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彼此认同与归属感是成为人民的前提

彼此认同与归属感是成为人民的前提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从概念上来看,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有认同和归属感的群体的统称,它由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构成,但彼此要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称为人民。没有这种认同,很难说移民已经真正成为这个国家人民的一员,这就是很多人移民后找不到归属感、安全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服务人民,首先是认可人民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拥有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彼此认同与归属感是成为人民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青年学子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时候会很疑惑,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如果自己是党员,又是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然是要保持入党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如果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职员,为人民服务岂不是离咱们太远?即便想为人民服务,也没有机会啊。

人民既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性存在。人民,从概念上来看,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有认同和归属感的群体的统称,它由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构成,但彼此要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称为人民。相互没有认同感的人,绝不是属于一个共同体下的人民,比如美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上长期被对立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影响,相互没有认同感,便绝不会有美国和朝鲜的人民共同体。

在一个共同体内部,人们的认同也绝不是永远铁板一块。如果没有对共同体的认同,人就很可能会去做伤害共同体利益的事,并且在原则性问题上就会不自觉地站到对立面上去。在中文词汇中,有很多词来定义这种共同体内部的对立者,比如最典型的是“内鬼”和“汉奸”。在和平时期,人民内部的认同往往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但真到了危急时刻或转折点,这种人民内部的认同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引导和强化的内容。

从群体上来说,企业老板、企业职员、公务员、技工、教师、文化艺术工作者、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都属于人民。所以,看起来很多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人没有机会作为公权力和行政机构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每一个勤奋工作、勤劳致富的人,又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而在每一个被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都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人民服务。

那么,问题又来了。很多人会问,我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啊?其实,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为你服务。有非常多的人在保障你的衣食住行,粮食生产部门、交通运输、移动通信、网购外卖、水电供应、银行证券物业维修、公安交警、医院、菜市场等,我们每天都在同这些生活琐事打交道,根本注意不到原来自己身边有这么多人随时准备好了为我们服务。

很多人又会说,在任何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享受公共服务(人民为我服务)非常正常,而且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这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高,所以很多人愿意移民美国、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的就是能享受高福利、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要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当今世界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建立在某一种或几种非常明显的认同基础上,比如美国既是一个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又是一个移民国家,还是一个主体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既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民族国家,又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国家,还是一个外籍人口占到八成以上的移民国家,但它的外籍人口也都是阿拉伯人。无论人口流动和移民现象多么普遍,整体上看现代国家本质上仍然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有民族的认同。没有这种认同,很难说移民已经真正成为这个国家人民的一员,这就是很多人移民后找不到归属感、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而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什么影响?如果找不到归属感,你就不会有“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会有被人民接纳和赞赏的成就感,而人民为你服务的内容你会认为都是钱对等买来的,比如需要向国家支付高额个人所得税等。

而只要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性的人,就始终是需要一点儿归属感,一点儿荣誉感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既是承诺,也是要求,还是能够得到荣誉感的事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对无产阶级政党和所有党员的要求。

1843年,马克思在自己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这样写道:“人民是否有权为自己制定新的国家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一旦不再是人民意志的现实表现,它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幻想。”[7]

1847年,马克思在《“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一文中写道:“对国王来说,一切政治因素中最危险的是人民。但不是弗里德里希·威廉所说的那种吃了拳头、得点小恩小惠就感动得流泪的人民,这种人民自然不危险,因为他们只存在于国王的想象中。而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平民,正像霍布斯所说的……这种人民首先要向陛下要求有普选权的宪法,要求结社自由、出版自由和其他令人不快的东西。”[8]

之所以引述这两段话,是因为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也不是被动接受统治阶级统治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人民不是被“赐予”民主、平等和自由,他们会对统治者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国家制度如果不能再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就只有被人民抛弃。

所以,能认识人民的关键在于,不是从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暴力镇压者的视野,也不是从小资产阶级以为人民是一群“乌合之众”的角度,更不是从神和宗教的“人是上帝的子民”的观点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视野去认识人民,就能够明白:真正的民主是尊重人民的意愿,服务人民的需求,为人民的利益去工作,真正的民主就是为人民服务。(www.daowen.com)

但这里的“服务”,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在饭店、在飞机上、在一些消费场合的“服务”不是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的服务是以获取经济回报为目的,主动迎合被服务者特定需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服务人民,首先是认可人民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拥有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共产党,需要用先进的理念来教育人、培养人、说服人,才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最后,人民代表了现存一切社会最强大的物质力量,认识并掌握这种力量是人类走向未来世界的现实途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9]

理论说服了人,就能形成强大的、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的合力,这个合力就发展成为历史趋势,这个趋势就能将人类社会带向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未来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5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0-22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