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帽类主要有盔、冠、帽、巾四大类,总称为盔箱,秦腔叫头帽。
盔:硬胎,分金银胎,多为武将戴。盔又分为草王盔、霸王盔、夫子盔、帅盔、二帅盔(尖盔)、扎巾盔(武将戴)、马超盔、赵云盔、荷叶盔、太祖盔(赵匡胤戴)、二郎盔、太子盔、倒缨盔、林冲盔、木兰盔、侯盔、判官盔、罐子盔、瓦盔、薛礼盔、阎君盔、钻天盔(悟空戴)、贼盔、扇子盔、虎头盔、狮头盔、八角盔、蝴蝶盔、鸡盔、女帅盔、双阳盔、凤翅盔、如意盔、老旦帅盔等。
冠:硬、软胎结合,是比较郑重的礼帽。分为平天冠、九龙冠、老旦凤冠、老旦冠、翠凤冠、珠凤冠、如意冠、虞姬冠、钿冠、猴冠、紫金冠、五佛冠、凤头冠、二梁冠、进贤冠、道姑冠、道冠、麻冠、莲花冠等。
帽:多为圆形,软胎,文臣武将大夫士卒均戴。分为王帽(硬全胎)、鞑帽、太监帽、僧帽、纱帽、相纱帽、硬罗帽、罗帽、高罩帽、繁帽、小鞑帽、梢子帽、女僧帽、无常帽、红毡帽、蓝毡帽、白毡帽、皂隶帽、兵帽、虾帽、蟹帽、鱼帽、比卢帽、女贼帽、软帽等。
巾:多为方形,软硬均有,术士、员外、文臣武将、士农工商均用。分为软皇巾、相巾、将巾、夫子巾(关羽专用)、鸭尾巾、老人巾、武生巾、文生巾、萧何巾、员外巾、学士巾、桥梁巾、荷叶巾、高方巾(也可代三郎巾)、妙常巾、四方巾、棒槌巾、大板巾、小板巾、许仙巾、扎巾、一字巾、八卦巾、苦生巾(也叫贫生巾,京剧有“盔箱第一巾”之讲究)等。
其他还有金踏镫、银踏镫、黑踏镫、汾阳相貂(俗称相帽)、九龙相貂、相貂(小相帽)、驸马套翅、老旦套翅、女七星额子、男额子、渔婆罩、头包、白青蛇额子、二龙箍子、草帽圈、一把髻、大过梁、小过梁、面牌、茨菇叶、偏球、偏花、鬓花、英雄结、铲刀头、硬火焰、宫花、狐尾、蝴蝶结、豆包(武丑专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战翅子(武将用)、英武翅(女性用)、狐尾(秦腔叫毛兜兜)、雉鸡尾(俗名:翎子)具有秦腔特色。
另外,秦腔与众不同的是神话戏的扮相,即标花。标花是插在帽和盔两侧的,多为黄色,折成小山尖扇形,约一尺多长,代表神仙。而赵公明扫台的标则为红绿色纸做成,传说中的要吊鬼纸,还有吊菱角的,像孙武、闻太师等。(www.daowen.com)
翎子是怎么来的呢?古代有一种鸟,叫鹖(hé),性情勇猛、好斗,皇帝就命令在禁卫军头上插一根鹖尾,称“羽林军”,保卫自己。后来在戏曲舞台上演变成插雉鸡尾,一种长的翎子,为增加表演可看性和塑造人物的道具。
那么,戴翎子的人物有什么寓意呢?
一是英俊潇洒的武将,如吕布、周瑜、杨宗保、陆文龙、太子一类角色。
二是婀娜多姿,武艺高强的女将,如穆桂英、樊梨花、刘金定、扈三娘、钟无盐等。
三是非正规军和番鞑子,如山大王、程咬金、宋江、卢俊义、金兀术、三国戏东吴、曹操的人马等。
四是鬼怪神仙等。
五是戏曲里的刽子手,个别丑角,插单翎子,如穆柯寨穆瓜插单翎子等,均带有贬义和戏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