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望仙台石窟造像图像分析优化

望仙台石窟造像图像分析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稿以现场实物分布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袁锦道祠中的主要造像进行编号,并辅以线图对其造像特征进行分析。图3-6望仙台石窟西窟局部图3-7望仙台石窟西窟造像局部图3-81号造像及其线图2号造像系袁锦道像,为长者模样。

望仙台石窟造像图像分析优化

一、石窟造像

望仙台石窟面积约300m2,从东至西长约25m,高约8m,从布局上看,包括东、西两座石窟(图3-2)。东窟主要为佛、菩萨等造像,西窟主要为袁锦道及其妻、妾等造像。

图3-2 望仙台石窟平面示意图

东窟是袁锦道于清嘉庆十四年间在修建祠堂时开凿的石窟,该窟营建规模相对西窟较大,据碑刻所记“造像群成于清嘉庆十五年冬月”,用时一年完工。此窟造有佛像三尊,均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后有火焰形背光,背光雕刻较为简洁,无纹饰。在三尊佛像下面有石块砌成的平台,平台垂直相交,上面供奉有造像46尊[8],内容涉及菩萨、神仙、天王等造像(图3-3)。在三尊佛像左侧有一方形小龛,龛分为上下二层,上层凿有三尊浮雕造像,倚座于石台上(图3-4)。其中,造像左、右两侧的石壁上分别刻有:“祈三官佑百福,求神恩纳千祥”的字样,造像顶部石壁上刻有“天地水秀”四字。下层是韦陀菩萨造像,韦陀系佛教护法神,面相端庄,脸呈长形。双眉如弓,两眼直视前方。身披铠甲,双肩搭长带,长带于脑后翻转经双臂顺躯体飘拂垂地,两肘袖口向上飞扬。双手执金刚杵,双腿叉开履尖向外站立,整个姿态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图3-5)。

图3-3 望仙台石窟东窟局部

图3-4 三官与韦驮菩萨像龛

图3-5 韦陀菩萨造像线图

西窟为袁锦道祠,以岩石凿龛,石龛形制被雕成一座石碑坊(图3-6),坊下置有四根圆柱,总高3.7m,进深1.2m。龛内,袁氏及其一妻二妾像正襟危坐(图3-7)。其中主像袁锦道高1.16m,其他造像略低于袁锦道。四尊主像前面,站立有一丫鬟呈手托茶具之状,另有一账房先生执算盘恭敬而立。本稿以现场实物分布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袁锦道祠中的主要造像进行编号,并辅以线图对其造像特征进行分析。

1号造像位于袁锦道的右侧(图3-8),为年轻的妇人形象,神情温和,正襟危坐,脸庞方圆,眉毛呈弯月形且与鼻骨底端相连接,双眼目视前方,嘴唇紧闭,隐含笑意。左手放于左膝盖上,右手抬起置于胸前。衣饰雕凿清晰,上身穿对襟长袄,下身着裙,裙裾覆腿,仅履尖微露于外,造像身后凿有头光和身光,意在强调造像的尊贵之感。

图3-6 望仙台石窟西窟局部

图3-7 望仙台石窟西窟造像局部

图3-8 1号造像及其线图

2号造像系袁锦道像(图3-9),为长者模样。头戴暖帽,面相丰圆,眉毛粗密。双眼圆睁,目光炯炯有神,鼻梁挺直,嘴唇闭合,下唇蓄长须,呈倒三角形。上身外衣微微敞开,露出腰带。左手扶膝,右手手心略向上放置于腿上。该造像双腿自然下垂,静坐于平台上,身后的头光、身光较之其他三尊座像略大,似在突出其主像的身份与威严。

图3-9 2号造像袁锦道线图

3号造像位于袁锦道的左侧(图3-10)。面相清秀,头饰长巾,高鼻梁,双眉如月,双眼睁大,目视前方。口小且嘴唇较薄,双耳较大,神情沉静,坐于平台上。双手掩于衣袖置于腹前,上身穿对襟长袄,下身着裙,履尖微露于外,背后的身光与头光的形制、大小与1号造像基本一致。

图3-10 3号造像线图(www.daowen.com)

4号造像位于3号造像的左侧(图3-11)。头裹长巾,面相秀丽,高鼻梁,眉毛细弯,双眼睁开,目视前方。左手贴于腹前,右手放在右膝上。上身衣服宽松,下身衣裙覆遮双腿,履尖微露,坐于平台上。此尊造像身后同样凿有头光和身光。

图3-11 4号造像线图

5号造像位于袁锦道像右前方(图3-12),为一站立的仕女形象。头顶长发盘起,呈横“8”字形,脸庞瘦长,鼻梁较细,双眼微睁,双眉如月,嘴巴小巧,嘴唇略薄,表情较为平和。双手捧茶具置于胸前,服饰简洁,整个造像略向左侧倾斜。

图3-12 5号造像

图3-13 6号造像

6号造像位于3号造像的左前方,与仕女造像相向而立,为一账房先生的形象(图3-13)。面部呈方形,表情微笑,头戴帽子,眉毛弯曲,双眼目视前方,鼻梁细直,嘴巴较小,双唇紧闭。身穿长袍马褂,左手握一类似笔的物品,右手拿有一算盘,形象生动有趣。

此外,袁锦道祠堂外观雕刻精美,坊上左右两侧分别刻有“忠贞”“节义”四个大字。在牌坊的正中央上刻有一块石质牌匾,匾内题写“奉旨覃恩宠赐征仕郎题明建坊”,言明此坊乃奉旨而建,石匾两侧各雕刻有一尊石质立像。两侧牌坊由四根圆柱承托,在中间两根圆柱上石刻楹联,联文内容为:

令德迈高风乾端坤凝方朔麻姑留胜迹,雄才贻后裔兰秀桂馥仲谋子亚起宏猷。

二、其他石刻

图3-14 望仙台碑刻

望仙台石刻造像除石窟和祠堂外,还存有碑刻三方、摩崖题刻一处(图3-14)。碑刻详细记载了有关石窟的开凿及管理等情况。目前,三方石碑分别被保存在祠堂右边的两间房子里面,其中第一间房子里面存有二方,另一方则被放置在第二间房内。主要形制特点如下:

(1)第一间房子内的二方碑刻中,一方为长方形青石条,有底座,碑高117.5cm,宽74.5cm,厚10.5cm,底座高44cm,宽94.5cm,厚23cm。另一方同样是长方形青石条,有底座,碑高117.5cm,宽64cm,厚16cm,底座高24.5cm,宽84cm,厚37cm。

(2)第二间房子内的碑刻为长方形青石条,有底座,碑高126.5cm,宽73.5cm,厚13.5cm,底座高21cm,宽95cm,厚35cm。

(3)袁锦道祠左岩壁上有摩崖题刻《望乡台遗赞并序》(图3-15),竖书、阴刻、楷体,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由袁锦道的表侄撰写,匠师候永理镌刻,其文由题、序、赞、署名落款四部分组成,共有700余字,每字约2cm2。该碑文不但对袁锦道的生平、品行乃至个人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认为其功绩可以与当世英雄齐名,而且对望仙台的风景也进行了一番赞美。这篇序文,文体端庄秀丽,题、序和赞浑然一体,内容娓娓道来;行文叙议结合,骈体、散文体融合在一起,意味悠远;语句铿锵有力,字字珠玑,不失为优美的文学佳作。此摩崖题刻虽然经历了长年的自然风化和雨水侵蚀,但是透过雕凿有力的字迹,袁锦道那早已尘封于历史的事迹仿佛又跃然眼前。

图3-15 望乡台遗赞并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