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极其宝贵的,35岁之前,每一个年轻人都要认真思考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与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为什么样的事业奋斗一生?总结起来就是择偶、择业和价值观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系到人一生的婚姻家庭、物质生活和情感上的幸福与否;
第二个问题关系到自己的主观价值倾向,是勤勉本分还是剑走偏锋,是积极乐观还是狭隘悲愤,这关系到人一生在大部分时间、对大部分事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
第三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事业和生活是不能完全切割明白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事业状况,关系到我们的经济能力,而经济能力又关系到更多的方面:家庭生活、消费、居住、子女教育、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眼界、未来发展潜力等。
价值观永远对人生路线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曾经深刻阐明价值观在青年的人生发展中起到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对于青年人来说,价值观的养成需要依靠学校教育,也需要依靠自我教育。最通俗地讲,正确的价值观往往意味着平稳、安全的人生,没有什么“护身符”比正确的价值观更为有效。
如果一个人从内心就无比向往个人至上、拜金主义,热衷于超前消费和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在行动上他就会选择收益高、风险大,甚至触犯法律的做法,只为了获得金钱。金钱这种东西,对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金钱的诱惑常常贯穿人的一生。它的威力不仅年轻人无法阻挡,就是一些经过较多人生考验的中老年人也无法在它面前保持克制、冷静。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努力勤勉,却在老年时晚节不保;或者有些人年轻时迅速发迹、前程远大,但没过几年很快又因为贪欲前功尽弃的原因。
就择业而言,事业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从现实中认识到,灵魂的自由往往取决于财务的自由,而财务的自由往往取决于你的事业给你提供的收益率到底有多大。当马克思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年仅23岁。如果他追求个人一生生活的富足、安乐,在当时的普鲁士应该也是能够做到的。毕竟,无论是马克思的家庭还是他的妻子燕妮的家庭,都属于有些积蓄的上流社会的家庭,马克思作为当时普鲁士珍稀的博士、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要谋取一个政府的公职或者一个大公司的高管职位根本不难。但这些容易的人生,马克思都没有选。
他17岁时在自己的作文中写过人生的职业理想,那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这个理想不是服务于某一个政府部门,或者服务于某一个资本家的企业,谋求果一家之腹,集一身之财。马克思选择了不与政府妥协,俯身书案、追求真理的艰苦工作,他用自己40多年的理论探索,去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启迪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告诉人们:人类有更美好的未来值得追求,为此全世界无产者要联合起来!(www.daowen.com)
马克思的人生从物质上来说远远谈不上幸福,但因为他始终有一份谋求人类解放的信念和理想支撑,他的人生所达到的思想成就的高度便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珠穆朗玛峰”。
恩格斯也是如此,他有一个物质条件更为优渥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完全可以过上资本家“公子”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恩格斯青少年时在父亲的企业看到的不是日益膨胀的利润,而偏偏是工人阶级的贫苦、悲惨的生活状况。他调查工人阶级的状况,写出了翔实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不仅对工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谴责“社会的残酷性也特别鲜明地暴露出来: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受命运的摆布”,还由衷地信任和赞美工人阶级的才能、力量,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壮阔前景,从此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整体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恩格斯没有接受他的贵族家庭给他安排的婚姻,而是爱上了一个父亲工厂里的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他们事业上相互支持,深爱着彼此,虽然这个婚姻受到家庭的强烈反对,正如恩格斯所从事的革命工作也是他的家庭所极力反对的一样,但恩格斯还是在极大的阻力下听从本心,为理想坚定前行。他数十年如一日站在马克思身后,甘于担当国际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小提琴手”,他牺牲自己的才能和爱好,付出大量时间去从事自己非常反感的商业工作,只为了赚取足够的经费全力支撑马克思的科研事业。
同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一生名利双收的黑格尔相比,同时代的“后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们一生奋斗所走过的历程,要崇高得多。因为,他们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也是青年人确定人生理想,并持之以恒地为理想信念奋斗的极具正能量的人生导师啊!
一旦一个人不以赚取多少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就能够让自己不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他就有机会真正从兴趣、关爱他人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出发,去追求不受名利诱导和裹挟的相对纯粹的理想。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不完全为了钱,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可能的。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2016年发布的《扭转趋势》(Turning the tide)报告倡议大学生们成为慷慨而温暖的人,去追求更有意义的贡献他人、服务社区,并积极参与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活动。今天,中国的社会对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判断标准也应该改一改了,应该抛弃局限于考试分数、技能证书、语言能力、身家财富等通常的标准,要在这些之外去评估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满怀深情地寄语青年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中国梦终将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