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香门第出学霸: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2.学术精要和武功秘籍的共同之处:独孤求败。
3.读了个本科的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的“骚操作”。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他的父辈、祖辈都是犹太文化精英,家族主要成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种家境绝对算得上一个“书香门第”。
特里尔城靠近德法边界,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在马克思出生前的1815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特里尔城从法国人手中还给普鲁士。因为普鲁士国王不允许犹太人担任公职,马克思做律师的父亲不得不权衡利弊,决定放弃犹太教的信仰改信基督新教路德宗,后来成为特里尔城律师协会的主席。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Henriette Presburg)比父亲亨里希·马克思(Heinricch Marx)小11岁,来自一个富有的犹太望族,她嫁给马克思父亲时带来了大量的嫁妆和资财,夫妇两人感情很好,他们生了9个孩子,但马克思的5个兄弟姐妹先后死于家族遗传病,只有马克思1个男孩和3个女孩活到了而立之年。马克思的父亲思想活跃,他支持启蒙运动,不但亲自教育马克思,而且让少年马克思亲近自己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挚友威斯特华伦男爵,男爵后来成为马克思的岳父。
命运给马克思安排了一个很不错的人生开局,他在特里尔城度过了自己幸福、美满的青少年时光,并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他家境殷实、父母恩爱。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1835年马克思从特里尔城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毕业,马克思在这所精英中学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用笔墨书写真理的文化基础。马克思的中学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他留存于世的最早的作品之一,17岁的马克思为自己树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理想,此后一生马克思都没有离开过他的初心,可谓“立长志”的典范了。
彼时的普鲁士因为领土、宗教、改革和反对改革等各种问题纠葛,社会动荡、人民贫穷、工业落后,颓废的风气蔓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听从父亲的建议到莱茵河畔的波恩大学读法律系,准备承接父亲衣钵做个律师。不过,进入大学的马克思远离家人管束羁绊,又受颓废风气的影响,终日无拘无束地胡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上了大学的热血青年马克思热衷于写打油诗、参加同乡会、聚餐喝酒,还曾经干过携带武器打架斗殴的出格之事。知子莫若父的老马克思感觉到儿子有成为“废青”的隐患,决定让马克思转学到普鲁士首都以校风严谨著称的柏林大学。(www.daowen.com)
果然,环境是能教育人的,老马克思让儿子转学与“孟母三迁”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有时候是绝对离不开伟大父母的睿智和先见之明的。
1836年10月,大二新学期开始不久,马克思秉承父命来到柏林大学读书。柏林大学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唤醒了这个年轻澎湃却常常躁动到不知所以的灵魂,新旧思想在柏林大学争锋、交融,其中哲学领域反对专制制度的新思想让年轻的马克思着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马克思把自己的本专业法律当成了辅修,一发不可收地投入哲学的怀抱。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学习力极强,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做笔记、写评语、写专题论文、参加辩论会等,他的学术能力不断刷屏大学同学的朋友圈。作为学霸,马克思还自学了英语(学得马马虎虎)和意大利语,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等三本著作;小试牛刀以后,他开始变得野心勃勃,试图将法律和哲学结合起来新创一个法哲学体系,估计那时候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们或法学教授们都没敢这么想过。
可马克思说干就干,大二下学期时,他就开始动手写自己的法哲学“鸿篇巨制”了,写到300多页后发现自己的观点是“整体的虚假”,结果这部“倒霉的作品”没能熬到自己见天日的那天就夭折了。不久以后,干劲十足的马克思又起草了一部24页的《克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但因为道行尚浅,有些关键问题没有想清楚,写作根本不能继续下去。两部书的写作都折戟沉沙,这让十八九岁的马克思很郁闷,他这种过度用功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也严重损害了健康,要知道马克思家族的很多亲人大多被家族遗传的肺结核病和肝病困扰,马克思的身体底子并不是很好。病倒后的他被迫听从医生建议先去休息疗养,不过医生很快发现:所谓的疗养对于“手不释卷”的马克思来说,是多余而无效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离学术很远,不明白一个20岁左右青春正好的年轻小伙子怎么会喜欢上学术这种“无趣”的东西。你如果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其实做学术跟练武功绝对是殊途同归,都是独孤求败且非常容易上瘾的。所以,两次失败的写书经历倒让马克思的思想更加成熟,他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成功地从枯燥的学术探索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乐趣。
马克思于1839年开始全面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并写了整整7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40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年3月读了5年本科的马克思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完成论文写作后,马克思并没有在柏林大学申请学位,可能这时候他听了个“小道”消息,这年4月把这篇论文邮寄给耶拿大学,在自己缺席答辩的情况下仍然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学士直接晋升到博士?在柏林大学读书却在耶拿大学拿博士学位?这两条在现在看来绝对是“骚操作”!很多人不理解马克思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一是由于当时普鲁士特殊的大学教育体制并没有限制这样做;二是因为耶拿大学是个比柏林大学差得多的大学,更容易获得博士学位。正如高放教授所说的:“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1]
所以,马克思的读书生涯真是让人艳羡,那叫一个顺风顺水!1841年他博士毕业时,年仅23岁。唉,在这个年龄时我们大多数现代人刚刚大学毕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