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画片的故事创意是关键

动画片的故事创意是关键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事创意乃动画片之基础近年来,中国动画片创作方兴未艾,其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达到8. 23万分钟,2007年已突破10万分钟,发展态势喜人。因此,如何抓住故事创意这一重要环节,不断提高动画片创作的艺术质量,不仅是一个在创作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动画片的故事创意是关键

故事创意动画片之基础

近年来,中国动画片创作方兴未艾,其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达到8. 23万分钟,2007年已突破10万分钟,发展态势喜人。但是,产量大幅度增长并不意味着质量也会随之有很大提高,应该看到,其中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很多,既不能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求,也无法重铸中国动画之辉煌。有些作品还因为艺术质量平庸低劣而无法进入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就目前的创作、生产状况而言,当务之急乃如何进一步提高动画片的艺术质量,多出精品佳作,不断拓展市场和扩大影响。

要提高动画片的艺术质量,当然会涉及到很多问题,但故事创意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没有一个精彩动人的好故事,影片既无法吸引观众,也无法打动观众,动画片创作便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钱运达所说:“与电影一样,优秀的动画片同样需要好的剧本。故事不吸引人,即便产量上去了,国产动画依旧难得人心。”[1]事实也确实如此,据《文汇报》报道“日前有调查显示,仅有14.2%的人爱看国产动画片,81.9%的公众认为国产动画片缺乏创意”[2]。因此,如何抓住故事创意这一重要环节,不断提高动画片创作的艺术质量,不仅是一个在创作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虽然动画片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样式,它不注重追求表现生活的真实性,而往往运用夸张、变形、神似等技巧,借助于想象、幻想、象征等手法,生动地反映生活和历史,并借此表达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它在叙事上仍然和故事片一样,需要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作为基本框架,然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使静止的造型活动起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演绎和动画形象的塑造去显示主旨内涵。由于动画片的主要观众群是少年儿童,所以精彩动人的好故事就显得尤其重要。舍此,即使动画造型再生动、技术手段再高明,也很难引人入胜,产生长久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电影院放映的长篇动画片,不仅在技术层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剧情故事和动画形象也要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中外动画发展史上一些成功的经典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美国的《白雪公主》《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以及最近引起轰动的《功夫熊猫》;还是日本的《铁臂阿童木》《龙子太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抑或是中国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宝莲灯》等,无一不是如此。

因此,在动画片创作中首先重视故事创意,力求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作为基础,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那么,如何才能使动画片的故事精彩动人呢?窃以为在故事创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了适应不同层次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动画片的故事题材应该切实做到多样化,力求丰富多彩,力戒单调划一。古代和现代、历史和现实、传说和寓言等,都应该成为创作的取材领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能一窝蜂地去拍摄同一题材类型的作品。只有不断拓展题材领域,才能从中开掘出有新意的素材作为故事情节。无疑,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当然是取之不尽的宝库,过去许多国产的优秀动画片大多取材于此。例如,根据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改编创作的动画作品就有不少,从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始,到此后陆续拍摄的《大闹天宫》《人参果》《金猴降妖》《西游漫记》《红孩儿大话火焰山》等,故事情节均取材于该小说。虽然其中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经典之作,但是,我们的创作目光不能局限于此,不能老是从《西游记》里寻找创作素材、获得创作灵感;而应该扩大视野,另辟蹊径,否则就不可能有很大的艺术创新。创作实践证明,取材新颖往往会赋予作品独特的新意。例如,无论是根据民间谚语演绎的《三个和尚》,还是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的《天书奇谭》,都曾受到广泛好评,而其题材的新鲜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我们今天在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时,也要注重渗透更多的现代意识,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元素,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以利于更好地适应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动画片创作既要注重开掘民族文化资源,也要注意涉足中外各民族共同关注的一些内容,以不断扩大题材领域,使影片能引起中外观众的共鸣。因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今天有不少现象和问题是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所共同面临和关心的,动画片创作也应该面对与触及这些现象和问题。例如,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通过一条年幼的小鱼尼莫的曲折经历,不仅表现了成长教育的主题,而且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则往往涉及到人性的异化、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主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故而其主旨内涵就具有普世性价值。

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现实题材动画片的创作,努力捕捉和开掘现实生活中适合于动画片创作的题材,以弥补这类作品创作之不足。由于种种原因,现实题材动画片的创作有一定的难度,不太容易拍摄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过去此类题材的多数作品往往存在着以简单化、概念化的方法去图解现实政治的不良倾向。但是,也有若干值得赞赏的好作品。例如,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通过对两个性格有缺点的孩子的生动描写,说明了小缺点也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道理。不仅故事情节有新意,而且巧合、夸张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影片具有独特的讽刺喜剧风格,至今仍有美学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而拍摄于90年代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是一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的现实题材系列动画片,颇受欢迎和好评。由此说明,面向现实生活的动画片也可以拍摄出令人赞赏的优秀之作,关键还在于创作者的眼光和功力。

当然,除了题材的多样化之外,叙事形式、技巧手法和美学风格也应该多样化。我国动画片的叙事大多为封闭的戏剧式结构,采用这样的叙事形式也拍摄了不少成功的作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题材范围的不断扩大,叙事形式等也应该日益多样化,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总之,要在创新中求变,努力推陈出新。

其二,要正确处理好“教”与“乐”的关系。由于动画片的主要观众群是少年儿童,所以重视发挥其教育功能,做到“寓教于乐”并没有错。但是,要正确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能因“教”而损“乐”,即为了突出教育性而削弱其娱乐性和观赏性。应该看到,有些国产动画片说教意味太浓,而生动性和趣味性较欠缺,故不受观众欢迎,也很难拓展市场。因此,如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动画形象表达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主题,如何使观众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某些人生的感悟和有益的启迪,则是故事创意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一些优秀作品的成功往往得益于“乐”与“教”的有机统一,即把表层叙事的生动有趣和深层内涵的哲理开掘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首先要突出“乐”,使之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而“教”则应该建立在“乐”的基础上,让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对其内涵能思而得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经典影片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特别是美国动画片,其“寓教于乐”的经验似乎更为成熟。例如,《狮子王》表面上描述了一个非洲草原动物王国的故事,非常生动有趣,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很强;而实际上其主题富有深刻的哲理,能让观众很自然地从动物世界联想到人类世界,透过故事去品味内涵、领悟主旨。《功夫熊猫》则让观众始终在笑声中观影,在快乐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影片结束后仍能使观众意犹未尽。创作者在轻松、搞笑中让观众接受了影片所传递的励志主题和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没有“乐”作为基础,“教”的作用便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其三,在故事创意时,既要把少年儿童作为市场消费主体,充分考虑其审美爱好、娱乐需求和接受水平,又要兼顾其他年龄层消费群体的观赏需要,情节不能太简单,内涵不能太直白。因为如今看动画片已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好的动画片同样能吸引成年人,使他们也能获得审美的享受。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动画片创作的成人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一些优秀的影片往往是老少咸宜的作品,具有多层次的内容和寓意:给少年儿童的是一个浅显、有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生动故事;而与此同时,成年人又可以从中感受到启迪智慧的丰富内涵,大家各取所需。

正因为优秀动画片拥有庞大的观众群,所以其票房收入可以超过一般的故事片。例如,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从军”改编拍摄的《花木兰》,1998年全球票房收入为2.35亿美元,位居当年全球电影票房排名第9名,使许多大制作的故事片望尘莫及。如果《花木兰》被我们中国编导来改编拍摄的话,很可能会照本宣科,艺术处理比较严谨,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迪斯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故事创意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尽管原来的故事已经很生动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但迪斯尼在改编时为了使故事情节和动画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特增加了宗庙守护神“木须龙”和蟋蟀“叽叽”两个动物形象,由此衍生的情节充满趣味,更能吸引少年儿童观众。同时,又进一步加强了花木兰命运遭遇的描写,使之更加曲折坎坷,以此满足成年观众的娱乐需求。由于该影片采用的是中国故事,所以也较好地借鉴了一些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从而突破了迪斯尼动画片的一贯风格,使之具有较浓厚的东方色彩。而由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很快便打破了动画片的票房纪录,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这是一部向中国文化致敬的动画片,用该片导演斯蒂芬森的话来说,“《功夫熊猫》是一封给中国的情书”。此片无论是故事创意、动画形象还是画面造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欢的,所以老少咸宜,引发了观影热潮。显然,无论是迪斯尼还是梦工厂,其成功的经验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二)

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情节往往与动画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没有令人难忘的动画形象,再好的故事也不会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反之,倘若没有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动画形象也不可能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因此,在叙述故事和展示情节的过程中,要注重于塑造动画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文化风采,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调查,当下在中国少年儿童最喜爱的20个动画形象中,有19个动画形象来自国外动画片,只有“孙悟空”属于国产动画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片对少年儿童所产生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其市场竞争力也不强。所以,如何塑造为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动画形象,既是当前中国动画片创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在故事创意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从以往各类成功的动画形象塑造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律。

首先,动画形象要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给他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种个性和特点既表现在造型设计上,也表现在性格描绘上。中外动画史上的一些经典形象,无论是国外的唐老鸭、米老鼠、史莱克,还是国内的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等,都是外形独特、性格鲜明的动画形象,能使观众过目不忘。在动画形象的诞生过程中,角色造型十分重要。它既要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又要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同时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角色造型就要兼顾各个方面,融合多种元素。例如,《大闹天宫》的角色造型就较好地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民间木刻、古代绘画等多种元素,不仅与影片的题材内容相一致,而且凸显了民族文化风格,颇受好评。一般来说,角色造型在故事创意阶段就要有较成熟的构思,最终由导演、动画设计和绘画把剧本的文字描写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此外,性格描绘则是体现个性特点的主要手段。为此,创作时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和一般化,要注重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显示其独特的个性。《怪物史莱克》之所以风靡一时,就在于史莱克这一形象不仅外形奇特,而且个性鲜明。虽然他既不漂亮又不爱干净,却更贴近现实生活。《功夫熊猫》在塑造熊猫阿宝的形象时,也注重赋予其独特的造型和性格,这个憨态可掬、顽皮幽默的胖熊猫,在误打误撞中成为“龙战士”;经过师傅调教和自我磨练,又身怀武功绝技,最后终于战胜了凶残的雪豹。其形象颠覆了我们对国宝熊猫的固有认知,成为一个娱乐大众的新的银幕形象,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其次,在塑造动画形象时,要注重强化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之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2007年在法国创下了暑期收视第一的佳绩,而且在美国福克斯频道首播的《中华小子》,是一部以少林寺为故事背景的功夫动画片,它在动画形象设计和绘画风格上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其故事和形象均获得了外国观众的青睐,从而使中国动画片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该片导演张天晓认为:“中国民族动漫要让世界接受,关键还是要坚持民族风格和国际运作。”[3]事实也确实如此,纵观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以前曾颇受好评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金猴降妖》等影片,还是近期受到好评的《勇士》、《福娃奥运漫游记》等作品,其动画形象均凸显了民族特色。反之,投资1.3亿的国产动画大片《魔比斯环》因忽略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故事和人物都缺少中国文化元素,故票房惨淡,不受欢迎。因此,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动画学派”的优良传统,充分扬其所长,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当然,注重强化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不意味着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也并不意味着拒绝或排斥域外先进的创作观念和技巧手法,而是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大胆地学习、借鉴和汲取一切有益于中国动画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使动画形象更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爱好,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这方面,好莱坞“拿来主义”的做法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他们都能把中国文化元素成功地组合在影片中,使之为其影片的主旨内涵和创作理念服务。但是,其作品仍然带有明显的好莱坞电影印记。(www.daowen.com)

应该看到,要塑造出为广大观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动画形象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编剧、导演、动画设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一些经典动画形象拥有很多的观众,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就当下的创作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和塑造一批新的动画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新激活一些经典动画形象,不断延续和拓展其故事情节,从而赋予这些动画形象以新的美学生命力。例如,当年很受欢迎的《黑猫警长》只拍了5集,而《邋遢大王》也仅拍了13集,故而,现在完全可以延续原来的情节线索继续拍摄下去,使这些动画形象重新活跃起来,继续保持其美学生命力。同时,也可以运用数字技术让一些有影响的老动画片焕发生机,使其动画形象以新的面目出现在银幕上,以满足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20年前拍摄的《葫芦兄弟》是一部13集的电视动画片,最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运用数字技术将其改编拍摄成一部85分钟的影院动画片,上映后颇受欢迎,“20天的票房收入就突破了800万元”[4]。可以说,该影片的成功开创了国产动画片发展的新模式,使更多老动画片有望以新面目重返银幕。

另外,要注重通过书籍、影像制品和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大动画形象的影响力,使之为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和喜欢。动画和漫画本身就是紧密相关的,许多动画片就是根据漫画作品拍摄的;为此,一些原创动画片也完全可以改编成漫画书出版。至于影像制品、生活用品和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应该同时进行。由此既可以及时回收投资,又可以普及动画形象。在这方面,且不说国外许多动画片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仅以国内动画片的创作、生产和营销而言,近年来也有一些较好的典型。例如,《蓝猫淘气3000问》就开发了许多衍生产品,不仅出版了图书和光盘,而且开设了不少“蓝猫”品牌的儿童用品连锁店,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使“蓝猫”形象广为人知。又如,创作《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宏梦卡通有限公司在动画片播出之后,图书总销售额就达1. 5亿元,音像收入5800万元,品牌授权2007年达到3000万元,并开发衍生产品470多种[5]

显然,动漫的创作、生产和营销应该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的产业链,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需要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只有使产业链环环相扣,运转正常,才能使整个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动画形象也会随之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三)

要有好的故事创意,创作出好剧本,就要有熟知动画创作特点和剧本创作规律的好编剧。而目前中国动画片编剧人才相当匮乏,不但职业动画编剧寥寥无几,而且有志于从事动画片创作的作家也非常之少,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动画片拍摄之需要。近年来,尽管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应邀参与了一些动画片的剧本创作,但因其尚不了解动画片的艺术特性,故写出来的剧本很难被采用,成功率不高。从目前国内动画人才队伍的组成状况来看,并不缺乏绘画高手,但很缺乏会讲故事的编剧;不缺乏加工型技术人才,而缺乏创意、策划、导演、编剧、制片、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正如台湾动画导演沈澎所说:“中国不缺动画制作人才,但缺创意人才……一部动画片最主要的还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创意故事和情节。”[6]因此,在各类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要注重于创意等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培养动画片编剧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有关动画院校和创作生产机构的注意,要切实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工作,为编剧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而针对目前动画片编剧青黄不接的现象,则应采取多种措施来弥补人才的断层。

首先,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吸引一些优秀的作家和影视、戏剧编剧从事动画片的剧本创作,既要鼓励他们积极拓展,大胆创新;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动画片创作中的作用,确保其权益不受侵害。在这方面,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国内动画片的剧本报酬太低,与电视剧剧本的报酬相比,差距较大;再加之大型动画片的生产周期较长,难以很快见成效,所以一些优秀作家和影视、戏剧编剧对于动画片的剧本创作就缺乏积极性,不愿涉足于此。没有好的编剧,哪里来好的剧本呢?而没有好的剧本作为基础,又怎么可能拍摄出高质量的动画片呢?为此,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动画片的剧本报酬,实行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则可以设立动画片剧本创作基金和奖励基金,给创作者以必要的资助和奖励,使他们能安心于剧本创作,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好作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动漫创作的投入日益增长,因此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扶持动画片的剧本创作,应该是可行的。

其次,为了更好地拓展国际动漫市场,也可以聘请国外一些有经验的动画片编剧参与国内动画片的创作。因为他们了解国外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所以创作就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弥补国内编剧的不足之处。例如,《中华小子》就是由法国编剧重新构写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根据动画片题材内容和故事创意的需要,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也是解决编剧人才短缺的一种途径。在这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另外,可以采用校企联合举办编剧进修班的方式,使一些具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逐步成为创作的骨干。应该看到,编剧固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生活基础、经验积累和创作才华十分重要;但是,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创作视野的拓展,对于编剧来说也同样重要。因此,各种知识的“充电”和创作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好编剧的必要环节。而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则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编剧的培养工作富有成效。显然,逐步造就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编剧队伍,是夯实动画片创作基础、提高动画片创作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之,在动画片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故事创意这一关键环节,抓好剧本创作这一基础工作,才能确保动画片的艺术质量。对于目前国产动画片来说,这一环节恰巧是薄弱之处,亟需弥补和改进。否则,由于基础不牢固,即使后面的各项工作再有成效,技术手段再先进,也难以使影片成为受观众欢迎的精品佳作。

(此文为作者于2008年4月12日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广电局联合主办的“中日韩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后经修改补充成文,原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2期。)

【注释】

[1]张蕾《动画编剧人才20年断层亟待弥补》,载2007年11月17日《劳动报》。

[2]王磊《〈功夫熊猫缘〉何吸引动漫迷》,载2008年6月30日《文汇报》。

[3]潘妤《动漫坚持民族风格至关重要》,载2007年8月20日《东方早报》。

[4]张懿《数字技术让老动画焕新生机》,载2008年6月29日《文汇报》。

[5]游婕《国产动漫:最缺的是什么?》,载2008年05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李婷《国产动画片,编剧在哪里?》,载2008年6月2日《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