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鹅咀摩崖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石鹅咀摩崖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鹅咀摩崖造像对于研究贵州、四川等地摩崖造像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鹅咀摩崖造像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便于对石鹅咀摩崖造像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关石鹅咀摩崖造像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两则传说[46]。图4-32石鹅咀摩崖造像及其线图2.龙头位于立像脚下,雕刻细致,五官分明,眼睛半睁,嘴巴微向上抬,神情栩栩如生。

石鹅咀摩崖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关于石鹅咀

石鹅咀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旺隆镇朝阳村一陡峭崖壁上,凿刻年代不详,该造像是黔北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处摩崖造像,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石鹅咀摩崖造像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鹅咀摩崖造像对于研究贵州、四川等地摩崖造像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鹅咀摩崖造像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便于对石鹅咀摩崖造像有更深入的认识。

“石鹅”的由来据村民介绍因崖壁形态远远望去犹如天鹅昂首,故而称为石鹅。有关石鹅咀摩崖造像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两则传说[46]

第一则传说讲述了“草寇”毛相岳的一段经历,作为传说中的人物,毛相岳通过智勇谋略在石鹅咀打下了一片天地,并自封为王。朝廷得知毛相岳竟擅自称王之后,于是敕令军队追剿,毛相岳骑马率众跑到红石梁,此山海拔约1200m,站在山顶上视野十分开阔,此时,前无道路后有追兵,面对这一情形,毛相岳对自己的坐骑说道:“如果你能带我跨越此处山崖,使我脱离险境,他日我将自己的像凿刻在崖壁上以纪念其功劳。”话音刚落,马儿腾空一跃,帮助毛相岳脱离了险境。后来毛相岳兑现自己的承诺在崖壁上塑造了自己的像。

第二则故事讲述的内容是古代石鹅咀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温疫”,由于病症罕见,当时无人能医治该病,患病者苦不堪言,村民惶恐不安忧心忡忡。此时有位懂医术的父母官——毛相岳,得知瘟疫的情况后,独自身入深山之中寻找能够治病的草药。经过几番艰辛的努力,终于在一处山崖上找到几颗草药(金钗石斛),毛相岳亲自试药之后,将草药与鹅肉同时熬制,患者服用后痊愈。毛相岳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其中有一户村民为了感谢毛相岳的救命之恩便在采摘草药的山崖,为其造像以作纪念。两则生动的故事虽然内容各有不同,却有着共同的主角——毛相岳,由此来看,摩崖造像应系为毛相岳所凿刻的可能较大。

另据朝阳村罗支书介绍,民间传说中另有一则寓言故事:在石鹅咀造像的背后朝向四川合江方向有一晒谷坝,该处有一户人家,早上在谷坝上晒粮100斤待晚上收粮的时候却变成200斤,如果晒粮500斤待晚上收粮的时候会变成1000斤,总之不管晒多少粮食总会有双倍的增长。后来该户的两位兄弟见状起了贪婪之心想要分家,两人为争抢谷坝互不相让,最后从坝中间凿开一条裂缝以示公平,此后,再晒粮却无丝毫增加,至今,这条裂缝在山岩间仍能见到。从石鹅咀摩崖流传的民间传说来看,故事内容充满幻想和趣味,具有道德鉴戒的意义。人物、事件虽已难考,但一览之余,为石鹅咀摩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二、石鹅咀摩崖造像

石鹅咀摩崖造像位于距离地面约8m高的崖壁上,包括立像、龙头、鳞鳍、海浪和无字碑五个部分,现就造像的特征做一分析。

1.立像

该像为一高约2m的高浮雕立像(图4-32),头发乌黑茂密,脸庞丰满,肤色白皙,眉毛细长,鼻梁微挺,双目圆睁,肃穆的神情流露出一种庄重之感。此像衣饰装束精美,上身穿宽袖长袍,双手置于胸前,其中右手放置于左手心上,下身穿有宽松的长裙,中间刻绘一个“寿”字,长裙下方履尖显露立于龙头之上。

图4-32 石鹅咀摩崖造像及其线图

2.龙头(www.daowen.com)

位于立像脚下,雕刻细致,五官分明,眼睛半睁,嘴巴微向上抬,神情栩栩如生。龙在古代常视作天子的象征,将摩崖造像雕刻在龙头上,结合上述民间传说故事,应是为表达村民对毛相岳的尊敬之情而设计。

3.鳞鳍与海浪

分别位于龙头两侧,主要用来代表海洋,寓意表现龙在大海中游弋的情景。

4.无字碑

此碑位于石鹅咀摩崖造像右侧(图4-33),上无文字,故称无字碑。该碑高150cm,宽105.5cm,侧深9cm,碑身二侧的边宽为24cm。碑首呈三角形,中线高约30cm。经过考察发现,碑面自然平整未见凿刻痕迹也未见任何题字,可见并非风化所致。为什么没有在上面题刻文字呢?修建碑的主人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呢?从访问当地村民口述可知,相传在凿刻该像时,由于建造者没有文化,资金又短缺,所以不再凿刻题记,以此达到“文盲孝子留绝密”的效果,毕竟石碑不立文字能留给后人更多无限的遐想。传说的真假虽有待考证,但是从石鹅咀的区域特征观察,该地区古代属偏僻落后之地,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无字碑或许正折射了古代石鹅咀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

图4-33 无字碑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石鹅咀摩崖造像斑斓的色彩并非原貌,由于文保意识淡薄,几经后人反复涂绘,自石鹅咀摩崖造像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这种“敷彩”的行为才被终止。

三、立像身份考析

关于唯一一尊立像的身份,当地人多将其称为“大佛”“菩萨”,在人们心中“大佛”也就是“菩萨”,两者等同。事实上,从造像的特点来讲该像并不具有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和“菩萨”的基本形象特征,而且此造像所处的地方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弘扬佛教教义的场所。这种状况大抵是由于在时间的变迁中,人们不自觉的加上了一些神秘色彩所致。巫鸿在其著作《礼仪中的美术》里面关于《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中曾指出:“只有那些传达佛教思想或者用于佛教仪式或佛事活动的作品,才可以被看作佛教艺术品。我们不能期望仅凭它们的形态、或者仅凭其与某些可比物之间的些许相似来确定这类艺术作品的内涵;我们还必须注意作品的功用,及其赖以产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47]佛教传入汉地之初,很大程度上将佛作为一个外来的神祇来对待,中国早期佛教文献中就有诸多记载。根据《后汉纪》云:“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项中佩明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众生”[48]。牟子的《理惑论》对佛则有更为细致的描写:“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祖,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佛也”[49]。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传播,虽然魏晋隋唐也曾经历佛教的繁华,呈现“户户阿弥陀、家家观世音”的景象,但是随着宋代以后佛教渐趋世俗化,佛教占据社会主导信仰的优势被世俗的浪潮消解了。

关于石鹅咀摩崖造像的具体年代现在无法详考,一方面由于史料以及现存碑刻文字的缺失带来的困难较大;另一方面造像原有色彩的消失无法作年代上的分析。但是,石鹅咀摩崖造像与川南地区的佛教造像有着渊源关系当是无疑的,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雕凿技艺都反映了地域文化互动影响下的造像艺术特征。该造像对研究贵州与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关系、艺术渊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实物。赤水地区早在清代前曾归属四川管辖,在经济文化上自然会受到蜀地的影响。

石鹅咀摩崖造像古拙而又饱含意味,造像、无字碑、传说……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是故事又是历史,足以令观者置喙。作为历史文物,石鹅咀摩崖造像已然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纽带。时下,旺隆镇政府,已将石鹅咀摩崖作为展示区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领略其蕴含的艺术魅力。此外,传说故事中治病的草药金钗石斛也被称为“活宝贝”名列“九大仙草”之列,旺隆镇因此荣获中国“金钗石斛城”的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