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纪念赵丹九十诞辰:探索赵丹的魅力

纪念赵丹九十诞辰:探索赵丹的魅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丹的魅力——纪念赵丹九十诞辰百年中国电影,群星荟萃,星光灿烂。在各类群星中,赵丹无疑是非常明亮耀眼的一颗。正是因为在上述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色彩的角色,赵丹的魅力也由此而生,他永远活在银幕上,也永远活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赵丹显然属于后者。赵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由此,赵丹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赵丹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

赵丹的魅力——纪念赵丹九十诞辰

百年中国电影,群星荟萃,星光灿烂。在各类群星中,赵丹无疑是非常明亮耀眼的一颗。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参与了中国电影的重大变革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由他主演的一系列颇有影响的优秀影片,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广受欢迎和好评,而且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佳作。他在这些影片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已永存在中国电影艺术人物画廊之中,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角色因演员而存活,演员也因角色而扬名。正是因为在上述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色彩的角色,赵丹的魅力也由此而生,他永远活在银幕上,也永远活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

众所周知,演员的魅力,既来自于天赋,也来自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角色独特的感悟、把握和创造,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毋庸讳言,赵丹之于表演艺术是有一定天赋的,无论是其外形条件还是其基本素质,都适合于当演员。但是,赵丹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家,并非仅仅靠其天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表演事业上的勤奋努力,以及在塑造每一个角色时,通过深入探索而对角色独特的感悟、把握和创造,从而使其银幕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这种超越一般演员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正是其魅力所在。

一般的演员,往往视演戏为职业,以此维持生存,养家糊口;优秀的演员,则视演戏为事业,兢兢业业,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赵丹显然属于后者。赵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但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遭遇何种磨难,都不能削弱他对艺术的真诚热爱,都无法动摇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在晚年的一首诗中曾这样说:“大起大落有奇福,两度囹圄发尚乌。酸甜苦辣极变化,地狱天堂索艺珠。”[1]这既是他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也表明了他一生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的坚定信念。

简括而言,这种追求和探索首先表现在他注重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学习和掌握电影表演的艺术规律,完成了从生疏到熟悉,从模仿到创新,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创作过程,从而在银幕上能潇洒自如地扮演各类角色,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赵丹是从作街头爱国演讲走上话剧舞台,又从话剧舞台走上银幕的。他没有受过电影表演的专业训练,在电影艺术创作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知识。他对电影的认识,对电影表演技巧的把握,乃至其表演风格的最终形成,都是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多方借鉴,不断探索而逐步积累起来的。1932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赵丹进入了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处女作《琵琶春怨》,此后又相继拍摄了《上海24小时》《时代的儿女》《女儿经》等一批影片。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熟悉了电影拍摄的方法,了解了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异同,并初步掌握了电影表演的艺术规律,塑造了各类不同的角色。而这一切,一方面是靠他“自已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省悟中硬着头皮向前摸索”[2]取得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学习借鉴欧美电影演员的表演技巧中获得的,他曾说:“我不仅揣摩欧美电影演员的个性和特长,还学他们所扮演的人物的气质、装束、体态、味儿。”[3]1937年是赵丹电影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年,他相继主演了《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这两部影片不仅是30年代左翼进步电影创作的精品佳作,而且使赵丹名扬影坛,显示了其塑造银幕形象的能力和艺术表演的潜力。如果说他在《十字街头》中所扮演的失业大学生老赵,在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与其本人较相似,其表演还较多的是本色表演的话;那么在《马路天使》中扮演吹鼓手小陈时,则调动了各种生活积累,“既能以角色的形象为引导,同时又不脱离自己的素质”,“所以是越演越不费力、越演越自如,夸大讲就是到了‘自由王国’”[4]。由此,赵丹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种表演风格则在他于1949年主演的《乌鸦与麻雀》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生活的磨难和阅历的加深,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经验,也使他的表演更加成熟自如。于是,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小广播”肖老板的形象,既是他表演风格趋于成熟的标志,也使他跻身于国内最优秀的电影演员行列。

然而,艺无止境。赵丹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现状,永远追求创新的艺术家。50年代以后,在新的时代环境里,作为一名著名演员,他一面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社会对艺术家提出的新要求,一面仍大胆进行多种艺术实践,不断拓展表演领域,努力提高表演技巧。从《武训传》始,他先后在《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聂耳》《海魂》《烈火中永生》等一系列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他对当时那种生吞活剥、教条主义地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苏联电影的创作、摄制规范等的做法是反感的,也是不赞成的。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每一个角色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角色的要求去生活,在体验中接近角色,在探索中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时,他还有意识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学习借鉴技巧手法,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中,既丰富了表演技巧,也使表演风格更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在塑造林则徐的形象时,他就“决定用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来尝试形象的创造。”[5]通过精心设计,以“真璞”为角色性格的核心,以“阳刚”为角色性格的基调,在表演中注重体现出刚柔相济、有动有静、有张有弛的特点,“在大笔触中找平淡的笔触,该放的放,该松的松,该着力刻画的地方加以渲染,而放和松的目的,则是为了突出、加强主要的东西。”[6]从而使林则徐的形象真实、生动、感人,既成为该时期最有光彩的银幕形象,也成为最能体现赵丹表演艺术风格的角色。

为了追求和探索艺术的最高境界,赵丹还十分注重加强生活积累,不断增强艺术修养,他深知对于演员来说,有时候演技的提高往往“功夫在诗外”。他说:“技巧来自生活,来自刻苦的锻炼,在这方面必须下苦功夫、死功夫,多学多看,勤学苦练,所谓‘学起来一大片,用起来一条线’。有了十分功,才能‘功到随成’。”并认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精益求精,生生不已”[7]。因此,除了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加强积累外,每拍一部影片,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要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由于他是一个同时从事话剧、电影表演的“两栖”演员,舞台上的表演经验也有利于电影表演技巧的提高。他在绘画、书法方面的造诣,他对京剧艺术的爱好,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实践,使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并往往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在电影表演实践中能融会贯通,而且还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体现在表演理论的探讨总结之中。我们在他的《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这两本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正是视艺术为生命,一生不懈地追求和探索艺术的最高境界,使赵丹成为一位纯粹的、真诚的、有个性的艺术家,一位有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优秀演员。他生前曾想在银幕上塑造鲁迅周恩来等艺术形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夙愿未了,成为永久的遗憾。然而,他为中国电影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已载入电影史册。对于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来说,赵丹永远是具有魅力的电影明星。

(此文为作者于2005年11月16日在上海电影集团、《文汇报》社等联合主办的“永远的艺术赤诚——赵丹艺术成就追思会”上的主题发言,原载2005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www.daowen.com)

【注释】

[1]赵丹《地狱之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2]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3]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4]赵丹《地狱之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5]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6]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7]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