以精明增长为理念,差异化地进行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建成区,应强调增长边界控制,以此限定城市规模和用地扩张;对于次级节点,应强调培育发展和控制,促使次级节点成为规模合理的增长极;对于农村和生态地区,应强调保护利用,进而实现全域差异化的发展与增长,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全域全面增长。

传统建设用地与精明增长模式的理念存在较大偏差:传统建设用地注重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增量为主;精明增长模式注重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以存量再开发为主。两者体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开发理念。全域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要求全域功能组团和发展极核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复合型城市化,因此强调以精明增长为主的用地扩展模式。

3)传统城镇体系理念不利于全域水平分工发展(www.daowen.com)

目前,传统城镇体系理念仍以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为核心,注重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的等级金字塔结构,强调全域发展应建立在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发展,二、三级城市辅助支撑的基础上。城市职能应建立在规模等级基础上,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城市服务能力较强,因此应布局更高端的城市职能。传统城镇体系这种树形城市结构,在城市化早期发展时符合经济、社会客观规律,有利于中心城市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发展。但随着中心城市不断集聚,其对周边要素的吸引力远远强于二、三级城市,使得二、三级城市发展滞后、动力不足,抑制了一级城市之外城镇的发展,成为目前很多城市单核集聚效应明显、新城建设不力的影响因素。传统城镇体系理念强调中心城市的主导、带动作用,较适合城市化早期发展。全域城市化以实现全域发展组团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为主要目标,注重城镇职能之间的平衡,通过建立相互平等、相互联系的职能体系,实现全域空间的综合发展。因此,全域城市化对职能的要求以建立水平分工模式为主。

水平模式的职能分工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防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不再过于强调单核扩散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快速交通基础上的职能配套,建立若干职能上相互依赖、相互平行的功能组团,对推动全域职能布局、实现空间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模式的职能分工与垂直模式的职能分工在发展理念、空间布局上存在较大矛盾。垂直模式的职能分工强调一级城市的带动作用,注重空间单核发展模式,对新城和新兴组团建设存在抑制作用,不利于全域职能的综合发展;水平模式的职能分工强调全域综合发展,是基于疏散中心城区职能、强化新城和新兴组团建设的发展模式。两者并无本质错误,垂直职能分工体系适合城市化早期及中期,水平职能分工体系适合城市化中后期,即全域城市化阶段。因此,在全域城市化阶段,全域职能分工体系应尽快建立水平模式的发展方向,打破传统垂直分工模式的固有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梳理城市结构,创造科学的空间模式。

4)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理念不利于支撑全域城市化

传统全域交通发展主要以实现组团联系为主,注重全域功能节点的相互联系和对接,以面对面为主要特征,仍停留在交通层面的需求。全域城市化则将全域视为统一的整体,全域交通不仅是交通需求,还应满足建设用地开发、跨区域生活满足和舒适性等,以点对点为主要特征,实现功能组团的无缝衔接。

目前,虽然各个组团之间实现了以轨道交通联系为主的通勤方式,但仍局限在面对面的交通,点对点的交通模式则无法依靠轨道交通实现,需要将大运量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相结合,形成有机联系的交通网络模式,支撑全域城市化发展。因此,现状交通发展模式尚无法有效支撑全域城市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