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WTO:中国电影的困境、机遇和对策
(一)中国电影的困境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表明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此事终将尘埃落定,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将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既享受正当权益,也承担相关义务。从此,中国将进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之中,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而今,如何应对WTO,尽快地熟悉其各项规则,培训各类人才,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和把握各种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机遇,推动经济和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中国电影(主要指大陆电影)来说,也同样如此。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进口外国影片一直采取严格的配额制度,并且限制外资参与中国电影业的经营,所以,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电影则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早就凯觎中国电影市场,故关于中国入世的谈判,自然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边协议,其中关于电影的条款大致如下:“入世后第一年,允许外商在华设立合资录音和录像公司,外资股份占49%以下;3年后允许外资占50%以上股份的公司从事电影院建设、整修和经营。中国进口电影的配额加倍为20部;3年后,将配额增加到50部。”[1]这就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更大开放已不可逆转;而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外国电影也将长驱直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赢取更多的份额,从而给中国民族电影以更大的冲击和影响。
历史的教训仍值得注意,早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到30至4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已占有75%的份额;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的大门才被关闭。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洞开,好莱坞电影又重新进入中国。从1995年起,开始以分账方式发行当年出品的好莱坞影片,而且每年只进口10部左右;尽管如此,对中国电影市场仍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就是这10部好莱坞影片却占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三分之二,而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的票房仅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国产片(约)100部=30%市场,美国大片10部=70%市场,单片效益国产片:美国大片=1∶23。请看,放映1部美国大片的效益,国产片要放映23部才能达到。何况,分账片只限十几个大城市发行,国产片的收入则涵盖全国所有城乡。”[2]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影片的困境已经十分明显,而进入WTO后,进口影片的配额加倍为20部,三年后配额将增加到50部,这还不包括大量引入的VCD(DVD)盘片和在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同时,政府对电影产业的保护措施也将逐步取消,电影产业的生存也将完全取决于市场。面对这种状况,国产片将何以生存?何以发展?在世界影坛上何以立足?无疑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是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据1999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电影观众人数与10年前相比已减少了五分之四,各国的电影市场均呈暴跌之势;但美国的电影业却一枝独秀,它在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均获得了巨大增长。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主要电影生产国(或地区)电影票房中所占份额大致如下:“在英国占80%,在西班牙占72%,在日本占65%,在意大利占62%,在法国占57%,在菲律宾占57%,在中国香港占55%,在印度占4%。”[3]除印度外,在其他各国(或地区)所占份额均超过了二分之一,有的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二。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扩张的势头之猛则由此可见,它在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已难以动摇。
当然,好莱坞电影霸主地位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美国政府历来把好莱坞电影视为其全球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因为好莱坞电影的输出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经济利润,而且能广泛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所以,“就有统计资料的国家而言,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对电影工业的投资额多于其他任何国家”[4]。从经济上看,美国电影工业早已成为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00年,据美国电影协会资料,美国电影每年在国内票房已经达到76.6亿美元的同时,还从海外电影市场得到了超过60亿美元,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如果电影业削弱了,则必然会影响其经济的发展。从电影技术来看,好莱坞电影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主义传统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高科技、大场面、新手段,不断拓宽和强化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这是其他国家的电影所无法匹配的。从电影发行来看,好莱坞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市场营销网络,渠道多样且畅通;为了不断开拓国际电影市场,它还注意在策略上不断调整,以形成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需要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其电影的发行能畅通无阻。凡此种种,均构成了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基石,使之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如前所述,中国的电影市场历来受到好莱坞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电影又是广大民众的一种主要娱乐样式,市场潜力巨大,未能充分开发,“现有5000家电影院,平均每12. 2万人拥有一个电影放映厅,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达到国外90年代水平的不到1%,而在美国平均8600人便拥有一块电影银幕;中国1999年电影观众仅为4. 5亿人(次),平均每个国人3年看一场电影;全年发行的100多部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总票房收入不到1亿美元(1999年8. 1亿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票房的大约1.5%”[6]。另一方面,电影投入不足,设备和技术条件较落后,发行放映体制僵化,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好莱坞眼里,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金矿,资源丰富,前景广阔。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也纷纷摩拳擦掌,开始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研究及与中国电影制片部门的合作,准备动手开掘这座金矿。因此,中国加入WTO不仅对于中国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好莱坞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们必定会全力以赴,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更多地抢占中国电影市场,这就使中国电影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和挑战。因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在较多方面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具体而言,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投入少,影片拍摄、宣传的资金有限,常常捉襟见肘,不仅使较多影片的创作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而且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众所周知,电影的创作拍摄和走向市场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应有的效益。好莱坞电影一般都有较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特别是一些场面宏大和采用高科技手段的影片,投入拍摄的资金都很惊人,如《泰坦尼克号》就投入了2亿美元,《珍珠港》也投入了1.45亿美元。而我们拍摄一部国产片投入的资金,一般只有几百万人民币;有些合拍片或史诗片投入多一些,也就几千万人民币;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影片是极少数,如《鸦片战争》等。“在美国,电影的平均成本近年来已经达到了7000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才大约为400万人民币,仅仅为好莱坞电影的不到1%”[7]。两者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体制和机制的转轨,各电影制片厂均已实行了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而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则导致了各制片厂自有资金的不足,政府资助拍摄的影片又很有限,所以90%的影片拍摄资金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民间投资;故而,除了少数重点影片外,大多数影片的拍摄资金十分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影片艺术和技术质量的需求。对电影的投入虽然是多渠道的,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包下来;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建设,政府应该逐年增加资助经费,这也是保护民族电影业的积极措施。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均如此。例如,据报载,“集中了法国90%以上电影生产厂商和绝大多数电影观众的巴黎大区通过一项预算计划,将在2001年向电影业拨款1500万法郎,以扶持国产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放映”[8]。而2001年8月27日俄罗斯文化部长什维德科伊也宣布“为扶持国内电影业,俄政府在提交给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讨论的2002年预算草案中建议,将国家对电影业的预算拨款增加到今年的两倍”[9]。近年来,特别是从1995年起,我国政府在电影界实施“九五五○”工程以来,也通过各种渠道给电影创作和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必要的资助和支持,并成立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委员会,负责实施这项工作。由于资金有限,故资助力度还不够大,资助面还不够广,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该看到,在体制和机制转轨时期,这种资助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除了国家资助外,还要积极推动企业界对电影业的投入和支持。但是,由于制片单位的平均销售收入只占票房收入的22%,所以多数国产片(约占70%)的制作单位是亏本的,很难收回投资,所以电影投资对企业界的吸引力很小。这种状况也必须改变。
第二,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手段和制作水平较差,高科技含量不够,在需要有视听奇观的影片中,往往未能如愿以偿,故同类题材的影片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就有明显差距;有些题材或类型的影片则因技术条件所限而无法拍摄。电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吸收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美国先进的科技水平使好莱坞电影如虎添翼,通过高科技手段营造的视听奇观往往给观众以很大的冲击力和审美享受,且不说《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这类主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拍摄的影片,就拿近两年放映的《泰坦尼克号》《垂直极限》等影片来说,其视听效果国产影片就很难企及。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电影也正在进行一场数字化技术的革命。1999年,美国已出现了首批数码电影院,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数码电影院将普及全美国。2000年1月,美国在线公司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成立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预示着电影将直接通过数码网络进行传播。面对这一电影科技革命,中国电影业必须迎头赶上,否则就会落伍。近年来,部分国产片如《紧急迫降》《横空出世》《宝莲灯》《冲天飞豹》等已经开始使用数字技术,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仍需继续努力,缩短差距。 目前,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计算机特技制作中心已初具规模,中国电影集团也准备投资1000多万美元建造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特技制作中心,但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在实际创作中提高国产影片的高科技含量。
第三,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类型还较单一,不够丰富多样,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众所周知,好莱坞影片类型众多,每一种类型均较成熟,且拥有一批熟悉其创作规律的有经验的编导。而我国电影长期以来类型较单一,颇多片种不能拍,或拍不好。近年来虽有较大改观,片种类型日趋丰富,但因创作人员缺乏经验,或因拍摄经费、技术条件所限,有些片种(如科幻片、惊险片、恐怖片、灾难片等)编导很少涉足,缺乏好影片问世,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差距十分明显。应该看到,许多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在好莱坞电影的熏陶下形成的,他们更喜欢形式新颖,观赏性强的影片。为此,实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编导大胆探索,尝试拍摄各种新的片种,使国产片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娱乐性、创新性还不够,不少影片不仅思想平庸,而且艺术上也很粗糙,缺乏吸引观众的必要因素。过去国产片只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对娱乐性重视不够,忽略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说教意味太浓;而如何“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娱乐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则是国产片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即使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少影片也未能达到上乘,缺乏创新,无法吸引观众进影院。当然,好莱坞电影中也有不少思想平庸、艺术粗糙之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影片的娱乐性较强,可看性较强,无论在电影叙事、人物塑造、特技运用,还是摄影技巧、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第五,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市场意识不强,电影发行渠道不畅,制片、发行、放映各自为政,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是完全面向市场的,无论是投资者、决策者还是创作者,对此均有清醒的意识,他们决不做亏本的买卖;同时,好莱坞又有完善的发行网络和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方式,能保证影片顺利走向市场。与之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较多决策者和创作者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影片拍摄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发行渠道不畅,运行机制不完善,则使多数影片在市场上很难赢利。
显然,正是这些差距,使中国电影在入世以后将经受好莱坞电影更强劲的冲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尽快缩小差距,走出困境,并充分发挥中国电影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乃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看到,加入WTO后,中国电影既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及时把握这种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才能较好、较快地摆脱困境,在竞争中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那么,加入WTO后中国电影有那些新的发展机遇呢?
第一、通过加入WTO,可以促进中国电影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电影业现行的体制,是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80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若干改革,但仍不彻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其垄断、保守、僵化等弱点和缺陷则越来越明显,已严重影响了电影事业的正常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需要;而加入WTO,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因为入世以后,国内电影市场更大程度的开放,迫使中国电影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建立起适应这一市场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丧失生存之地。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体制改革的步伐就会加快,改革的结果也会更加彻底。这将有利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并适应电影市场竞争之需要。
第二、通过加入WTO,可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调整。显然,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电影市场,只有那些规模巨大、资金雄厚、人才众多、管理规范的大集团公司才具有综合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中国现有电影产业无论在规模、资金方面,还是在人才、管理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无法和好莱坞电影相抗衡。对于这一点,中国电影界已有共识,已加紧进行电影产业的结构调整,2001年上半年,以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基础好、实力强的制片机构为核心,分别组建了若干个电影集团公司,以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拍摄一些更有竞争力的优秀影片,并全方位地开拓市场。同年9月,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又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强强联手,共同组建世纪英雄电影投资公司,“2002年世纪英雄将投资拍摄10至15部电影、200集电视剧和100部电视电影,并使这些影视作品在根本上占领中国市场”[10]。这样的调整和重组,对于增强国有电影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是十分有益的。入世以后,根据需要,这样的调整和重组还会继续进行。
第三、通过加入WTO,可以更多地引进外资,改善中国电影业的硬件设施。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无论是电影制片厂的硬件设施,还是电影院的硬件设施,均较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电影创作和电影放映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影创作和电影放映业的发展,使之无法与国际接轨,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就拿电影院来说,我国大多数电影院均为单厅大影院,一般建于20世纪50或60年代。由于当时看电影几乎是民众唯一的娱乐方式,加之电影院还可以作为开会的会场,所以电影院的座位一般都在1000个左右。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电影观众流失严重;再加上大多数电影院年久失修,无法给观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观影环境,所以较普遍地进行了翻新改造。但当时的改造仍停留在内部装修上,如把硬凳换成软椅,普通声改为立体声,再装上空调等设施;其效果也很明显,吸引了较多流失的电影观众重回电影院。如今,国内城市影院又面临着新一轮高层次的改建,以适应电影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电影观众多元化审美的需要。“据2000年电影局统计,全国现有专业电影院7590个,影剧院1661个。在这9000余家电影院或者影剧院里,大概只有1000家拥有仿真立体声还音系统。而在今天,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数字立体声了。我们的数字立体声银幕到现在为止还不到200块。”[11]同时,多厅影院在发达国家也已普及,这也是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多种审美需求及振兴电影市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影院的改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光靠国家投入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民间资金和外资。加入WTO后,政府允许外资进入国内电影业,通过这种“输血”,可以弥补资金短缺的困难,有利于改善国内电影业的各种硬件设施;从而使电影创作具备更好的技术条件,电影院也能通过设施的改善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与国际接轨。
第四、通过加入WTO,可以更多地引入新的电影样式和电影理念,以利于在学习借鉴中激活我们自己的电影创作。应该看到,电影是“舶来品”,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与学习借鉴域外电影的经验并吸收其营养分不开的,无论是好莱坞电影,还是前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电影新浪潮等,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给予中国电影以影响。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域外的电影理论、电影思潮和电影创作给予中国电影以多方面的影响和渗透,无论是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和实践,电影类型、电影叙事结构的日趋多元化,还是第五代乃至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均与此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加入WTO以后,国门更加开放,引入的各类外国影片更多,这就使电影创作者能更方便、更及时地看到域外新片,并从中了解创作动态,把握发展方向,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在学习借鉴中不断创新,推动国内电影创作走向世界影坛,树立中国品牌。
第五、通过加入WTO,可以进一步推动电影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由于入世以后,中国可以受到世贸组织各种规则的保护,任何国家将无法再对中国产品实行限制,所以,电影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电影输出也会更加便捷;中国影片会更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节上,也会更多地进入各国的商业发行渠道去抢占市场,各国人民也有机会更多地观赏中国电影,并由此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中国的电影艺术家、评论家和制片管理人员,也会更加频繁地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提高中国电影和电影从业人员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于促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均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入世后不利与有益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乃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采取各种措施,化解不利因素,扩大有益因素,使中国电影在各方面均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中国电影的对策
显而易见,要应对WTO,中国政府的电影主管部门、电影集团公司的决策领导层和管理层、电影创作界和评论界均应各司其职,加强协调与合作,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对策。
就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要转变观念,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注重宏观调控,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又要参与培育市场,使电影市场能按其自身的规律顺利运行。同时,对一些优秀国产影片的创作拍摄要进一步予以扶持、资助和奖励。
就电影集团公司的决策领导层和管理层而言,要尽快熟悉WTO的各项规则,并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要了解世界电影市场的运行方式,把握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向,洞悉各类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积极筹措资金,不断进行改革,在电影创作、发行、放映等方面都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机制。
就电影创作界而言,应尊重市场规律,了解观众需求,面向社会现实,加强艺术创新,不断拓宽题材领域和创作类型,拍摄出更多有中国民族特色、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www.daowen.com)
就电影评论界而言,既要注重对电影市场规律的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种类型电影创作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探讨,由此给电影创作以引导和影响。
但是,由于电影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影片质量的竞争,故而如何拍摄出更多能吸引观众的优秀影片,乃是关键所在,也是应对的重点所在。
目前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多,主要是因为质量高的影片不多,多数影片难以引起广大观众的观赏兴趣。据在大学生中调查,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原因,“没有好的影片”被列在第一位,占62.1%;其他依次为:“电影票价高”,占57.5%;“盗版VCD、DVD、录像带猖獗”,占48.6%;“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占36.9%等[12]。事实证明,优秀的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不会输给引进的好莱坞大片。据统计,《焦裕禄》的国内票房达9000万元以上,《周恩来》的国内票房则高达1亿2千万,均超过同期的进口影片;从2001年2月至6月,“上海有3部国产片取得了超过300万元的票房佳绩,它们是《走出西柏坡》《紫日》和《我的兄弟姐妹》,均胜过同期上映的进口大片。其中,《走出西柏坡》全市票房高达550万元,为上半年度上映的中外影片之最。如果说《走出西柏坡》的票房中还包含了部分团体订票,那么《我的兄弟姐妹》的票房基本来自观众的个别票,它在全国的票房收入预计将突破2000万元,这是近年来国产片放映中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13]。这就是说,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在市场竞争中质量优者取胜。对于观众来说,只要是能够令他们感动、令他们深思、令他们回味的好影片,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他们都愿意掏腰包进影院去观赏。在这方面,并无“崇洋媚外”的心理。
要提高国产影片的艺术质量,首先要解决创作思想和制片策略问题。中国电影主要应面向国内市场,面对普通民众,以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而不应该过多地考虑如何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去占领海外市场。中国电影当然要走向世界,但因为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电影制作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进入其他国家的主流发行渠道,很快占领海外电影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操作的。即使一些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国产片,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影片,也只是在有限的场合能被西方观众观赏并作为西方影评家的评论对象,而未能在他们的电影市场上广泛发行。据统计,“1997年,中国电影公司共向海外电影市场输出国产影片达126部次,销售总收入却只有3816. 5万元”[14]。也就是说,平均每一部(次)的国产片的销售额仅为30多万元,其收入之低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并在海外电影市场上占有较多的份额,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拓展。为此,当前电影创作者在拍摄影片时,首先应该做到“眼中有国内市场,心中有普通观众”,要时刻了解把握国内电影市场的各种变化和发展趋向及不同层次的电影观众之审美需求,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以便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舍此,如果仅把眼光盯在海外市场,或仅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去拍片,其结果则会受到国内观众的冷落,也未必能在海外市场上赢得佳绩,往往两头都会落空。而要赢得国内市场,则要多拍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片。从目前电影市场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观众还是爱看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影片,如今年获得第24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的《生死抉择》即为一例。该片上映后,国内票房超过1亿元,在近几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名列前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其中部分是组织观看,但自愿进影院观赏者也不在少数;而同类题材的影片一般来说也较受欢迎。这就说明,电影创作还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民众心声,注重寓教于乐,现实主义并未过时,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类主旋律影片也应提高艺术性,增强观赏性,使之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不仅仅是以其主题深刻、思想尖锐或触及社会的热点问题来吸引观众。因为电影与其他文艺样式一样,在本质上是审美的;离开了审美价值,就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
由于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老百姓喜怒哀乐的影片是好莱坞无法拍摄的,所以这类影片在市场竞争中首先在题材上就占据了优势。如果创作者在艺术上能准确把握,不仅能熟练地驾驭题材,生动真实地叙述故事,而且有一定的艺术创新,能凸显出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影片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如今年获得第24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的《漂亮妈妈》和深深打动广大观众心弦的《我的兄弟姐妹》即是如此。前者表现了一位下岗女工深厚的母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后者则深入刻画了诚挚的兄弟姐妹之情。影片投资不多,既没有高科技和大场面,也没有玩弄技巧和噱头,而是以简约朴素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叙事的真实,二是注重以情感人,三是演员表演到位。这些经验并不深奥,却值得学习推广,因为有些创作者对这些方面并不重视。
应该看到,强化民族特色,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伦理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示东方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增强国产片吸引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摄于20世纪30、40年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国产片《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不仅在当时好莱坞电影充斥国内电影市场的情况下仍颇受观众欢迎,而且在80年代初于意大利举行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也受到国际电影界的高度评价。这些具有独特东方民族文化特征的影片,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美学生命力。而摄于80、90年代的《城南旧事》《黄土地》《红高粱》《洗澡》等影片,也因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广受好评,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又如,一部表现乡村邮递员普通人生和父子情感变迁的《那山·那人·那狗》,制作成本只有200多万人民币,在日本电影市场上却已创下了3. 59亿日元的票房收入,颇受欢迎。至于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也因其把民族化和国际化结合得比较好,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文化观念和东方情调而风靡全球,并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凡此种种,均说明在创作中体现东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因为这正是好莱坞电影所欠缺的。当然,提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借鉴域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经验和技巧,民族化和国际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不仅《卧虎藏龙》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黄河绝恋》的成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该片在叙事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经验,用极具观赏性的镜头语言表达严肃的民族解放主题;并采用了主创人员收益同影片票房捆绑在一起的创作方式,将投入的36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拍摄制作,终使小投入拍出了大片的效果,国内票房超过了1000万元。
另外,注重艺术创新,在拍摄上精益求精,使影片更加好看,更具观赏性,也是提高影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艺术贵在创新,最忌陈陈相因。没有新意的影片,也无法赢得观众的青睐。而在目前国产片的创作中,有新意的影片不多,“一窝蜂”现象颇盛。什么影片吃香了,后继者便接二连三;或改头换面加以模仿,或纷纷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致使观众乏味,市场疲软。例如,1998年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在电影市场上一炮打响,获得了3000万元国内票房的佳绩,此后贺岁片创作便成为热点,不仅冯小刚先后执导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而且其他一些导演也不顾自己是否熟悉该片种的创作规律,纷纷拍摄贺岁片;于是,2001年春节,同时就有《幸福时光》《防守反击》《大惊小怪》《考试一家亲》《美丽的家》等一批贺岁片登场。由于这些影片在艺术上并无多大创新,而事先又炒作得太厉害,离开观众的期望值太远,所以票房收入不佳。这就说明,“赶潮流”、“一窝蜂”的结果,往往会因为缺乏艺术创新而导致平庸,败坏观众的胃口。故而,电影创作必须打破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的单一性和重复性,要坚持艺术创新和多样化。至于拍摄上的精益求精,不仅是指影片制作要精良,而且是指主题开掘要深刻,人物塑造要生动真实,从而使影片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应该看到,好莱坞影片既有以大场面、高科技取胜者,也有以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取胜者;后者一般都拍摄得较真实朴素,生动感人,且投入也不多,如《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金色池塘》等即是如此,这类影片同样广受欢迎和好评,市场效益也很好,其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
由于电影被称之为导演的艺术,所以导演素质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影片的艺术质量。对于今天的导演来说,不仅要有宽广的艺术视野,富有个性的导演艺术,而且要熟悉电影市场,了解观众需求;要善于把市场需要和自己的艺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寻求雅俗共赏的创作途径,拍摄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在此,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倾向:其一,完全脱离观众审美水平的艺术探索。应该看到,艺术创新是必要的,“作者电影”也应该鼓励,但不能完全脱离观众的需求而孤芳自赏,因为电影毕竟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艺术,观众看不懂的影片,就很难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降低影片的艺术品位。应该看到,观众是有层次的,其审美趣味也有高低之分,健康与不健康之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除了要给观众以审美愉悦外,还担负着提高观众审美趣味的责任。因此,正确处理好观众需求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尺度分寸,乃是导演创作中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总之,只有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国产片的艺术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才能在入世后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可以说,对于中国电影界而言,加入WTO以后,市场化生存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若无紧迫感,或不及时深化改革,推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则必然会陷入更大的困境;若及时应对,措施得当,则会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电影有更大、更快的发展;我们期望的结局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此文为作者于2001年12月出席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组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进入世贸后中华经济圈的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原载会议论文集《入世后中华经济圈的机遇与挑战》,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11月出版。)
【注释】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2]郑洞天《TO BE, OR NOT TO 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3]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信使》2001年第1期。
[4]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信使》2001年第1期。
[5]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6]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7]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8]2001年5月13日《青年报》。
[9]2001年8月29日《文汇报》。
[10]2001年9月10日《文汇报》。
[11]2001年2月11日《文汇报》。
[12]谭政等《大学生与中国电影》,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13]2001年7月31日《新民晚报》。
[14]饶朔光《社会文化转型与电影的分化及其整合》,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