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战役:北邙一战的胜败与决战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战役:北邙一战的胜败与决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光弼面对史思明唯一的一次失败是北邙之战,不过在这一战中李光弼是因为迫于圣命,被迫在不利条件下贸然出击才惨遭失败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思明退军后,李光弼竟然主动出击,组织兵力与史思明的下属蔡希德展开决战。李日越投降后受到李光弼的重用,史思明另一员大将高庭晖得知后,竟也主动投降。但李光弼以严格的纪律与人格魅力,帮助士兵们脱胎换骨,摇身一变而成为勇猛的战士。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战役:北邙一战的胜败与决战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

当时唐王朝的局面,比后人想象的还要糟糕:由于前期唐玄宗指挥不当,大唐王朝白白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兵,吐蕃也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安史叛军的实力更是空前强大。这些来自边镇的叛军,拥有当时唐朝最强大的骑兵军团,战斗力一度形成压倒性优势。从当时的情况看,唐王朝别说实现复兴,连延续下去都变得无比艰难。

也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批名将脱颖而出,其中最为闪亮的将星之一,就是李光弼。

大唐盛世一直令后人心驰神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盛世被安史之乱终结。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才被彻底平定,战火蔓延到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唐王朝遭此劫难,国家不复强盛,百姓不复富足,接踵而至的就是藩镇割据、混乱动荡的中晚唐时期了。

安史之乱主要由安禄山引起,史思明是其麾下主要干将;安史之乱主要由郭子仪指挥平定,李光弼是他手下的头号骁将。郭子仪、安禄山的名头掩盖了李光弼、史思明的名气,后人对郭子仪、安禄山二人的名字都很熟悉,但是对李光弼、史思明有些陌生,而李光弼与史思明恰是一生之敌。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和史思明正面交手过多次,几乎每次都以李光弼的胜利告终:李光弼收复常山,攻克九门和赵郡,打得史思明节节败退;李光弼防守太原,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河阳之战,李光弼又和史思明展开谋略大战,史思明照样完败。李光弼面对史思明唯一的一次失败是北邙之战,不过在这一战中李光弼是因为迫于圣命,被迫在不利条件下贸然出击才惨遭失败的。

在李光弼取得的这一系列胜利中,最精彩的要数太原保卫战和河阳之战。太原保卫战中,李光弼以不满一万的兵力抵御史思明十万大军,通过地道战、诈降计等策略组织有效抵抗,没让叛军跨进太原城一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思明退军后,李光弼竟然主动出击,组织兵力与史思明的下属蔡希德展开决战。此战,蔡希德大败,损失惨重,李光弼斩杀七万余人,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

如果说在太原保卫战中史思明智穷计短,对李光弼毫无办法的话,那么在河阳之战中,李光弼更是智计百出,完全碾压了史思明。

公元758年,唐军围攻邺城的安庆绪部,唐朝互不统属的九大节度使惨败,损失惨重,只有李光弼部与王思礼部全身而退。此战过后,郭子仪奉诏回京,并被剥夺兵权,李光弼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退守东都洛阳

不久,史思明率领四路大军南下,直奔李光弼而来。李光弼命令汴州节度使许叔冀坚守汴州,结果许叔冀被史思明打败后,立马就投降了。此后,洛阳防守兵力不足,李光弼只好撤退到洛阳以北的要道河阳城。

河阳城分为三座主城,南城、北城在黄河两岸,中城建筑在河心洲上。三城以浮桥相连,李光弼凭借两万将士、十日粮草在此阻击史思明;史思明具体兵力不详,但他此时已经自立为帝,自称大燕应天皇帝,加上邺城之战的胜利,其兵力肯定远在唐军之上。史思明驻扎在白马寺,并在河阳城南面修筑月城,双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河阳之战就此爆发。总的来说,双方展开了四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回合,史思明先派猛将刘龙仙向唐军挑战,李光弼则遣骁将白孝德迎战。刘龙仙身经百战,有万夫不敌之勇,但白孝德没等刘龙仙动手就将其斩杀,叛军傻了眼,一个个灰头土脸地逃走。第一回合,李光弼胜。(www.daowen.com)

第二回合,史思明为了炫耀自己兵强马壮,每天都把一千多匹高大强健的骏马赶到黄河南岸放牧,这搞得李光弼又眼馋又无奈。苦思之下,李光弼找来五百匹刚生下小马的母马,等史思明放牧的时候,李光弼就把母马放出来,小马仔则关在城里,这些母马一出城就因思念小马而嘶鸣,而史思明的马听到嘶鸣争相渡河,落入河阳的唐军手中。史思明气得只能干瞪眼。第二回合,李光弼胜。

第三回合,史思明派火船顺流而下来烧浮桥,李光弼则在河上竖立障碍物,拦截史军的火船。结果史思明的火船聚集在一起,越积越多,烧的都是自家的船,再加上桥上的唐军不停地发射炮石,史思明不得不退兵。第三回合,李光弼胜。

第四回合,正面打不过,史思明就去河清县劫夺粮草。李光弼亲自率军去加强防御,晚上再回到河阳城。临走时他特地交代河清县守将:叛军要是攻过来,不用应战,他们会自动投降。到了晚上,史思明的部将李日越攻打河清县,果然不战而降。

李日越为什么直接投降了呢?原来在去劫粮之前,史思明给李日越下了死命令:抓不到李光弼,你也别回来了。史思明为人严苛,对部将向来不留情面,李日越一看李光弼根本不在这儿,他捉不到人,料定回去肯定会被砍头,索性直接投降。而这一切都在李光弼的掌控之中。

李日越投降后受到李光弼的重用,史思明另一员大将高庭晖得知后,竟也主动投降。史思明粮草没劫成,还白白损失了两员大将。第四回合,李光弼胜。

智斗斗不过李光弼,史思明只好强攻。史思明先攻南城,唐军李抱玉固守;史思明再攻中洋城,李光弼固守;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北城,李光弼几乎是让监军扛着大刀在后面督战,谁后退一步就斩谁。在如此压力之下,唐军三军只能向前、不敢后退,奋勇杀敌,史军大败。此战,唐军斩杀叛军千余人、俘虏五百余人,史思明大将周挚率数骑逃亡,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擒,史思明无奈只能退兵,河阳之战就此结束。

武将单挑到诱马计、从大破火船到智取两将,李光弼把他的军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河阳北城大战中,唐军令行禁止、不准后退,展现了李光弼治军严谨、有勇有谋的名将风采。

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完胜史思明,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智慧而光辉的一页。

知识链接 李光弼的功业与遗憾

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虽然同时代的郭子仪声名更加显赫,但战功最大的人,当属李光弼。在平叛战争里,几次具有关键意义的硬仗、恶战,都是李光弼凭借坚决的勇气和层出不穷的智慧,一次次奇迹般取胜的。

而这位智勇双全的武将,对唐王朝更是忠心耿耿。李光弼的部队里大多是招募来的新兵,他们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甚至一提起叛军就害怕。但李光弼以严格的纪律人格魅力,帮助士兵们脱胎换骨,摇身一变而成为勇猛的战士。李光弼的靴子里常插着一把匕首,一旦被敌人包围,他就用这把匕首自尽,宁死也不做俘虏。他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身边的很多士兵。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勇的武将,却一辈子生活在唐王朝统治者的猜忌之中。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胜利后不久,李光弼因为惧怕大太监的陷害而不敢入朝,郁郁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