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实中国故事:打动全球的力量

现实中国故事:打动全球的力量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的中国故事同样能感动世界新年伊始,传来喜讯:在刚刚闭幕的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夺得了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而在当下,则需要有更多现实的中国故事去感动世界,以便让域外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现状和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这也是电影艺术家的责任所在。

现实中国故事:打动全球的力量

现实的中国故事同样能感动世界

新年伊始,传来喜讯:在刚刚闭幕的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夺得了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这是继去年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夺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又一部中国影片获得了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充分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这两部影片都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所反映的也都是当下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纠葛,它们在国际影坛上受到好评并相继获得大奖,说明现实的中国故事同样能感动世界,同样能引起域外观众的共鸣,同样能为中国电影赢得荣誉,这对我们的电影创作是颇具启示意义的。

近年来,国内电影界有一种说法,即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在国际影坛上既得不到认同,也没有市场;外国人就是喜欢看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特别是武侠片。为此,国内一些重量级导演便纷纷拍摄这种类型的商业大片,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并以此进军国际影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影片虽然凭借其高投入、高知名度的明星阵营和豪华的大场面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所受到的批评和指责也不少;同时,它们也未能受到域外观众的青睐,更未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赢得大奖。由此证明,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并不可信。

中国电影需要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外的电影市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创作因此只能局限于某一题材领域和某一类型的框框之中,更不意味着电影创作要回避或疏远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不少国外观众希望通过银幕进一步了解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的影响。所以,他们对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影片并非不感兴趣,此类影片也并非没有市场。关键是如何确保此类影片的艺术质量,使之既能真实生动地表现中国社会变革之现状及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又具有艺术上的探索创新和独特风格。例如,前几年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曾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获得了多种奖项,而且还有很高的票房收入。同样,这次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已在国外的电影市场上收回了投资成本。由此证明,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在国外电影市场上也同样有立足之地。更何况电影创作的题材和类型本来就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取材的偏失和类型的单一不仅不利于电影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繁荣兴旺。(www.daowen.com)

当然,要拍摄出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影片,就需要创作者真正熟悉正在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态和心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之,使其能显示出文化内涵和人性深度,这样的影片才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那山·那人·那狗》、《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事》所取得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显然,坚守艺术良知,克服浮躁心态,扎根生活土壤,强化艺术创新,乃是拍摄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影片之基本保证。

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程中,既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应该在银幕上真实生动地反映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既要有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也要有精致多样的艺术电影;既要注重影片的娱乐性和审美价值,也要关注影片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影响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步伐。而在当下,则需要有更多现实的中国故事去感动世界,以便让域外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现状和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这也是电影艺术家的责任所在。

(原载2007年3月5日《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