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背水一战”堪称绝地反击的精彩战例。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背水一战”,比如当我们陷入困境,为了完成某项繁重的任务而发起全力冲击时,常会把“背水一战”挂在嘴边。
好多人以为,打好“背水一战”,只需要在绝境中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精神的力量似乎可以战胜一切。但历史告诉我们,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仅靠精神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背水一战”,这四个字代表着军队“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将士们面临绝境,要么投河而死,要么杀敌求生。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背水一战”这四个字屡见于史书记载,将领们在实践中也多次运用。成功者彪炳史册,失败者贻笑大方。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汉军北攻赵国,兵力不到三万;赵军主帅陈馀率军防御井陉口,号称有二十万大军。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决战就此展开。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分为东、西口,中间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的狭长地带,两边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韩信的运气不错,他这回碰到的对手是迂腐的陈馀。
陈馀不知变通,他认为正义之师不能用奇谋诡计,满脑子想的都是和韩信正面决战。他对手下李左车提出的坚守井陉口、偷袭汉军粮道的建议置之不理,这给了韩信从容部署兵力、实施背水一战的良机。
韩信连夜部署:一面派两千奇兵绕道至赵军大营附近埋伏;一面派一万士兵越过井陉口,渡过绵蔓水后背水布阵。
陈馀见汉军背水列阵,自断退路,以为韩信不懂军法,胡乱布阵。因此,当韩信第二天率军前来挑战的时候,陈馀立马率军出门迎战,想依靠兵力优势一举歼灭汉军。
韩信则不慌不忙、边打边退,一直退到绵蔓水,和那里背水列阵的将士汇合。这时候,汉军的前面是赵军,后面是又宽又深的大河,士兵们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决一死战。后退肯定是死路一条,奋勇拼杀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正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韩信要的就是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而且井陉口地形复杂,陈馀的大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冲过来,这反而让打算决一死战的汉军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
汉军和赵军在河边杀得难分难解。此时,韩信预先部署的两千奇兵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趁赵军出战时偷袭其大营,插上汉军旗帜。赵军攻打背水而战的汉军,久战不胜,正要撤退时,看到汉军的旗帜在自家的大本营迎风招展,误以为己方主帅被俘,顿时慌乱起来。韩信则趁机率军两面夹击,赵军迅速崩溃,陈馀被杀,汉军大获全胜。
在这场大战中,韩信本来是处于下风的。但是韩信大胆地把士兵置于濒临死亡的境地,在绝境中激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和赵军拼死作战。当然,韩信并没有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些濒临绝境的士兵所爆发出的战斗力上,他还派出奇兵偷袭赵军大营,奇正结合,从而大破赵军。(www.daowen.com)
韩信背水一战,将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十分冒险的战术。这种战术被很多后人效仿,比如隋朝名将高颎就曾“背水一战”打败尉迟惇。不过还有很多效仿者没有学习到其中的精髓,没有像韩信一样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心理优势并设置奇兵,只是简单粗暴地把士兵置于死地,想依靠士兵们在绝境中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来取得胜利,结果遭遇惨败,损兵折将。
三国年间的马谡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起对曹魏的大规模北伐战役,地势险要的街亭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防守街亭成了蜀军的重中之重。诸葛亮早有部署,他力排众议,派自己的爱将马谡率军镇守街亭。曹魏则派遣名将张郃率领大军,朝着街亭猛扑过去。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早就为马谡镇守街亭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只要马谡在街亭外围的要道上扎营,稳扎稳打顶住张郃的进攻,就是大功一件。可是,马谡却不这么想。来到街亭后,看到当地险要的地势,饱读兵书、自恃才华的马谡就开始自作聪明了:何必非要在要道上扎营呢?那样就算顶住了张郃,部队的伤亡也会比较大。不如把部队扎营到山上,居高临下,这样一旦张郃来了,我们也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像韩信“背水一战”那样一鼓作气打败他们。马谡这种策略太过冒险,随行的裨将军王平曾多次劝阻,马谡根本听不进去。
当年韩信“背水”,此时马谡“上山”,要的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过,真打起来,形势并没有朝着马谡的预计发展:久经沙场的老将张郃来到街亭,一看马谡在山上扎营,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先把马谡的水源给断了,缺水的马谡军队军心不稳,不久就乱了套。之后张郃抓住时机发起进攻,马谡军队一触即溃,士兵们四散而逃。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则临危不乱,擂响战鼓,张郃疑有伏兵,未敢轻进。王平收拾残兵,率领部队返回。街亭重镇落入魏军手中,腹背受敌的诸葛亮只能率军撤回。一场精心策划的北伐战役,就这样草草收场。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韩信“背水一战”成功了,马谡“上山打仗”却失败了?
其实,这一差别,恰恰反映了韩信与马谡在用兵及军事部署方面的巨大差距。
首先,韩信虽然也强调“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他平日带兵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虽然作战素质有差距,但是纪律服从意识都很强。韩信一声令下,整支军队就坚决执行。马谡却差远了,他带兵纪律涣散,部队来守街亭的时候,士气本来就低落,一旦遇到逆境,哪里还肯听从指挥。所以张郃一个进攻,蜀军就垮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两人在军事谋略层面的差异。
马谡只知道置之死地有机会“后生”,但想做到这一点,只在“死地”上列阵是不行的。复盘韩信的“背水一战”,其中的妙笔,就是派出一支奇兵奇袭陈馀的营寨,导致陈馀的军队大乱。所谓“背水一战”,其实包含了前后夹击的战术。如果韩信也像马谡一样,只知道占据地势列阵,那他的部队也肯定要覆没在水边了。
每一个战争奇迹的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严格的战场纪律,严密的作战计划……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就是因为他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了。
知识链接 背水一战背后的情报战
其实,背水一战的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情报,即必须在战前准确掌握对手的情报,才能在战场上击中对手的要害。比如井陉口之战,后人常常只看到了韩信率领汉军在背水的状态下搏命一击,却忽视了他缜密的情报工作:在战役打响之前,韩信就通过密探掌握了赵军的动向,甚至连陈馀与部下的谈话都被他打探到。韩信根据对手的情况,做出了周密的部署。背水一战不是鲁莽,而是谋定而后动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