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州地区的岩画图像分析及其重要性

贵州地区的岩画图像分析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地区的岩画多分布在陡峭的崖壁间以及山洞周围,图像多以动物为主,也有人物与其他符号等图像。这些岩画图像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交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本书主要选取九处岩画来进行分析。下面对一处岩画图像[83]分析如下。下面就红洞和白洞的岩画图像进行分析。对该处岩画的图像分析如下。其余的岩画图像较模糊,无法分辩。

贵州地区的岩画图像分析及其重要性

贵州岩画自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桃花洞岩画后,直到70年代,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岩画被发掘,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贵州地区的岩画多分布在陡峭的崖壁间以及山洞周围,图像多以动物为主,也有人物与其他符号等图像。这些岩画图像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交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本书主要选取九处岩画来进行分析。

一、桃花洞岩画

桃花洞岩画位于六枝特区桃花公园内的桃花洞(原逃荒洞)(图6-1)。考古学家曾在洞内地表获得磨制石器若干件,人类与动物的化石多件。它是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

桃花洞岩画是贵州地区最早发现的古代岩画,岩画主要分布在洞口左右两侧的壁面上,岩画图像为红褐色,主要有人、畜、禽和太阳等图像,如今这些岩画图像已无法辨清。下面对一处岩画图像(图6-2)[83]分析如下。

图6-1 六枝桃花洞

图6-2 桃花洞岩画局部线图

该处岩画采用涂绘的方法绘制而成,共有图像9个,其中人物图像3个,动物图像6个。画面左侧的人物形体较为高大,眼睛和鼻子用点代替,头戴圆形高帽,左手中持有一短物,双腿前后分开作形走之势,整个形象显得粗壮有力,从形象推测该图像应该为一男性。紧随其后的是一个身形矮小的人,双臂张开,一脚着地,一脚腾空作旋转状,从姿态上看好像此人正在跳舞,应该为一儿童形象。最后的人物形象,形体高大、纤细,头部呈椭圆形,没有刻画眼睛、鼻子,头上无帽,双手一前一后,一只手有5个手指,另一只手绘有4个手指,双手未持有任何物件,不知是何因造成手指数量上的差别,从图像上分析应该为一女性。另有6个动物形象分布在人物中间,这些动物的形象略小,姿势也不尽相同,有的抬头、有的低头,缓慢向前行走,从形象特征上看并不是同一类动物。从整个岩画图像上分析,此处岩画描绘的应该是一家人正在放养家禽的场景,整个画面氛围显得轻松、欢快。

二、付家院崖画

付家院崖画位于长顺县付家院村后一陡峭崖壁上,共有岩画两处:红洞和白洞。岩画采用涂绘的方法绘制而成,图像为红褐色。两处岩画相距不远,其中红洞处的岩画较多,保存较为完整,而白洞处的岩画受损程度严重。下面就红洞和白洞的岩画图像进行分析。

(一)红洞

该处的崖面长约20m,宽约7m,距离地面约2.3m。岩画主要分布在洞内及洞口四周,有岩画图案一百余个,主要为人物、动物以及一些抽象符号。对该处岩画的图像分析如下。

局部一:该处绘有岩画图像(图6-3)三个。其中人物图像一个,呈站立势,脸部没有刻画五官,肩膀扛有一长物并被双手紧握;人物右侧为一圆形图案,中心呈放射状,有学者认为该图案是鼓,表明人准备击鼓,意味着当时有战争或者有祭祀活动,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图像下部画有两条“腿”,结合人物肩上的长物,推测该图像应该是古代的水车,描绘的是一处生活场景;图像下方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像,可能是当时绘制时出错的缘故,便用色块进行涂抹,其形象意义无法推测。

图6-3 付家院崖画局部

局部二:该处岩画图像(图6-4)中清晰可见有两匹骏马。岩画最上方马的图像采用平涂法绘制,体型相对较小;另外一匹马仅用线条勾勒出造型,并未全身涂抹色彩,它是红洞唯一一个完整用线条勾勒的动物图像,该马体型较大,嘴、眼睛、鬃毛、体毛、马蹄以及马尾都得到详细的刻画,不足之处是整体比例结构显得不太准确,马头过大,脖子过短,马尾巴的表现也不太流畅。此外,在马嘴部下方还画有一匹马,体格较小。从画面情景中可以看出,高大的马好像用嘴在舔小马,可能为母子关系。其余的岩画图像较模糊,无法分辩。

局部三:该处岩画图像(图6-5)主要是人物、动物及一些点状符号。画面下方描绘的是一个拉弓射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较为抽象,手中的弓箭除了箭头外,几乎都用点状组合而成。画面上方绘有一个类似“田”字形的图案,中间绘有线条和一些圆点

图6-4 付家院崖画局部

图6-5 付家院崖画局部

局部四:该处岩画图像(图6-6)位于一处凹陷的弧形壁面上,图像保存较为完整,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狩猎图。岩画中间有两个人物形象十分明显:一个手持弓箭的狩猎者正要开弓射杀空中的飞禽;另一个也是狩猎者的形象,猎人正在快马加鞭追赶猎物。其余部分图像为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有一些类似动物蹄印的符号。从画面上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狩猎场面的热烈与紧张,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比例关系和谐,叙事性较强。

局部五:该处岩画图像(图6-7)主要为人和马。5匹马中有4人呈骑马状,马的运动方向一致,画面中马与人物形象描绘的都较为简单,基本上由线条组合成,特别是马腿和马尾。马腿下面还绘有一条线段,该线条可能是用来表示地面。岩画右上方还绘有一个类似飞鸟的图像。

以上是对红洞处部分岩画图像所做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每处局部岩画图像都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语义内容,可能是前人对每个事件的单独叙述,但也不能排除整个崖洞的岩画是在传达一个整体性且复杂性更强的语义内容,每一个局部的岩画可能只是它的若干组成部分罢了。

图6-6 付家院崖画局部

图6-7 付家院崖画局部

(二)白洞

该处岩画由于早期有人在此地烧制石灰,岩画被烟熏严重,再加上自然风化的因素致使岩画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现在在崖面上隐约可见:一位骑手、两只飞鸟、一个双手叉腰的人、一个引弓射鸟的人以及一些类似“田”字的符号。

通过以上对图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付家院岩画画面传达的叙事性较强,除一处岩画图像采用线条勾勒外,其余岩画均采用平涂法。构图上经过了精心设计,绘制者可能不止一位。此外,从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狩猎已从猎杀陆地上的动物转为捕射空中的飞禽,已能将从前狩猎的猪、马驯服为己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有了新的变化。

三、写字崖

写字崖岩画位于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北面山崖下方一个半洞穴式的凹槽内(图6-8)。来远写字崖所处的凹槽高约为2.5m,长约为3.5m,进深约1.5m。在凹槽内的石壁上除了岩画外,还有诗句20余处(图6-9)。

图6-8 写字崖

图6-9 写字崖局部

来远写字崖其书写历史源于明洪武元年,止于“民国”十九年,来远写字崖的诗词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貌特征。诸如:

路过池塘□□□,忽遇几位堆□□,指路前求桨水土上,岩内借此穴口然不能成佳句,聊□□傍山边。

从诗句中可以推断该处早期应该有一个池塘。

来远写字崖现存的岩画图像不多(图6-10),且较为抽象。许多岩画被人用笔在上面胡乱涂写,再加上长期受到自然风化的影响,给辨识岩画图像造成了许多困难。

图6-10 写字崖局部

四、牛角井岩画

牛角井岩画位于关岭县板贵乡牛角井村,岩画主要分布在村子附近的崖壁与山洞附近。其中最有名的岩画有三处,均位于村子附近一座近百米高的山崖上,岩画图像分析如下。

第一处岩画位于山崖灰白色崖壁间的平台处,距离地面约10m,它是牛角井岩画的核心部分。岩画主要为四个奇怪的图像(图6-11),似人非人、似物非物,采用涂绘的方法绘制而成,均为红褐色。左边有两个图像,其中一个图像不明显;另一个图像头部呈椭圆形,没有刻画五官,双手向上举,两脚略长,整个形象呈站立之势,仿佛在作某种仪式;中间的岩画图像线条较粗,头部没有详细绘画,有6条腿且长短不一,呈爬行状;右边岩画图像的身体略长,共有8条腿,该图像与中间岩画图像相比较,除多2条腿外,最重要的是身内部结构较为复杂,身体结构上有“♀”这样的图形。该处岩画暂无法分辨是何物。

图6-11 牛角井岩画局部

第二处岩画紧临第一处。绘有一站立人像和一只狗,呈黑色(图6-12)。人物头部、眼睛和鼻子刻画的较详细,肚子较大,左手中持有一物,好像是一把剑,右手中有一长物,该物上面呈“月牙”形。人物下方画的狗为侧面,绘有双耳、四只脚及尾巴,狗的体格较瘦。此外,岩画上还留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线稿。

图6-12 牛角井岩画局部

第三处岩画位于第一处崖壁的左侧,除岩画外,还有写于清道光十一年五月的文字(图6-13)。

岩画采用线条勾勒的方法绘制而成,部分有所损坏,图像主要有人头部、站立的人及一些由线条组成的不规则图像。岩画图像如下(图6-14)。

图6-13 牛角井岩画文字

图6-14 牛角井岩画局部

左边岩画绘有人头5个,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的形状,其中4个人头由线条将其连接在一起,头像上绘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形象略显稚拙;中间的岩画图像为一个站立的人,头戴帽子,双脚叉开,左手持有一长物,该物上半部分有分支,右手边的画面较零乱无法分辨,该人物身份还有待分析研究;右边的岩画是由线条组成类似“风车”的图案。(www.daowen.com)

此外,牛角井的山洞中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画,由于道路崎岖,加上洞内黑暗,如今很少有人进入洞中,至于洞中的岩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独角坡岩画

独角坡岩画位于惠水县大龙乡长征村道路旁一处山崖上,共有岩画三处,采用涂抹的方法绘制而成,呈红褐色。为了表述方便特绘制线图将岩画的位置进行了标注,主要如下[图6-15(a)]。

图6-15 独角坡及线图

第一处岩画位置如图6-15(b)线图所示①,主要为人、马、骑手以及一些方格状、点状符号等,其中人骑马的图像最多,马多朝同一方向运动,有跳跃之势。如图6-16所示,有两个骑手和6匹马,形象生动,动态各异,是对生活场景的详细描绘。此外,该处岩画还有一些排列有序的点状图案。该处的岩画图像与付院岩画的图像存在着很大的相同点。

第二处岩画位置如图6-15(b)线图所示②,该处岩画图像相对较少,主要是人、动物和一些类似自然星体的图像(图6-17)。

图6-16 独角坡岩画局部

图6-17 独角坡岩画局部

第三处岩画位置如(图6-15)线图所示③,该处洞口高170cm,宽212cm,深150cm。岩画位于洞口内壁面上,数量较少,有三个图形,主要是人物和动物(图6-18)。该处岩画图像线条较粗,图像好像是人骑着动物在奔跑,人物动态简洁,动物头上有一对角且腿较短,不像是马的图像。

图6-18 独角坡岩画局部

六、三妹岩画

三妹岩画位于息烽县温泉乡三交村大元组大塘口南岸,古驿道旁一陡峭崖壁上,整个崖面高约20m,长约46m,崖壁上除了岩画还有碑刻两处以及墨书千余处。碑刻上刻有阿弥陀佛字样,内容与佛教有关;墨书多分布在崖壁的中下部,多为明、清时期书写,文字楷书草书居多,内容多借景抒情。诸如,“此地名为三妹岩,那边江河顺踏开,理(鲤)鱼要把龙门跳,口见又在左边来。”“三友诗书生总时,谁不想你抒内情,美景一时观不尽,权把笔著离汝形。”

三妹岩画采用涂绘的方法绘制而成,共有岩画图像七个,均为红褐色。对岩画的图像分析如下。

图6-19 息烽三妹岩画(摹绘)

局部一:该处有岩画图像(图6-19)三个,人物的眼睛、手势及动作被描绘的较为形象、逼真。

岩画左上方的人像为正面,头梳发髻,双手上举,盘腿而坐;右侧的人像体形较小,左手持有的物件较为复杂,有许多刺状,右手持一短物,无法分辨是何物;下方是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形象较为高大,一手高举,表情痛苦。从人物的神情、姿势及姿势来看,该处岩画可能描绘的是一次巫术“治病”事件,躺在地上的人应该是一名患者,盘腿而坐的应该是为其治病的“医生”,“医生”身旁的应该是其徒弟,手持某种器物。

局部二:该处岩画共有四个人物图像(图6-20)。岩画最上方的人像头部呈圆形且有发髻,双手略向上举,两腿略向前倾。下方并排站着三个人,中间的人像略大,三者手中均持有相同的物件,值得注意是左右两侧人像双腿的朝向刚好相反。从岩画中人物的动作、体型、图像布局上看,该处岩画表现的氛围欢快,可能是正在做一场庆祝活动。

息烽三妹岩画虽然图像较少,但是岩画上的人物形象与其他地区的形象存在着很大差异,该处图像好像描绘的是同一件事件过程中的不同场景。

图6-20 息烽三妹岩画(摹绘)

七、画马崖岩画

画马崖位于开阳县平寨乡顶趴村,岩画主要分布在小丫口和大丫口,岩画为红褐色,开阳画马崖的发现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以下将对岩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小丫口

小丫口是开阳画马崖的主要绘画区域,由于自然风化的原因,现存的许多图像已经模糊不清,其图像主要如下。

局部一:该处岩画图像(图6-21)共有四个。位于最左边的形似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笔触随意自然,太阳的光辉由短小呈发射状的轮廓线组成。中间是一个未闭合的不规则矩形,有两横两纵的线条将其进行分割,有可能是对当时居民聚居地的一种地形规划表示;右边是两个人物像,均为侧像,双手作揖,人物的头与身子比例合理,双腿显得粗壮有力。通过图像人物的姿势来看,岩画体现出的是人们交往中的文明礼节,表明社会的文明程度高。

局部二:该处岩画图像(图6-22)共有七个,其中有两个图像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识别。左侧是一个抽象性的图像,描绘的是一个近似椭圆的图案,有一个箭头状的符号从椭圆内凸出,椭圆被没有规律的线段做了一些分割,这可能是一幅指向性的地图,箭头状的符号标明目标所在方位,对狩猎者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位于中间的岩画描绘的是两个人和一匹马。从岩画图像的动态看,人物双臂挥舞,双腿呈现跳跃之姿,马的刻画并不十分严谨,头、身子以及姿势动态的描绘较弱;岩画右侧的人物图像的动态及比例关系已经成熟,从动态来看表现的是欢呼跳跃的场景,可能描绘狩猎成功或者是生产丰收时的庆祝景象。

图6-21 开阳画马崖小丫口岩画局部线图

图6-22 开阳画马崖小丫口岩画局部线图

局部三:该处岩画图像(图6-23)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动物及三个太阳状的图形。左边的动物,从体态及头部的角度看,应该是鹿的形象,可能当时鹿已经开始成为狩猎的对象。其余三个太阳状图像,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太阳的轮廓线较宽,中心为空白;而描绘太阳光芒的线条多为曲线,类似火焰状,岩画整体形象被描绘的十分生动、形象。

(二)大丫口

大丫口岩画图像较少,而且许多图像已无法辨清(图6-24)。岩画图像主要包括类似太阳的图案、动物、星体图像等。大丫口岩画中的一些类似太阳的符号,绘画较为粗糙,但是星体图像的刻画较细致,每一个角度都非常锐利,且中间有不同线条的刻画。

图6-23 开阳画马崖小丫口岩画局部

图6-24 开阳画马崖大丫口岩画局部

八、花江崖壁画

花江崖壁画位于关岭县花江区普利乡下瓜村一处山崖上,岩画采用涂绘的方法制作而成,色彩为红色。目前岩画内容能够辨认的并不多,其图像主要识别如下。

局部一:该处岩画(图6-25)能够辨认出七个图像。画面中有两匹奔跑的骏马,最前方的马背上有一骑手;小圆点组成的两个不规则扇形图像位于两匹马中间,马后面绘有一个非常小的人物图像,双腿叉开,一手指向马匹奔跑的方向。

局部二:该处图像(图6-26)隐约能辨认出四个图像。三个大小不同的人像,头戴高帽,人物前进的方向与马匹前进方向的一致。该处岩画描绘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某处要举办一场集市活动,人们正带着牲畜前往目的地。

局部三:该处岩画图像(图6-27)有四个,两个人物和两个呈“斗”状的图像。两个人物形象一大一小,人物动作相似,均有一手朝向身旁的物像。岩画中的物像很可能是先民在此地祭祀时向神明供奉的祭品。

图6-25 花江崖壁画局部线图

图6-26 花江崖壁画局部线图

图6-27 花江崖壁画局部

九、官渡崖刻

官渡崖刻位于赤水市官渡镇麻迁边的公路旁(图6-28)。岩画图像采用凿刻的方法而成,面积不大,主要有人物、战车、弓箭、鸟兽虫鱼及一些抽象符号。

图6-28 官渡崖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