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发现剩余价值的价值?

如何发现剩余价值的价值?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讲剩余价值这个问题,不是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无论是商品流通还是资本流通,都是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则,所以剩余价值并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而是在隐秘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能完全消灭剩余价值,但存在剩余价值同样不能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不能因为目前尚存在剩余价值的攫取,就要在现阶段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已经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如何发现剩余价值的价值?

现在讲剩余价值这个问题,不是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有些人对剩余价值无感,他们会说:企业家付出了资本,承担了风险,他们赚取一点儿所谓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过分吗?还有一些人会问:既然我们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攫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人的事儿如果有,为什么不去消灭它?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工作,老板要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则要去做工作职责和公司领导要求我们完成的工作,人力资源部则会根据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给我们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规定我们要遵守的考勤制度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会按时拿到自己的工资和奖金。至于老板赚了我们多少剩余价值,我们很关心吗?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老板多赚些,这样才有钱给我们多发些奖金,是这样的吧?所以,你看大家平时聊天经常会说:我们公司今年效益不错,除了14薪,年终奖也比去年多发了2万,挺好的!隔壁王老五他们那儿效益不行,连13薪都不给发!他聊的时候根本不会说,我们老板今年可剥削了我们不少!年终奖才给我们多发2万,他比去年可多赚了1个亿呢!

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秘密——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非常难、非常了不起的。发奖金的事儿,只是从相当短期的目标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会理解这个发现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资本主义社会抬高了商品和货币的地位,商品的流通借助货币的形式实现,大量的商品流通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货币累积,从而产生资本的最初形式——货币资本。

接着,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论述道:“商品—货币—商品”的商品流通过程,是为买而卖;而“货币—商品—货币”的资本流通过程,是为卖而买,资本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增殖,他的目的并非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无论是商品流通还是资本流通,都是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则,所以剩余价值并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而是在隐秘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说,货币占有者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但买来的生产资料并不能自己把自己转化为商品,必须要消耗人的体力、精力、知识、技能、时间,通过劳动者的加工、生产,才能从生产资料变成能够满足别人使用价值需求的商品,才能实现货币占有者所需要的价值。劳动者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这样他的劳动力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参与同货币的交换,并且成为货币占有者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劳动力的消耗过程,正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过程处于资本家的严密监督之下,所生产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完全占有。劳动力的价值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的形式表现,但工人一天之内的全部劳动力都归资本家使用,工人将自己的劳动源源不断地加到劳动对象身上,这种注入新价值的过程一次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保存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二是为商品增加新的价值。在生产资料变成新的商品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价值的增加或灭失,但劳动力转化的过程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另一部分形成一个余额即剩余价值。

再来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在18、19世纪之前大多数时候工人用工资只能购买勉强维持他的劳动力不至于减退到影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生活必需品。最初工人一天的劳动中,比如需要用3个小时生产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的部分),剩下的9个小时全部用来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随着工业技术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人用来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而剩余价值生产部分即剩余劳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资本家会在工人的要求下偶尔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但这种工资待遇提高的速度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积累的速度,也就是说,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是越来越高、越来越隐秘的,要不然你不会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两极分化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加重的。

马克思最终发现,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的时间与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才是真正的劳动时间,即工作日的意义所在。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建立了他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大厦的基石之一——剩余价值理论。至此,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资本家们都不能发现和承认的秘密被发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表面的自由(买卖自由)和公平(等价交换)之下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有个青年人很关心的现实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我们还要允许剩余价值的存在?在此必须做出解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能完全消灭剩余价值,但存在剩余价值同样不能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首先,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也决定了中国在现阶段必须施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巨大贡献,统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所以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性质,而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并由宪法确定的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上,我们并不能简单以数量比例关系对比来看待它的地位和作用。在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经济的支配地位毋庸置疑。决不能因为目前尚存在剩余价值的攫取,就要在现阶段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已经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

马克思告诉任劳任怨的工人们,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真正追求的东西,工人阶级只是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一个工具,他们和资本家工厂里的生产线、机器是一样的命运,会因为不好用、不掌握最新技术、不能高强度工作等各种原因被淘汰、被抛弃。

马克思通过他的论证进一步证明,机器大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会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可变部分资本会相对减少,而这一结果必然会导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而工人阶级一旦失去了被雇用的机会,他们也就失去了生存所能依赖的唯一屏障。(www.daowen.com)

导致工人阶级拥有如此悲惨地位的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掌握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而劳动者日益同生产资料相剥离,虽然他们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自由(出卖给A或者B),根本没有其他更多的内容。而且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阶级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资料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时他们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种对立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紧张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由于资本追逐利润是无休止的,资本扩大生产的冲动会周期性地引发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而这些危机或者是生产危机,或者是金融危机,越是靠近现代越具有全球联动效应。因为资本主义从其萌芽时期开始就逐步将全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类用商品、货币和市场联系在一起了。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做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1]。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绝不是以“田园诗式”的方式进行的,15世纪末以来披着法律的外衣剥夺被剥夺者,压低工人工资,甚至资本家以私人立法的方式来管理工厂,以暴力来阻止工人反抗等做法,都是非常残酷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就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日渐强大起来,真正现代化的工业资本就这样占据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也开始在不断地斗争中觉醒和团结起来。

最初工人们只是痛恨机器,认为是机器夺取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降低了他们的工资水平,于是他们破坏机器、工厂;后来工人阶级认识到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他们应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胜利,于是欧洲各国工人开始建立各种工人联合会,但他们只是在提高工资、争取劳工权利、争取选举权等方面开展斗争;再后来,马克思主义开始掌握和影响工人阶级并告诉他们,工人们只有通过顽强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让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从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基础,进行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变革,才能实现本阶级的解放,才能最终走向已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从不同侧面论述过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的批判,也不是情感上的批判,而是从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开始的,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根源,并指出一条从现实走向未来的途径。这就在逻辑上、理论上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的判断,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马克思的这个判断后来被总结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补充了“两个决不会”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

很多人觉得,马克思既然提出了“两个必然”,为什么又再提“两个决不会”?后者是对前者的修正吗?还有人根据“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尽情发挥说,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到消亡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要继续向资本主义妥协、退让,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要更加强化和发展私有制,公有制也可以“暂时”让位给私有制。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做出的基本结论,1859年做出“两个决不会”的表述其实是论述唯物史观的普遍规律,也可以被看作是为“两个必然”具体结论提供的哲学依据,在这里马克思并非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言,而是指向古往今来一切社会制度变迁更替的基本规律。所以,马克思提出“两个决不会”,并不意味着他在修正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据此否定之前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我们应该谨记:虽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盲目推进“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升级”,但也必须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范畴内不断锐意进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两个必然”也“决不会”成为现实,须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建设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基本判断,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能够推翻。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难道不是最深刻的吗?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