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题刻内容分类与意涵的优化方式

题刻内容分类与意涵的优化方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摩崖题刻不仅分布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本节以晴隆“欲飞”题刻、他山摩崖、福泉高石头摩崖、瓮安偏岩摩崖、花溪“是春谷”、兴义“西南屏障”石刻、遵义禹门山摩崖等七处题刻为对象,按照题刻涉及的内容分为传说、征战、名仕三个类别,在客观分析摩崖题刻的基础上对其意涵逐一展开解读。下面以晴隆“欲飞”摩崖题刻为例,对这一赋予传说的题刻内容及意涵作一阐述。

题刻内容分类与意涵的优化方式

贵州摩崖题刻不仅分布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笔者于2014年对摩崖题刻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了测量,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发现,题刻所题写的内容无论字数的多寡与字体的大小,都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摩崖题刻以其书写优美、文字简练、意涵深邃等特征赋予了山岩鲜活的生命力。揭示题刻背后隐藏的文化与内涵,对于了解贵州的历史文化是有益的补充。本节以晴隆“欲飞”题刻、他山摩崖、福泉高石头摩崖、瓮安偏岩摩崖、花溪“是春谷”、兴义“西南屏障”石刻、遵义禹门山摩崖等七处题刻为对象,按照题刻涉及的内容分为传说、征战、名仕三个类别,在客观分析摩崖题刻的基础上对其意涵逐一展开解读。

一、题刻与传说

传说类题刻一般来说系建立在特定真实内容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带有历史性、传奇性色彩的一类故事。下面以晴隆“欲飞”摩崖题刻为例,对这一赋予传说的题刻内容及意涵作一阐述。

(一)晴隆“欲飞”摩崖题刻

当文字被匠人凿刻于山岩的时候,历史便诞生了,内容越是简洁,越是令人产生想象。在贵州众多摩崖题刻中,晴隆“欲飞”摩崖题刻就属于这一类。“欲飞”摩崖题刻位于晴隆县莲城镇飞凤山半山上的一块巨石上(图5-1),该石呈倾斜状,正面较为光滑平整,根据测绘所得数据:巨石长904cm,宽575cm。“欲飞”摩崖共有题刻4处,其中诗刻2处,题刻文字秀丽、书风优美,于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5-1 晴隆“欲飞”摩崖题刻

(二)摩崖题刻内容

1.“欲飞”

“欲飞”摩崖题刻系阴线刻,楷书繁体书写,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在巨石上书写“欲飞”二字。其中“欲”字宽338cm,高263cm,“飞”字宽339cm,高234cm,“欲飞”二字间距为21cm。“欲”字与巨石顶端的距离为185cm,与右侧诗刻的间距为32cm,“飞”字与巨石顶端的中线距离为120cm,与左侧诗刻的间距为26cm。“欲飞”摩崖题刻由于受到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所损坏,其中“欲”字局部受损严重。

2.诗刻

“欲飞”摩崖题刻左右两侧各有诗刻一首。

第一处诗刻位于“欲飞”题刻“飞”字的左边(图5-2),字体为行楷、阴线刻。诗的内容为七律诗,按照由上至下,从右向左的顺序书写。此诗题刻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原诗刻曾遭毁坏,今天所能见到的诗刻面貌已经过后期修复,共有7行66字。

图5-2 左边诗刻

根据现场抄录文字内容为:

未甘雌伏许多年,愿际风云飞在天。养翮岩阿毛独满,刷翎泉石翅联翩。渐磐有意凭雕琢,抱璞无缘情镂镌。补缺娲皇传月古,漫同坚确没荒烟。

诗题刻于一个长方形石框内,整体宽为67cm,高129cm,诗刻右侧与“欲飞”的“飞”字间距为26cm,顶部与诗刻的距离分别为左108cm,右151cm。诗刻内顶部文字与石框边缘线的距离为12.5cm,左边字与石框的边缘线距离为6cm,右边字与石框的边缘线距离为5cm,其底部字体与石框边缘线的距离为8cm。

第二处诗刻(图5-3)位于“欲飞”题刻“欲”字的右上角,楷书、阴线刻,全诗共40字,按照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方式书写4行。笔力雄健,融合柳、颜笔锋为——体,是时任县令桂良所书,刻于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

图5-3 右边诗刻

其诗内容为:

磅礴郁津,欲飞何年;予叱且止,留缺补天。

全诗宽为90cm,高164cm,诗刻左侧文字与“欲”字的间距为32cm。诗顶部与石框边缘线的距离为23cm,“大清”的“大”字与顶部石刻的边缘线距离为33cm。而另一列的“署”字与顶部石框的边缘线距离为54cm,底部落款处字体与边缘线的距离为4cm,诗的行间距为14cm,诗与落款之间的行间距为13cm。

3.“见贤思齐”题刻

“见贤思齐”题刻(图5-4)位于“欲飞”摩崖题刻右前方不远处,由于此处接近地面,绿草丛生,在草丛中有一块长约197cm,宽62cm的石头上,按照现代的书写习惯从左到右刻有“见贤思齐”四个大字,字体为隶书,采用阴线刻。每字高约47cm,字与石头顶部的边缘线为4.5cm。其中,“见”与“贤”的字间距为10cm,“贤”与“思”的字间距为13cm,“思”与“齐”的字间距为5cm。

图5-4 见贤思齐

(三)“欲飞”摩崖题刻意涵

“欲飞”二字雄健有力、浑厚又洒脱,不但有颜真卿的“筋”,又有柳公权的“骨”。“欲飞”摩崖题刻系何人书写?因何缘由在此处所写?据《安南县志》记载:“城西文庙有‘欲飞’二字,为明朝总兵邓子龙书”。关于邓子龙的生平学界已经有过研究[50],本书仅就有关“欲飞”题刻的传说及传说与邓子龙之关系作一简短论述。

1.邓子龙的故事

关于邓子龙其人《明史》记载甚详:“邓子龙,丰城人。貌魁梧,骁捷绝伦。嘉靖中,江西贼起,掠樟树镇。子龙应有司募,破平之。累功授广东把总。万历初,从大帅张元勋讨平巨盗赖元爵。巳,从平陈金莺、罗绍清。贼魁黄高晖逸,子龙入山生获之。迁铜鼓石守备。寻擢署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被论当夺职,帝以子龙犯轻,会麻阳苗金道侣等作乱,擢参将讨之。大破贼,解散其党。五开卫卒胡若卢等火监司行署,挞逐守备及黎平守。靖州、铜鼓、龙里诸苗咸响应为乱。子龙火其东门以致贼,而潜兵入北门,贼遂灭。”[51]邓子龙作为明代著名军事家,通过明史的记录可见其一生事迹,参与过抗击倭寇战争,镇压农民起义,斩杀入境的缅军木邦部罕虔,领兵支援朝鲜参加对日战斗等,直到在著名的鹭梁海战中不幸阵亡,他的一生也未能逃脱与战争的联系。然而正是经历的无数战争赋予了邓子龙传奇的人生。相传,他曾救过努尔哈赤,清廷建立后,努尔哈赤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为邓子龙立庙,将他的神位放在清朝圣殿的“堂子”中进行祭祀,堂子即“邓将军庙”。时至今日,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仍有邓子龙“斩龙”这样的民间传说,且留有“斩龙”的遗迹

邓子龙不但军事上有才华,而且还善于书法,凡是他所到之处,总喜欢题诗赋对。据史料记载,邓子龙在万历年间任湖南靖州参将时,经常登飞山题诗刻石,书法遒劲,人们视为珍宝[52]。在平定中潮、上黄、皮林、六龙图一带的苗侗少数民族起义后,邓子龙在黎平县肇兴镇皮林村的石帽山上,刻有楷书“过化”二字,字体洒脱气韵生动。此外,邓子龙还留有著作于世,如《横戈集》(诗集)、《阵法直指》(兵法)及《风水说》等。

2.邓子龙与“欲飞”摩崖

“欲飞”摩崖题刻传说为邓子龙登城巡视时,望见一块光滑舒展的巨石,犹如大雕展翅欲飞之势。凝想之中,引起心中无限遐想,于是在这块巨石上写下了自己的一腔抱负。邓子龙手捋战袍,右臂正欲挥毫落墨之际,忽感觉笔不合适,于是将笔甩于身后,随手抽出自己身上的三尺龙泉剑,割下锦袍、饱蘸浓墨,“欲飞”一气呵成。“欲飞”摩崖石刻除了展现书法的艺术性之外,更多地折射出邓子龙的英雄气概与豪迈之情,正如他在皮林村书写的“过化”二字。“过化”取自论语君子过者化也”,借此表达自己对少数民族起义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平乱军人的心声,映射出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背后的历史,象征着朝廷的威严与汉文化为中心的大一统意识。

“欲飞”题刻横卧在飞凤山的半山腰,此山并不陡峭,坡度较为缓和,人站在山顶,全城便尽收眼底。当人下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原因,易使人产生“飞奔”的感觉,诸如现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飞翔大赛,选手也是处在较缓的山坡上,向山下作俯冲之势,从而完成飞翔。试想当年邓子龙站在山上,俯瞰整个山脚,下山的时候,也会感受到山势带来的飞翔之感,同时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难免一时起兴书写“欲飞”二字,以表达自己在战事上的胜利。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缅甸正威胁着云南边境的安全,“欲飞”也暗示了他将要离开飞凤山,到云南抗击缅甸的入侵,故而这里的“飞”一方面代表所在地——飞凤山,另一方面暗示其将要离开。至于说“欲飞”为什么刻在摩崖上面,从材质的属性讲,石头自身坚硬不易损坏且保存时间长,进而引申为“不死”的象征。这样一来,除了“欲飞”石刻自身所具有的书法价值外,此石刻还带有一定纪念碑性的礼仪功能。

“欲飞”题刻地还是古代文人墨客游玩的处所,清人舒柱石亦在《咏晴隆八景·欲飞石》中颂到:“欲飞飞到凤凰池,雨洒金街草木知。莫忙亭中沽酒去,等着台前待月时”[53]。今天,“欲飞”题刻作为晴隆八景之一,正以其动人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游历于此的客人。

二、题刻与征战

题刻内容是认识历史的一个窗口,征战类题刻常常记载了与史实有关的战争事件,福泉高石头摩崖和瓮安偏岩摩崖,系贵州摩崖题刻记载征战为数不多的两处题刻,下面将根据题刻内容结合具体史实作一论述。

(一)福泉高石头摩崖

福泉高石头摩崖在福泉县城北6公里茅沟堡小学后约400m处(图5-5),高石头摩崖由于在形制特征上特别像人,因此又被称为“石秀才”,其上面的文字凿刻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

图5-5 高石头摩崖周围环境

1.摩崖题刻内容

高石头摩崖高约10m,摩崖文字位于石头的上部(图5-6),文字内容高约1.77m,宽约1.1m,共计132字,主要内容为:

图5-6 高石头摩崖

余奉提兵四万,出平越卫讨叛播杨应龙。渡疆界河、破黄滩关,直捣贼囤。因擒斩五千级,招降二万,余不(出)三(月)而祛凶,奏凯道经此石,因纪其事而识之。“王师赫赫,征播凯旋。狂寇殄灭,边徼重迁。辑安三省,廓清八埏。勒石纪绩,于万斯年。”明万历庚子岁六月望日,奉敕镇守贵州兼提督湖川等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同知楚人李应祥识。[54]

2.相关史实

福泉高石头摩崖记述了明朝万历时期发生的一次重大的军事事件,即贵州地区苗族播州土司杨应龙为维护其权益,反抗朝廷官员对少数民族土司的歧视与压迫,与朝廷发生了征战。这场战事从明朝政府直接派出军队到最后战斗的结束,历经114天,以朝廷的胜利结束,而发动战事的杨应龙以自杀告终。但是,这场战争也暴露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改土归流。经过这场战斗,使得明政府认识到以前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经过时代的变迁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早期的土司政策在明代以前对稳定、巩固民族团结乃至推动经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造成地方政权日益强大,并且各土司间为了财富、地位时常发生内部的战争,有时地方政权公然对抗政府的政令,这并不利于朝廷对地方的管理。

(2)早期明政府派驻少数民族的官员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不仅对少数民族的首领比较尊重,同时也尊重民族百姓的生活习性。但随着社会的稳定,明政府官员的思想发生了偏离,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政府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剧。

(3)明初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军队纪律严明,明后期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加,其政府官员腐败,导致军队军纪散漫。这直接影响了战斗力,更不能对少数民族的敌对势力起到震慑,反而对地方政权的反抗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瓮安偏岩摩崖

瓮安偏岩摩崖位于玉山镇龙蟠村(原思里坪)外的一处陡峭崖壁下面,摩崖刻于明景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该摩崖于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5-7)。

1.摩崖题刻内容

瓮安偏岩摩崖文字阴刻、魏体楷书、每字高约6cm,宽约6.5cm(图5-8)。

摩崖主要内容:

大明景泰四年,皇上命督察院右都佥御使蒋林、总兵管左都督方英统领,亲诣四川播州宣慰司所辖安抚司地名中泽、深溪、地平等寨,攻剿反寇黄隆、韦保等巢穴,皆被官兵克破,虏俘于朝,明正其罪,枭首分尸。家下大小贼属并贼党,先行凌迟支解。翌日口尽为鬼魁,家财房屋荡然一空。呜呼!贼首黄隆、韦保同叔弟等,不思各身如蛆蚁之物,专敢悖逆不道,纠集党类,风侵边境。皇上一视同仁,恩敷四海,普天率土,咸乐雍熙,不忍加兵杀戮,已经六年。遣命大臣招抚,岂期各贼心怀奸诈,冥顽负固,随降随反,遂命本职等统率军抵剿剿杀,致有今日粉骨之祸,悔不及矣。今已剪除,而地方安妥,本职等班师回还,特镌之于石。以戒将来,毋蹈前非。景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都察院右佥都特御蒋识总兵官左都督方。[55]

图5-7 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图5-8 瓮安偏岩摩崖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此碑记载了1453年,景泰帝命令蒋林和方英率军平叛一起贵州农民起义事件的经过,包括围剿领导人黄隆与韦保,并将二人抓获最终分尸等。

2.相关史实

瓮安偏岩摩崖系明朝一处以官方口吻记述的题刻,摩崖上记载,瓫安思里坪人黄隆、韦保聚苗族人起义于龙骨山,后与黄平各苗族人义军结合,攻克平越卫、黄平、石阡、思南等城,杀死石阡知府胡信之。直至景泰四年,又派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蒋林、总兵官左都督方英“抵剿剿杀”。起义失败,黄韦二人被押解京城处死。事后,明军在黄、韦故里偏岩刻石“记功”,并威吓老百姓“毋蹈前非”云云。从其内容上看该摩崖虽是记录事件,事实上是朝廷军队为彰显其威,警示百姓而作。起义并非无故爆发,明正统九年,贵州旱灾严重,产生了大饥荒,百姓生活困苦,地方官府不但没有帮忙解决百姓生活上的困难,反而加大剥削,造成许多百姓死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起义。瓮安的黄隆和韦保也积极响应,并自称“平天大王”,表明起义目的在于除暴,攻占石阡府并杀死知府胡信,起义节节取得胜利,之后赤水、镇远也发生起义,起义军相互联合,声势浩大。同年三月,黄隆和韦保联合起义军10余万人将平越卫包围达9月久,使得平蛮将军闻风而逃,后朝廷改梁瑶为平蛮将军,方英为副右总兵前来镇压,付出沉重代价后才解除围困,但起义军仍然保存较大势力。1452年朝廷派大员剽将平定起义,皇帝亲派总督王来以及总兵梁瑶并会同四川巡抚共同发动对起义军的“围剿”,起义军也调整了战术,其中兴隆苗民攻打清平卫等地,牵制了官军,使得黄隆和韦保的力量保存下来,迫使朝廷军队调整策略,1453年12月朝廷再派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蒋林、总兵官左都督方英率重兵进行镇压,双方力量差距较大,最终起义失败。这场战事历时9年,涉及贵州大部分地区,朝廷三次派军队才将起义军镇压下来,朝廷和起义军为此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起义的发动由于政府长期对百姓的无视及地方官员的腐败,而导致了官府和百姓间长期形成的矛盾加深。

虽然瓮安偏岩摩崖题刻讲述了朝廷对起义军围剿的胜利,但是我们还应在官府镇压的过程中看到百姓敢于反抗、敢于抗争的精神,但可惜的是现在瓮安偏岩摩崖几乎被埋进山路内,露出地表的部分文字已经分辨不清,若再不加以保护,瓮安偏岩摩崖这样的史料将很快从公众视野消失,明朝时期瓫安思里坪人黄隆、韦保为何带领苗民起义、起义的目的以及当时的战斗情况也恐将淹没于历史之中。

三、题刻与名仕

名仕多指历史上有名望和声誉的人,在贵州摩崖题刻中名仕参与题刻不在少数,本处以余庆“他山”摩崖、花溪“是春谷”摩崖、兴义“西南屏障”题刻和遵义禹门山摩崖四处为例,对名仕类题刻内容及意涵逐一详述。

(一)余庆“他山”摩崖

余庆“他山”摩崖位于余庆县松烟镇松烟村西南的后山上。“他山”摩崖系学者钱邦芑隐居松烟村时所镌刻。钱邦芑曾经为官,后由于多种原因隐居贵州余庆县松烟镇,在此地教书育人,筑堤为湖,并在崖壁上留下了大量的摩崖题刻,这些题刻文字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钱邦芑对生活的一种理解,被人称为“他山”摩崖,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5-9)。

图5-9 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1.钱邦芑其人

钱邦芑,江苏省丹徒人,字开少,明朝永历年间曾在四川任职,后削发出家,号“大错和尚”。据《余庆县志》记载,永历初年,孙可望入黔,得知钱邦芑诗文著名,强迫他接受伪官职位,但他深知孙可望狡诈,坚决不受,出家为僧,先后隐居于余庆的蒲村、湖南衡山等地,遗著有《读高士传》六卷,《史切》二十卷,《随笔》六十卷,《他山·易诗》二十四卷,《焦书》二十四卷,《古乐府》八卷,《诗话》二十卷,《鸡足志》《九嶷志》《浯溪志》若干卷,《十言堂诗文集》各十六卷[56]。钱邦芑最初隐居在绥阳县公水坝,住在寓敷勇卫(今修文县)的潮水寺,改寺名为知非庵。之后迁余庆县蒲村(今松烟村西南),在此结茅而居,名曰“小年庵”。村中有小山及湖泊,并有七十二泉,大约百余亩,当时村中风景怡人,钱邦芑育人的同时,在山间崖壁上刻“他山”两字,所以村中湖又被称为“他山湖”。此外,钱邦芑还撰写有文章《他山记》与《他山赋》,用来称赞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吸引诸多文人前来与钱邦芑一同领略其中的乐趣。钱邦芑目睹了世间的是是非非,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未能实现,可能看透了世事无常的道理,便削发出家,居住在西来寺,号“大错和尚”,后来又在蒲村隐居多年。康熙十二年在宝庆病故,终年74岁。

2.“他山”摩崖题刻内容

“他山”摩崖除此二字刻于陡峭崖壁上,其余题刻均分散于怪石中,主要有“流云”“翠屏”“云归处”“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云房”“九回峰”“梅仓”“洞天”“霹雳崖”“藏书崖”“回岚穴”“米丈”“石浪”“断烟”“应接不暇”“留云峡”“石帆峰”“石浪”“断烟”等。有关题刻的具体状况在实地调查中逐一进行了测量,以下根据调查数据为主对题刻作简要介绍。

(1)“应接不暇”题刻(图5-10)所处的崖壁宽200cm,高330cm,四字为阴刻、楷书,文字离地面95cm。其中:“应”字长14cm,高12.5cm;“接”字长14cm,高为5cm;“不”字长13cm,高10cm;“暇”字长14cm,高13cm。“应”字与“接”字的间距14cm。“接”字与“不”字的间距为5cm,“不”字与“暇”字的间距为6cm。“应接不暇”所处的位置景色宜人,步移景异令人目不暇接,故得此名。

(2)“留云峡”(图5-11)题刻所在岩石高248cm,三字为阴刻、楷书,文字离地面76cm。其中:“留”字高13cm,宽11cm;“云”字高13cm,宽11cm;“峡”字高13cm,宽14cm。“留”字与“云”字的间距为1.5cm,“云”字与“峡”字无间距。此处的崖壁较高,站在下面向上望去,好像云被峡谷留住,暗示钱邦芑就像这块“云”停留在此处的山崖中。

(3)“石帆峰”题刻(图5-12)三字为阴刻、楷书,文字长40cm,高15cm,文字离地225cm。“石帆峰”所处的山崖因腰间有洞,且山势犹如航行的船帆,钱邦芑因其造型独特而取其名,也暗示自己,只要有机会仍然会像帆船一样起航,隐居此地只是暂时的。

图5-10 应接不暇

图5-11 留云峡

图5-12 石帆峰

(4)“云房”题刻(图5-13)所在岩石宽233cm,高360cm,“云房”二字为阴线刻、楷书书体,文字长14cm,高35.5cm,文字离地112cm。其中:“云”字高12.4cm,宽14cm;“房”字高15.5cm,宽11.5cm;“云”字与“房”字的间距为2.3cm。钱邦芑题写“云”的石刻有多处,“云房”即云的房子,此处石刻的造型既可供人坐卧,形象非常生动。“云房”与“云归处”相呼应,所以云归的地方早期可能建有房子。

(5)“九回峰”题刻(图5-14)位于“云峰”石刻的右上角,“九回峰”三字为阴刻、楷书,文字宽16cm,高59cm,文字离地面97cm。其中:“九”字高12cm,宽16cm;“回”字高11cm,宽12cm;“峰”字高18.5cm,宽16cm,“九”字与“回”字的间距为3cm,“回”字与“峰”字间距为13.5cm。此石刻应是钱邦芑依据其山势的形状,取其名。

(6)“梅仓”(图5-15)二字为阴刻、楷书,文字离地面210cm。其中“梅”字宽15cm,高15cm,“仓”字宽14.5cm,高13.5cm,“梅”字与“仓”字间距为1cm。“梅仓”右壁有一深坑,好像是盛梅花的仓库,而梅花在古时候多用来表达人品格的高贵,“梅仓”也暗示着钱邦芑人品高尚,不为权贵而折腰。

(7)“米丈”题刻(图5-16)所在岩石高320cm,宽165cm,“米丈”二个字为阴刻、楷书,文字离地面160cm。其中“米”字宽15.5cm,高16.5cm,“丈”字宽13cm,高14cm,“米”字与“丈”字间距为5.5cm。此处山石环境,方整如室,四面陡绝,石上生冬青、萝薜,蒙缀如璎珞。“米丈”应是古代的斗量工具,刻在此处应是意指储藏粮食的地方。

图5-13 云房

图5-14 九回峰

图5-15 梅仓

图5-16 米丈

(8)“霹雳崖”题刻(图5-17)为阴刻、楷书,文字宽18cm,高81cm,离地面130cm。其中:“霹”字高11.5cm,宽15cm;“雳”字高13.5cm,宽15cm;“崖”字高20cm,宽14cm,“霹”字与“雳”字的间距为9cm,“雳”字与“崖”字间距为6cm。“霹雳崖”处的山岩远观气势雄浑如雷霆万钧,故取其名。

(9)“藏书崖”(图5-18)三字为阴刻、楷书,文字距离地面137cm。其中:“藏”字高13.5cm,宽13.5cm;“书”字高14cm,宽12cm;“崖”字高10.5cm,宽7.5cm,“藏”字与“书”字的间距为1cm,“书”字与“崖”字间距为0.5cm。由于钱邦芑在此教书育人并撰写书籍,此地应系钱邦芑的藏书处,“藏”应是放的意思。(www.daowen.com)

(10)“他山”题刻(图5-19)所题岩石高约75cm,宽45cm,岩石背面题有“云房”石刻二字,“他山”为阴线刻、书体为楷书,石刻文字距离地面约204cm。其中“他”字宽33cm,高45cm,“山”字宽22cm,高38cm,二字之间的间距为21cm。关于他山,《诗经·小雅·鹤鸣》有云:“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经过时代变迁后人便将“它山”,写作“他山”。“他山”从表面上看是钱邦芑为整个山所取的名字,实际上是钱邦芑内心的告白,身居他乡,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

(11)“洞天”题刻(图5-20)所题岩石高约110cm,“洞天”二字为阴线刻、楷书体。其中“洞”字宽10.5cm,高9cm,“天”字宽11.5cm,高10cm,二字之间间距为9cm。岩石下方有一个洞口,此洞尺寸不大宽96cm,高120cm。旧时修道之人寻仙问道,多在山洞中拜访到仙人,他山的景色各异,可能是钱邦芑在山石中游玩,猛然回头发现一“洞”,欢喜不已,可谓别有洞天,便取其名。

图5-17 霹雳崖

图5-18 藏书崖

图5-19 他山

图5-20 洞天

(12)“流云”题刻(图5-21)距离“他山”摩崖题刻约6.5m,“流云”与“洞天”题刻凿刻于同一岩石的两面。“流云”所刻岩石高约100cm,宽90cm,“流云”二字为阴线刻、楷书体。其中“流”字宽12cm,高13cm,“云”字宽14cm,高13cm,二字之间的间距为6cm。“流云”意指山间流动的云,由于“他山”多处题刻与云有关,这里的“流云”可能暗指钱邦芑像云一样在此处游荡。

(13)“翠屏”(图5-22)二字为阴线刻、楷书书体,“翠屏”所在岩石背面是“留云峡”题刻。“翠屏”二字距离地面约157cm。其中“翠”字宽11cm,高14.5cm,“屏”字宽11cm,高14cm,二字之间的间距为6cm。“翠屏”二字应是指钱邦芑置身于山林之间,看到眼前的景色苍翠如屏,树木蓊郁,山色苍翠,有感而发取此名。

(14)“云归处”题刻(图5-23)阴线刻、楷书书体,三字全长12cm,高46cm,距离地面173cm。其中:“云”字高13cm,宽8.5cm;“归”字高10.5cm,宽12cm;“处”字高16.5cm,宽16.5cm,二字之间的间距为3cm,“归”字与“处”字间距为2cm。“云归处”三字极富意境,表明修行人时常云游四方,不知何时为归期。此处题写的用意可能用来表明钱邦芑云游到此地,不再云游四方,暗示自己将不再步入官场,远离世俗。

图5-21 流云

图5-22 翠屏

(15)“回岚穴”题刻(图5-24)背面系有“云房”“留云处”两处题刻。其正面有“钱开少放歌处”“他山”“屏翠”“石帆峰”“云归处”等5处题刻,“回岚穴”三字为阴刻、楷书,离地面248cm。其中:“回”字高8.5cm,宽11.5cm;“岚”字高12cm,宽7cm;“穴”字高10.5cm,宽11cm,“回”字与“岚”字的间距为4.5cm,“岚”字与“穴”字间距为1cm。“回岚穴”所处的山石因像洞穴一样,故取此名。

(16)“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图5-25)题刻。“钱开少放歌之处”和“永历酉春题”皆为竖向并排书写,“永历西春题”位于“钱开少放歌处”的左侧处,为阴刻、楷书,离地面距离为168cm,“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题刻行距为7.5cm,所刻石头高约91cm,宽47cm。其中:“钱开少放歌处”题刻的“钱”字高9cm,宽9cm;“开”字高8cm,宽7.5cm;“少”字高8.5cm,宽7.5cm,“放”字高8cm,宽11.5cm;“歌”字高8cm,宽10.2cm,“处”字高11cm,宽11cm,“钱”字与“开”字的间距为2cm,“开”字与“少”字间距为1.5cm,“少”字与“放”字的间距为1.8cm,“放”字与“歌”字间距为2cm,“歌”字与“处”字间距为0.5cm。“永历丁酉春题”题刻中“永”字高5.5cm,宽6cm;“历”字高6.5cm,宽7cm;“丁”字高3.5cm,宽6cm,“酉”字高5.5cm,宽5.5cm,“春”字高6.5cm,宽7cm;“题”字高6.5cm,宽7cm。“永”字与“历”字的间距为2cm,“历”字与“丁”字间距为2cm,“丁”字与“酉”字的间距为0.5cm,“春”字与“题”字间距为1cm。“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题刻与当时的社会局势相关,1656年4月,永历帝被李定国接到昆明,这件事的发生,使得钱邦芑看到了希望,心生欢喜大有开怀歌唱之情,便决定去昆明,“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为临行前留下的题刻,永历丁酉春应该是公元1657年,当时中国基本上是清政府统治时期,清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已十三个年头,表明钱邦芑与当时许多有志之士一样心中仍怀有光复明朝的理想。

图5-23 云归处

图5-24 回岚穴

图5-25 钱开少放歌处

(17)“云峰”题刻(图5-26)为阴刻、楷书,“云峰”两字宽9cm,高33cm。其中:“云”字高9cm,宽4.5cm;“峰”字高17cm,宽9m;“去”字与“峰”字的间距为1.5cm。“云峰”是钱邦芑根据山势取其名。

(18)“石浪”题刻(图5-27)为阴刻、楷书。其中:“石”字高8cm,宽12cm;“浪”字高11cm,宽8.5m。当人站在摩崖石刻的最下面,回头遥望,山石就像奔腾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故名“石浪”。

(19)“断烟”题刻位于“石浪”题刻的下面,断烟即“望断云烟”之情的缩写,暗含了钱邦芑望穿云烟也看不到家乡的思念之情。

3.“他山”摩崖的文化内涵

“他山”摩崖题刻众多,每一处皆赋诗意,均是对钱邦芑后期人生思想的写照,与他在此生活的点滴密切相关。钱邦芑隐居期间除了时常自身修养身性外,还开馆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于村民,同时在山脚下种植柳树美化环境。小溪从山间流淌,并在两山间筑有堤坝一道,拦溪成湖,修建水阁凉亭,为平时休息所用,后打造“画舫”,荡漾湖中,俨然一幅山水画卷。柳湖胜景,使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引得村民、文人墨客慕名来访争相观赏游玩。钱邦芑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名人贤士,时常吟诗作赋,一时间他山柳湖,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杨光昕畅游柳湖著有:“朝曦才上雾蒙蒙,缭绕平湖十里同。似雨微氛还染袂,当风宿露渐浮空。石桥婉转烟波内,画舫轻摇曙色中。一曲渔歌山水绿,昔年清啸有支公”。杨一葵在五言律诗《柳湖曙色》中:“高树露晨流,烟岚半未收。晓风煽新影,翠色落帘钩。微雨淡如沐,遥峰影若浮。前溪回首者,应见此山幽。”虽然柳湖胜景已不复存在,但从诗中仍依稀可见柳湖的风姿。

图5-26 云峰

图5-27 石浪

钱邦芑在《他山赋》和《他山记》中,浓墨重彩,描绘他山的奇石:“或龙盘而虎奋,或鹏举而凤轩,或蛟腾而鸿下,或羽展而翅翩”。经他妙笔一点,这些千年无人问津的山石,都各展英姿,仿佛化作仙人莅临人世,你看它们“仰者如啸,俯者如思,立者如望,欹者如嬉,蹲者如怒,踞者如思,扬者如舞,抑者如企。”钱邦芑在敖溪招隐山彭玉房家,看到一小山昂首挺立,作《咏石鸡》一诗:“问是何年抱子成,凿开混沌破天生。高冠峙踞形如斗,鼓翅昂身势欲鸣。宣圣牛刀休用割,禹王神鼎莫能烹。漫漫长夜何时旦,不向人问叫一声。”并在主人屋前的岩石上留下了招隐山、注酒峡、酌彼兕觥、啸月、苍壁、洛穴所等九处墨宝。钱邦芑描绘石鸡、石牛、石马等自然景观的诗篇,不胫而走,争相观看,评头论足。钱邦芑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尤精于《易》。其成就与明末的张溥、陈子龙、艾南英、徐孚远等人齐名。“他山”摩崖伴随着钱邦芑的名声,吸引了许多文学与书法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他山”最终被《中国名胜大词典》收录。今天,人们仍然回味钱邦芑的事迹。

钱邦芑在隐居期间,结交了许多文人学士,撰写的《他山赋》《他山·易诗》《蒲村归田诗》《他山记》与《长歌答友人》等诗文被广为流传。他开门设馆,教授生徒,使得偏远山区的穷苦孩子能够有机会求学,这种做法也成为余庆私塾的开端,当时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开办义校,面向贫困学生。后来该地区建立了用于教育的“他山书院”和“柳湖书院”,知识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播,开启了人们内心的求知欲,这种学风对其他地方也产生了影响,尊师重教在余庆蔚然成风,今天在余庆保存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碑塔,如《德教碑》《师德碑》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追根溯源,钱邦芑在中间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他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其蕴含的多重价值引起了公众的重视,有学者提倡对“他山”文化进行开发,以便于促进“他山”文化的传播。钱邦芑创造的“他山”文化,既包括丰富有形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和进一步研究极为必要。然而,在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山”摩崖在保护力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有的文字长期受风化的影响,部分题刻已出现脱落,而且摩崖石刻周围荆棘丛生,使人难以与石刻近距离接触,因此,对“他山”摩崖石刻的保护开发工作仍需完善。

(二)花溪“是春谷”摩崖

花溪“是春谷”摩崖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大地村铁路东边的一个山崖上(图5-28),“是春谷”三个大字刻在崖壁中心一个山洞的上方(图5-29),字体舒正,书风秀丽,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是春谷”摩崖题刻内容

“是春谷”三字长约17m,高2m,刻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系谢庭薰所题。在“是春谷”三字两侧刻有许多著名诗句,约有万余字,远远望去诗句与是春谷合为一体,别具一番韵味。

图5-28 是春谷摩崖周围环境

图5-29 是春谷摩崖

“是春谷”三字为楷书、阴刻,读法从左到右,其中“是”字高53cm,宽43cm,“春”字高60cm,宽44cm,“谷”字高46cm,宽44cm,三个字的间距为5cm。“是春谷”三字左右侧刻有一楹联,内容分别为:左侧题“青山高咏属宣城”,右侧题“白苎春流环谷水”,楹联是楷书体,平底刻法。楹联旁边又分别刻有“寄奉自翁父台老先生教政”和“治愚弟吴敬與”,“乾隆癸丑捧日生题”等字。

2.捧日生与诗句

图5-30 谢庭薰画像[57]

摩崖题刻所提到的“捧日生”即“贵筑县大地主人”谢庭薰,字兰谷,号韶庄,乾隆四十七年任江苏娄县知县(图5-30)。他曾编纂《独山州志》、续《永宁州志》、《娄县县志》等,谢庭薰从政期间,清正廉明,广受百姓喜爱[58]。乾隆五十三年也就是在他60岁时返乡归隐[59]。从“是春谷”摩崖所记“乾隆癸丑捧日生题”表明该题刻刻于1793年,正是谢庭薰归隐后所刻。从摩崖题刻内容,不难看出谢庭薰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有着极高的造诣。除《洗心泉集》留给后人外,在任独山州(今独山县)学正、永宁州(今关岭县)训导和江苏娄县知县期间,他还著有《独山州志》《永宁州志》和《娄县县志》等史志。

“是春谷”三字的左右侧刻有许多诗句(图5-31),包括《洗新泉集序》和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楚辞》的节选,这些诗句涉及内容广泛,多被收录在谢庭薰的著述《洗新泉集》中。题刻楷书直排阴刻,约223行,满行37字,所刻诗文绝句,独立成篇,内容丰富,书法工整秀丽。其中,最小的字高1.7cm,宽1.7cm,最大的字高3.2cm,宽3.2cm,字间距和行距同为1.5cm。摩崖主要题写有《洗心泉集叙》《合集》《集四书》《集尔雅》《集三礼》《集楚辞一、二》《集汉一、二》《集汉丞相武乡侯诸葛公亮》《集晋》《集北魏》《集北周》《集辽》《集元》《集明》《集时贤》《集孝经》《集黔宦》等,涉及经、史、诗文名典,可谓是佳句集合的海洋。

图5-31 是春谷摩崖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题刻中谢庭薰还将著名的诗文集汇在一起,然后再组成诗,如在《集南齐》中,将谢眺、王融、孔稚圭、王俭等人的诗句汇组为“石险天貌分,纷诡谅非一。三阳应庆期,寒雾开白日。绿水丰涟漪,青山绣芳质。上善叶渊心,清源非易揖。萍开谷丰池,松映水华碧”。再如《集黔人》其十七、十八中,他又将包衬永、潘淳、艾茂、吴中蕃、周渔璜、陈春翔、周钟瑄、陈法等人的绝句汇集组成诗两首,诗云:“开桃郁水满磅隍,占尽春光掩众芳。天宇畅然殊盛大,即诽瑶岛亦生香。心是溪山胜处多,翠岚苍霭口松萝。金波露浴风清后,是处皆成安乐窝”。在《集属国》其三中,他将朝鲜柳根,徐敬德以及日本国晋福等人的名句汇集组成以下诗句:“雅赏长存水石间,白云卷尽镜磨天。清欢直欲朝连夜,细嚼青松咽冷泉。”对诗句的重组作为春谷摩崖的标志性特征,凸显了谢庭薰文学功底之深厚,不愧是清代贵州最具影响力的名仕。

花溪“是春谷”摩崖由丰富的诗句组成,独具韵味。这些诗句既有谢庭薰的个人著述,也有古代名典佳句,反映了谢庭薰对于古诗的喜爱与热衷。自古名仕就有题诗作词的喜好,根据谢庭薰所选取的古代诗句之内容,实际上离不开他自幼攻读经史诸子百家诗文,以及在为官期间撰修县志的过程中,广集资料阅读书籍积累下的学问[60]。是春谷作为谢庭薰晚年的一方天地,题刻内容揭示了他还乡归隐后的内心世界,如“金波露浴风清后,是处皆成安乐窝”一句,可以想见他豁达的心态。正如他在《洗心全集叙》写到的:“捧日生之草堂,其南偏玉屏一山,端耸苍穹,为东诸峰之望,其屏以北,旧名青山,其绝壁间,口吐一泉,每雨涨时则为盐之撤,雪之溅,为银河之倒倾,寻常不过涓涓已尔,然高而洁,夏凉而冬温,四时清淑之气,又往往不歇,向来山下之欲漱芳润者,俱可望而不可即。即予徘徊山下,亦已久矣。乃者,斧恶荆,划危磴,攀烟萝而畸于其上,忽又觉日之近我而捧之”,字里行间透露出悠然于世外,题诗为乐的心境。“是春谷”作为贵州规模最大的一处摩崖题刻,其内容之丰富,艺术性之高、文化韵味之深刻为我们研究谢庭薰其人及其晚年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兴义“西南屏障”题刻

“西南屏障”题刻系清同治四年孙清彦到此巡视时所书,曾被安置于关帝庙,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损害,现被置于兴义市捧乍镇小学门口。该题刻于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题刻内容

“西南屏障”共由5部分组成,包括“西南屏障”4字及“后序”碑刻一块(图5-32)。具体内容如下:

(1)“西南屏障”题刻全长718cm,高190cm。“西南屏障”上下各有一石条,分别用来作底与盖,其中上石条40cm宽,下石条厚12cm。“西南屏障”题刻的石块长126cm,高190cm,“后序”碑长120cm,高90cm,碑文为行书阴刻12行,满行22字,共计222字。“西南屏障”4字中,“西”字高120cm,宽90cm;“南”字高130cm,宽90cm;“屏”字高140cm,宽85cm;“障”字高139cm,宽87cm;在“西南屏障”石刻每块石刻中间各有一条长15cm,高190cm的石条将每个字分隔开来,形成独立的个体。

图5-32 西南屏障碑刻

(2)“后序”碑刻写于清同治七年(图5-33),是孙清彦有感而发。

“后序”碑文根据现场抄录如下:

嗟呼,发逆蔓延半周,海内回夷肆扰,今逾十年。况夫地本弹丸,官失文武,兵食两乏,固守其谁!苟非捧人如文山、仲谦、瑞图、云图及云亭诸绅民,同心效死,以存孤城,不及此忆。余乙丑偶临,周览形势,内山外河,垣堑天成,益皇然于无信不立旨焉!孰意阳而剥,诸君乃自坏长城。犹幸天贻云亭,只手持危,重振全局而鼎新之。从兹官民合一,上合而下应,岂不永固藩篱耶!噫!灵武失而明亡,睢阳守而唐兴,边城得失之故。其所击岂浅鲜哉!此即墨二城,田单所以为复齐之本也。题曰:“西南屏障”,大书深刻,并缀数言,以告夫后官于此者。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九月庚戌之吉。

诰授朝议大夫花翎道衔即补知府昆池孙清彦书并识。

图5-33“后序”碑文[61]

2.“西南屏障”碑刻意涵

孙清彦,嘉庆二十四年生于云南贡县,字士美,号竹雅。清末的书画名家,擅长篆、行、隶、草体,其中行、草书尤精,光绪十年逝世,享年65岁。孙清彦所书“西南屏障”意在表明捧乍地理位置的重要,捧乍是滇桂进入黔西南门户之一,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后序”碑文阐明了孙清彦如何守住城池的思想观点,主要依赖于官民相结合,同心同德,如文所述:“官失文武,兵食两乏,固守其谁。苟非捧人士如文山、仲谦、瑞图、云图及云亭诸绅民,同心效死以存孤城,不及此。”并且在碑文中通过三次历史事件加以论证。此理论虽然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现实中并非如此,只能算作一种理想状态。孙清彦表述的“官民合一”方能“藩篱永固”的观点,对于处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孙清彦作为一名书画家,在贵州地区留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对贵州的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遵义禹门山摩崖

遵义禹门山摩崖,位于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西禹门山靠近河边的石壁上,该摩崖刻于清朝,为遵义地区著名的文化圣地,被贵州省于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摩崖题刻内容

禹门山摩崖共有三处组成,分别系郑珍、黎庶昌和莫友芝的书法真迹,现对三处摩崖进行详细介绍,以方便论述。

(1)第一处摩崖为郑珍所书,刻于道光十九年,阴线刻、文字竖向书写,正文为篆体,落款为隶书。

现场抄录内容为:

子弟甯尔宇。六十四年吾行归矣,已亥九月,五尺道人[62]汛舟过此记。

(2)第二处摩崖为莫友芝所书,刻于道光十九年,阴刻、隶书、竖向书写。

现场抄录内容为:

道光巳亥季秋二十五,黎兆勋招同郑珍汛舟过禹门。雨初霁,朝暾媚客,青山红树,炫耀目精,想老醉当年于此兴复不深藏不浅。僧房小坐,饭水引阅四部,犹忆朱口登楼时也。茈泉莫友芝。

(3)第三处摩崖为黎庶昌所书(图5-34),刻于光绪十五年,阴刻、楷书。

根据现场抄录内容为(图5-35):

图5-34 禹门山摩崖

禹门山铭有序,山旧名回龙,顺治丁亥丈雪通醉来楼,易曰禹门。直郡东八十里,乐安东经基麓。支危隐秀,有幽奇观。道光中,里人郑珍、莫友芝、黎兆勋乐此,率日月至。巳亥秋霁,泛舟抵崖壁下刻石,称显之。兹山一旦得与浯溪、澹崖比,诚异遭也。世有漫叟涪翁,当知余言。余后三先生游几五十年,手剔荒翳,履危扪石,读既竟,顾视斜日挂村墟外,辉映林薄,徘徊古径,寂寥长怀,洒然见三先生风流,披衣崖谷间也!恐来者不闻,且旌,吾独为铭识之。岁在光绪强圉大渊献孟陬毂旦黎庶昌。铭曰:禹门巉岩,不崩不骞。上丛招堤,下溯洄潮。文游所止,炳耀牂犍。企斯陈迹,视我铭镌。

在对摩崖题刻内容抄写的同时,还对具体题刻的尺寸进行了测量,具体数据分别为:

(1)左侧第一块石头高76cm,宽63cm,离地高137cm。字高37cm,宽48cm。文字有7行,共39字,字行距3cm,字间距2cm,每字大小为6.5×6.5cm,字的左边距为6.5cm,右边距为10.5cm,上边距为30cm,底边距为9cm,字的阅读顺序为从右到左。

图5-35 禹门山摩崖题刻局部

(2)左侧第二块石头高78cm,宽72cm,离地面115cm。全部文字所占面积为40cm×65cm,文字有9行,共58字,字行距3cm,字间距1cm—2cm,最小的字大小为5cm×5cm,最大的字高7cm,宽7cm,字的左边距为4cm,右边距为3cm,上边距为28cm,底边距为10cm,字的阅读顺序为从右到左。

(3)右侧第一块石头高77cm,宽98cm,离地面124cm。全部文字所占面积为30cm×84cm,文字共有13行,字行距2cm,字间距1cm,最小的字大小为4cm×4.5cm,最大的字为6cm×6cm字的左边距为10cm,右上边距为9cm,右中边距为4cm,右下边距为5cm,上边距为35cm,底边距为12cm,字的读法顺序为从右到左。

(4)右侧第二块石头高72cm,宽55cm,离地面124cm。全部文字所占面积为39cm×43.5cm,字有7行,共36字。字行距3cm,字间距2cm,字大小为4cm×4cm,字的左边距为4cm,右边距为7.5cm,上边距为24cm,底边距为9cm,字的阅读顺序为从右到左。

2.名仕的参与

郑珍(图5-36),嘉庆十一年出生于遵义天旺里,同治三年去逝,享年59岁。郑珍世居江西吉水,明朝万历年间七世祖郑益显随刘艇入播州平杨应龙乱,后留居遵义。嘉庆二十二年,郑珍入遵义湘川书院读书,但为时不长,嘉庆二十五年退学返家[63]。郑珍在仕途上没有太大的业绩,未曾考中过进士,但是在文学著述上成就非凡,主要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遵义府志》《汗简笺正》以及许多诗歌、散文等。郑珍的学术重点在于经学,其研究方法为:“主要是‘师承其说’,所采取的乃是‘益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之制’为基础的‘汉学’之立场。”[64]郑珍的丰富著述涉及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领域,为今天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深受学者的重视。

图5-36 郑珍像[65]

图5-37 莫友芝像[66]

莫友芝(图5-37)于嘉庆十六年出生贵州独山,字子傲,号邵亭,同治十年病逝扬州,享年61岁。莫友芝与郑珍关系密切,属莫逆之交,二人共同纂修过《遵义府志》。莫友芝主要著作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同时他在训诂学、金石目录学、篆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建树,其中《郘亭诗钞》《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韵学源流》等理论著作是阅读、研究古籍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5-38 黎庶昌像[67]

黎庶昌(图5-38)于道光十七年出生于遵义县沙滩村,字药斋,光绪二十三年病世,享年60岁。黎庶昌纂修《青浦县志》33卷,并在游历日本期间编写过《古文辞类纂》。黎庶昌个人经历丰富,游历欧洲诸国,并且任驻日本国大臣,其学术有别于郑珍、莫友芝二人,主要在强调经世“效果”,力求以实务功业之“实”称名于世。《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列传》记载,黎庶昌从小爱好读书,和郑珍交往甚密[68]。《续遵义府志卷二十上·列传一》则认为:“黎庶昌小小年纪言语不多,但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时郑莫两征君以朴学著称,庶昌诸兄与角逐其间,以诗词名。庶昌独留意经世之学’”[69]。从黎庶昌的学术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提出“酌用西法”的改革主张,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些思想的形成与他在国外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黎庶昌、郑珍和莫友芝三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沙滩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对经学、史学、书法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禹门山摩崖所题写的内容,虽不是同一时间所刻,但是三人之文题于一处,实为沙滩文物古迹之代表。黎庶昌、郑珍和莫友芝皆擅长书法、绘画,禹门山摩崖自题自摩的书体,形神兼备,各具意趣,因系三家之真迹故而备受世人所珍视,今天禹门山摩崖被视作遵义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历史名片,其自身的生命力还将不断受到诸多学科的开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