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元素——商品开始研究的。《商品和货币》一章,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开篇之作,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文本逻辑的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而“两千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更容易研究”,而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必须用抽象力。这也导致对商品本质的剖析和解释在马克思看来是最难的、最枯燥的、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但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所以,马克思说理解了商品,就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核心的内容。而商品这个表面上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公平交易精神的载体,实质的内涵却非常不一般。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首先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就是要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论是作为生活资料的消费品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间接满足。而商品的有用性和自然界物的有用性内涵不同,虽然它们都有使用价值,但商品作为一种为交换而产生的物品,它还有另一种价值,即作为人类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作为商品价值的东西,即凝结在其中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我们举例来说,空气、树木、水、石头这些东西都来自大自然,不是人类劳动生产的东西,它们叫作“物”,物因为可以被人类使用而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医用氧气、木头桌子、瓶装水、金属器皿,这些东西是人类劳动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除了使用价值外,它们还可以被拿来进行交换,并且它们是专门为同“别人”交换而生产的,这种“物”就被称为“商品”。(www.daowen.com)
商品交换的时候有一个用第三者度量的“价值”,这个价值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商品在多大程度上有用,这就像一张黄花梨木桌子和一张普通的榆木桌子,使用功能上来说可以毫无差别,但被当作“商品”交换时的价值却相差数十倍,因为它们在被生产的过程中凝结的有效人类劳动是有根本差别的。一张上等黄花梨木桌子,原料的寻找难度大且供不应求,加工方式更为精细,操作步骤更为烦琐,需要的工人的技巧难度更高(掌握这种技巧的工人数量更少),雕花刷漆所有步骤消耗的人类劳动时间都大出很多,所以它的价值(商品交换时往往表现为价格)就高。这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中蕴含的第一个秘密,搞清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总结为商品的二重性。
紧接着马克思发现,不仅商品有二重性,而且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来表现的(木匠生产桌子和工人冶炼钢铁都需要耗费人类的体力、智力等),这被称为抽象劳动;而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木匠生产桌子和工人冶炼钢铁耗费的是具体的),这种劳动是具体劳动;总的来说,抽象劳动不同,商品的价值不同;具体劳动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产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易,实现的是不同种类的人类一般劳动之间的交换。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他们只能通过让渡自己的部分得到另一部分,这便成为商品的固有矛盾。
既然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实现,商品是为别人生产的,就必然涉及它相对于别的商品的价值如何确定、如何实现的问题。商品价值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确立了以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从而,原本人们之间非常清楚的生产关系就逐渐被劳动产品之间“物—物”的关系所掩盖,而后又以货币作为中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我能生产多少商品,我的商品能换多少别人的商品(货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就通过商品将越来越多的人、市场、生产资料连接起来,商品到处寻找市场,总是具有扩大生产的冲动和盲目性,人们对商品和货币产生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