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下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之探讨

当下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之探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当下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和电影体制、机制的改革,中国电影开始注重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电影的商品特性和娱乐功能得以凸显,其票房价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此,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类型片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创作主流。直至2007年《集结号》问世以后,才使国产大片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

论当下国产类型片的创作发展

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和电影体制、机制的改革,中国电影开始注重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电影的商品特性和娱乐功能得以凸显,其票房价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由此,不少编导的类型意识得以强化,类型片的创作开始勃兴,诸如武侠片、喜剧片警匪片、传记片、战争片、体育片、伦理片、灾难片西部片、戏曲片等的拍摄,开始更多地呈现出类型化的艺术特征。同时,为能使主旋律电影更能吸引观众,赢得电影市场,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其创作也开始注重采用类型化的包装,使之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也更易为观众所喜爱和接受。

因此,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类型片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创作主流。不少编导在类型片的创作拍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相继出现了一批较成功的影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些类型片的创作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创作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片或亚类型片,使类型电影更加丰富多样了。在此基础上,如何正确把握类型片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向,使之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以适应不断拓展的电影市场之需求,并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娱乐之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应该看到,当下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国产类型片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经过电影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多主体投资的电影产业体系已经逐步形成。特别是2003年以来,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降低了电影制作生产的准入门槛,从而使多主体投资电影、全社会办电影的产业形态日趋成熟,已初步实现了电影产业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由此,电影创作生产便有了相对稳固和日益雄厚的产业基础。这样就进一步解放了电影生产力,增强了电影企业的竞争力,促使电影创作和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而,近几年国产影片的产量持续攀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国产影片已达到406部,票房收入达到了43.3亿元人民币,首次进入了全球前10位。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还很大,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电影市场还有待于持续开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仍将处于成长上升期,无论是影片的年产量,还是银幕、影院和院线,都将继续增长。对此,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曾预测说:“我坚信10年之内中国电影票房达到30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1]尽管他的预测可能比较乐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相信,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大部分国产影片还未能进入影院和院线放映,那种“大部分人在看少部分电影,大部分电影只有少部分人在看”[2]的现状还未有多大的改变。这其中,“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则数量更少,难以满足电影市场的需要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仅从电影创作来看,观赏性强、艺术质量高的类型片短缺,以及类型片创作的单一化倾向较突出等,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正如陈嘉上导演所说:“我们在不停地发展我们的市场,可是我们的制作、创作,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可以说都是达不到我们的观众的要求的。”[3]因此,若要进一步拓展电影市场,使更多的国产影片能进入影院和院线放映,并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就需要大力开拓类型化、多样化的创作空间,并不断完善类型片的创作模式,加强艺术创新,提高艺术质量,注重增加“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国产影片的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

由于近年来国产大片的创作日益兴盛,已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所以大片创作中的类型化问题就十分引人关注。在国产大片中,古装历史片、武侠片、喜剧片、战争片、传记片等已成为主要类型。 自2002年《英雄》问世以后,古装历史大片和武侠大片便相继而出,先后拍摄了《十面埋伏》《无极》《七剑》《神话》《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等一批影片。它们一方面不断地创造着票房奇迹,有效地激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各种批评指责,乃至网络恶搞;其结果总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形成了一种“叫座不叫好”的“大片现象”。当然,在此期间也有如《功夫》、《霍元甲》等一些票房和口碑都不错的大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象。直至2007年《集结号》问世以后,才使国产大片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该片不仅在题材选择上不同于上述大片,而且突破了浮华空洞的大片模式之束缚,在银幕上真实生动地抒写了人性之美,歌颂了献身精神。为此,既赢得了很高的票房(国内票房达2. 6亿元人民币,海外发行收入超过200万美元),又获得了广泛好评。2008年国产大片的类型开始日益多元化,除了《投名状》《赤壁》(上集)、《画皮》等一些古装历史大片外,其他题材类型的大片也开始在电影市场上显示出强盛的市场竞争力和艺术生命力。例如,其中既有传记片《梅兰芳》《叶问》,科幻片长江七号》,神话武侠片《功夫之王》;又有生活喜剧片《非诚勿扰》,动作喜剧片《大灌篮》等多种类型,从而改变了前几年国产大片题材类型较狭窄单一的局面,丰富和活跃了电影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2009年的国产大片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无论是《赤壁》(下集),还是《南京!南京!》《建国大业》《风声》等影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总体上看,国产大片不但有效地激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遏制了电影票房持续滑坡的势头;而且打开了国际电影市场,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影响。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已经达到的水准。

就当下国产类型大片的创作而言,首先要注重把握好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使两者能有机融合为一体。由于类型片即为商业片,因此强化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然是必需的。但是,那种一味消解意义,只崇尚娱乐至上而忽略思想内涵的做法则不应提倡。应该看到,即使是好莱坞商业大片,也并非都是没有思想意义的纯娱乐化产品。在这方面,我们有些国产大片尚未学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精髓。因此,国产大片应该努力拍摄出更多既有现实主义内核,又有娱乐化包装,思想性和观赏性能有机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影片。例如,商业与艺术在《集结号》《梅兰芳》《叶问》等国产大片中已经进行了成功嫁接,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其积累的经验值得推广。

其次,国产类型大片的创作还要充分重视东方元素的运用和民族风格的建构。应该看到,当下不少国产大片的创作对此有所疏忽。有些大片因过分注重营造好莱坞式的视觉奇观,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现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没有形成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民族风格,所以既很难摆脱好莱坞大片的阴影,也很难超越好莱坞大片的模式。国产大片的创作应该走自己的路,完全模仿好莱坞大片则往往会“东施效颦”,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美学风格,这样最终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另外,对于国产类型大片来说,大投资当然需要,因为充足的资金可以保证宏大场面的营造和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的运用,并聘请一些有市场号召力的大明星出演。别出心裁的宣传营销也需要,因为作为一种进入电影市场的文化商品,它应该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进影院去消费。但是,大片并非完全是靠金钱堆出来的,也并非投入的金钱越多就质量越高,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毕竟还要讲究艺术品位,显示艺术价值,体现艺术追求。一般来说,大投资都需要通过多方融资来集资,而且要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因而影片的创作拍摄就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有时候则难免要以牺牲艺术质量为代价。为此,要根据影片题材类型和宣传营销的实际需要,尽可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合理的价位之内,而不至于使制片人和导演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过多地考虑商业利益而放弃了艺术追求。

当然,除了要继续推动国产类型大片的创作繁荣外,还要积极扶持和发展中小成本的类型片,使中小成本、制作精良的类型片在电影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份额,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就目前的创作现状而言,中小成本的类型片毕竟是大多数,故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低对于国产类型片在电影市场上的地位、影响和所占有的份额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多数中小成本的类型片艺术质量还不高,尚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进入影院和院线公映。恰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所说:“电影质量的进步仍然滞后于电影产量的提高。特别是在占主流位置的中小成本影片中,优秀作品的数量相对缺乏,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表现力度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影片存在诸如思想浅薄、艺术平庸、制作粗糙等问题,形成了国产电影进入电影院线的‘瓶颈’之一。”[4]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当然,并非所有中小成本的类型片都是如此,其中有些影片由于在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的角度、艺术构思等方面较新颖,或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较生动,所以能吸引并打动观众,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例如,无论是小成本投入的《疯狂的石头》,还是中等成本投入的《疯狂的赛车》,都产生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成为中小成本类型片成功的范例。其经验证明,中小成本的类型片只要艺术新颖、制作精良,同样具有市场竞争力,能拥有好口碑和好票房。

(二)

尽管新时期以来类型电影的创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的历程还比较短,适应电影市场需要的类型片的创作实践也没有多久,再加上电影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有不完善之处;所以类型片的创作还存在着诸如形态样式不够完善多元,艺术上也不够精致动人,有些类型片还缺少有影响的代表作和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与演员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电影界的重视,并在创作实践中予以解决。

首先,就目前的创作现状而言,不少类型片的艺术形态和样式还不够完善多元,有影响的、高质量的力作还不多。就拿战争片来说,尽管战争史诗片已有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一批扛鼎之作;战争伦理片的创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成功之作;但是,诸如战争惊险片、战争喜剧片、战争灾难片等样式还缺乏艺术上较成熟的、被广大观众充分认可的代表作。2009年上映的《南京!南京!》,作为一部战争灾难片,虽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也获得了1.7亿元的票房,但艺术上还不够成熟,有较明显的缺陷,故而在评论界和观众中均毁誉参半。

又如,在警匪片的创作中,以夺宝护宝为题材的警匪片,是新时期最早的一种样式,其“数量也不少,但优秀之作却不多,基本上没有发挥此类题材应有的市场效应。1994年之后,基本踪迹全无”[5]。也就是说,这一样式的创作已经中断了很长时间了,这是很可惜的。缉毒题材的警匪片是近年来创作数量较多,影响也较大的一种样式。虽然90年代也曾出现了诸如《中华警花》《白粉妹》等一些较好的影片,但近年来还是缺少公认的成功之作。反恐题材的警匪片是一种新的样式,不仅创作数量少,而且有影响的好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以各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为题材的警匪片,也有一定的数量,但给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还是不多。总之,“在新时期洋洋200多部的警匪片中,粗制滥造者居多,倾心打造的不过十分之一。”[6]这两年拍摄的一些新片也力求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如《五颗子弹》通过1个老警察与3个犯人在绝境中进行的生死较量,展示出心灵拯救的巨大力量,影片有意识地引入了灾难片的类型元素,显示出在类型化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而《千钧·一发》也注重采用了纪实风格来强化影片的真实感等。但是,由于编导的类型意识还不够鲜明,所以影片的类型特征尚不够明显,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也还不够强。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与香港的警匪片相比,还是与好莱坞的警匪片相比,大陆的警匪片都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警匪片是观众喜爱的一种类型片,所以应不断拓展和完善其创作,努力拍摄出一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

再如,喜剧片的创作历来是弱项,近年来通过努力虽然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尽管冯小刚的贺岁片使轻松幽默的生活喜剧片创作得以振兴,并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缺少艺术上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黑色喜剧片、搞笑喜剧片等样式也有了发展,前者如《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疯狂的赛车》等;后者如《十全九美》、《桃花运》等;但是,多数影片的艺术质量尚有待于提高。另外,讽刺喜剧片、动作喜剧片、歌舞喜剧片等样式仍然发展缓慢,很少有编导涉足这类样式影片的创作。

至于中国西部片的创作,在80年代至90年代曾相继出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成功之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提出了“新西部电影”的创作主张,但创作势头锐减,有分量的优秀作品不多。戏曲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片,历史悠久,特色明显,曾有过不少颇有影响的作品。但90年代以来,由于“大众文化不可阻挡地出现多元化格局,社会文化的时尚性把戏曲远远地抛到了后边。国产电影也基本进入市场大潮,影片的投资重视票房回报,戏曲电影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其创作也就处于“整体衰落阶段”[7]。当下戏曲片创作应如何发展?已成为一个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体育片、伦理片、灾难片、恐怖片、科幻片、歌舞片等类型片的创作,虽然也拍摄了一些新的影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中如体育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灾难片《惊天动地》等也获得了好评;但是,不少影片在艺术上仍较稚嫩,还缺乏成熟的、有影响的好影片。

其次,目前不少类型片艺术上比较粗糙,既不够精致,也缺乏创新,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将会影响类型片创作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少影片的编导尚缺乏较鲜明的类型意识,对各种类型片的创作规律和基本要求也缺少认真研究,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创作时或跟着感觉走,或简单模仿借鉴好莱坞的类型片和香港的类型片;既没有在艺术上进行精益求精的深入探讨,也没有在类型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创新,这样当然无法拍摄出为广大观众所赞赏的精品佳作。

同时,还应该看到,如今的电影消费市场,明星效应和品牌消费的现象日益增多,很多观众进影院看电影,往往是冲着某位导演或演员去的,而把影片艺术质量的高低放在了次要位置。例如,冯小刚和葛优搭档的贺岁片已产生了品牌效应,他们每部贺岁片的推出都能吸引广大观众,并获得较高的票房。其中创造了3. 5亿元票房的《非诚勿扰》,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主要是因为发挥了品牌效应,所以才有那么高的票房。正如郑洞天导演所说:“《非诚勿扰》的票房完全是品牌效应。冯小刚自己也说,这是他10年来最不费劲的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个广播剧风格,没电影什么事。但舒淇加葛优的品牌,更主要是冯小刚的品牌,讲什么观众都要看。”[8]同样,诸如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成龙李连杰等人的影片,也往往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吸引他们进影院去观赏;即便有些影片质量平平,并没有什么新意,但仍能赢得较高的票房。因为他们的影片也已成为一种品牌,观众去影院看他们的影片往往是一种品牌消费。正因为如此,所以《建国大业》就注重充分发挥明星效应,该片汇集了172位广大观众熟悉的明星,以此作为影片的市场号召力。中影集团在大陆投放了1450多个该片的拷贝,创下了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这部投资3000多万元的影片,上映首日的票房就达1500万元,预计总票房将高达4. 5亿元,从而使这部主旋律影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也为主旋律影片的制片策略和商业化操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www.daowen.com)

为此,每一种类型片的创作都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形成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并培养出一批擅长于某种类型片创作的著名导演和演员,乃至于如同卓别林、希区柯克等那样的电影艺术大师。当然,品牌和大师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一部部有影响的影片在观众中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这一方面,不少编导尚需确定创作目标,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在电影市场和观众心目中确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总之,要通过进一步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使各种类型片的形态、样式日趋完善和多元,在艺术上也更加精致动人,独具魅力。

(三)

每一种类型片的基本元素和风格样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无疑,电影市场和广大观众往往对类型片的创作发展起着一种主导作用。当下,由于电影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观众的审美趣味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在创作中多种类型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现象将日益增多。

时至今日,尽管主旋律电影、类型电影、艺术电影仍然各有侧重和特点,但彼此之间已不再有截然分明的界线。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所说:“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者应自觉地将自身的责任意识、艺术理想与市场诉求相融合,不断提高制作工艺和市场认可度,实现优质主旋律影片与市场大片的并轨。”而同时“主旋律影片也可以更多地容纳艺术家个性化的创作追求,突破以往的模式与套路,大胆进行艺术创新”[9]。创作实践证明,主旋律电影、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界线是可以打破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例如,《集结号》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采用了战争伦理片的创作模式,用类型大片的创作方法予以包装,既凸显了鲜明的思想主旨,又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观赏效果。而作为传记片的《梅兰芳》,则是艺术电影的内核加上类型电影的外壳,既体现了编导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又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样,《超强台风》是一部以灾难片形式包装的主旋律影片,它既全景式地描写了地方政府、普通民众等各个方面战台风的情况,也在影像上逼真地再现了超强台风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全貌,特技效果的成功运用很好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观赏性。而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灾难片《惊天动地》也同样如此。影片既真实地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场景,表现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以及由此焕发出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注重充分发挥灾难片各种基本元素的作用,营造了紧张惊险和悬念迭出的风格样式,从而让观众在视听震撼中获得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激励。为了营造独特的视听效果,影片创作者运用了520多个数字合成镜头,通过高科技手段来体现其艺术追求,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显而易见,那些缺乏观赏性和娱乐元素的主旋律电影,很难进入电影市场;而思想内容空泛、艺术水平低下的类型电影也很难赢得观众的青睐;至于坚持个人风格和小众化的艺术电影,其生存境遇总是十分困难。为此,诸如《集结号》《梅兰芳》《叶问》《超强台风》《惊天动地》等影片的成功经验,就值得大力提倡和学习借鉴。

同样,各种类型片之间也是如此,类型样式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也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不少成功的类型片均打破了原有的模式,以富有新意的探索,有效地进行了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例如,虽然《疯狂的石头》的投资只有300万元,但是,由于编导很巧妙地把警匪片和黑色喜剧片的模式交叉融合在一起,令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票房收入达到了2530万元。至于制片和发行成本为2300万元,而票房达到1. 1亿元的《疯狂的赛车》,则有机融合了体育片、警匪片和黑色喜剧片的元素,使各种元素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从而使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娱乐性和观赏性也更加显著。又如,投资只有1200万元的《李米的猜想》,因为“既有悬疑类型片的特点也有浪漫爱情片的特征,还有公路片、黑帮片、社会片的元素。这些不同的类型片因素通过编导的创作智慧融会在一起。影片将感情线和悬疑线、犯罪故事和情感故事、类型结构和人性刻画、戏剧情节与社会批判杂交在一起,充分利用多重视点,在限制剧中人主观的同时也使观众对信息的全知冲动得到控制和支配。”[10]所以不仅上映一周就收回了投资,而且受到广泛好评,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实现了票房、口碑和奖项等方面的丰收。这几部影片的成功,是中小成本影片进入电影市场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再如,投资8000万元的《画皮》属于大片,由于将鬼怪故事、神话传奇、功夫动作和浪漫爱情有机组合在一起,故而不仅获得了2. 5亿元的票房收入,而且在观众和评论界的口碑都不错。最近上映的谍战大片《风声》,则采取了谍战片和惊悚片混合的模式,不仅悬念迭出,情节紧张,而且人物性格也各具特色,颇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上述影片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不仅使类型片的样式更加多元化,而且带来了艺术与商业的某种跨界融合。其成功探索和良好效果,说明了类型样式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而广大观众对此也是认可和欢迎的。

由此可见,在当下类型片的创作过程中,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似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趋势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一方面要熟悉和把握各种类型片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另一方面则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富有新意的艺术探索和多元化的艺术形态,不断拓展类型片的创作空间,使之在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中展现新的美学风貌,以适应广大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显然,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理论和批评予以指导和帮助。为此,评论界应该从理论上对近年来类型片的创作实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认真的探讨,由此进一步确立正确的类型观念,梳理各种类型片的类型特征和创作规律,总结各种类型片的创作经验,使更多的编导能尽快进入自觉的创作状态,真正把握类型片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手法,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片的艺术质量,以更好地赢得电影观众,拓展电影市场,此乃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注释】

[1]杨帆《中国价值·金融危机下的中外电影合拍机遇与策略》,《电影新作》2009年第4期。

[2]艾青《创作方与市场方的对话和碰撞》,《电影新作》2009年第4期。

[3]杨帆《中国价值·金融危机下的中外电影合拍机遇与策略》,《电影新作》2009年第4期。

[4]童刚《创造繁荣电影局面,构建和谐电影文化》,载2007年1月16日《中国电影报》。

[5]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6]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页。

[7]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8]郑洞天等《疯狂的赛车》,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3期。

[9]高山《电影界整装待发,献礼共和国生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专访》,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9期。

[10]尹鸿《向市场集结的主流电影群——2008中国电影创作备忘》,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