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釜底抽薪,揪住敌人弱点,化解战局关键

釜底抽薪,揪住敌人弱点,化解战局关键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故探源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韩世忠用计抽了“敌军观察台”这一关键的“薪”,刘忠的“火”自然也就不能燃烧了。

釜底抽薪,揪住敌人弱点,化解战局关键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孺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孺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孺,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注释

①敌:用作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②消:削弱。势:气势。③兑下乾上之象:语出《易经·履卦》。履卦曰:“履,柔履刚也。”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生出来的,比喻“以柔克刚”可以战胜强敌。④吴汉:东汉初年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京密云),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为偏将军。刘秀即位后,任大司马,封舞阳侯,率军伐蜀,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事见《后汉书·吴汉传》。⑤薛长孺:字元卿,宋代绛州(今山西新绛)正平人。历任汉、湖、滑三州通判。后知彭州欧阳修称他淳朴谨慎、沉默少语,对群众颇有惠爱(见《欧阳永叔集·尚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墓志铭》)。通判:职官名。宋代初年为了削减藩镇的权力,派朝臣担任通判府州军事,与知府知州共同掌管政治,后形成定例。⑥兵马监押:宋代掌管全州军事的武官。

译文

不要直接抗击敌人的主力,只是削弱他的气势,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制伏他,这是从履卦卦象上推演出来的计谋。

按语译文

水的沸腾,是靠力量,是火使它产生这股强大的力量,火的力量是“阳中之阳”,其锐气是无法抵挡的;柴草,是产生火力的根本,是强大力量产生的源泉,这是“阴中之阴”,靠近柴草是没有害处的,凶猛的火力虽然不能抵挡,却可以削弱产生这种力量的源泉。《尉缭子》说:“有勇气时就会发起进攻,没勇气时就回避逃跑。”而瓦解敌人气势的办法就是采取攻心战术。东汉时,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有一次敌人夜袭军营,营内士兵顿时惊慌失措,吴汉依然卧床不动。官兵听说吴汉卧床不动,不一会儿,军营中情绪顿时就稳定下来。这时,吴汉便挑选精锐勇士连夜反击,把敌人打得大败,这就是不直接抵挡敌人的主力而削弱其锋锐势力的策略。北宋薛长孺做汉、湖、滑三州通判时,驻军在汉州。有数百名守卫的士兵叛变,他们打开营门,图谋杀害知州和兵马监押,烧毁营房,进行叛乱。有人前来禀报,知州、兵马监押吓得都不敢露面。薛长孺挺身出营来,劝告叛兵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为什么要干这些事情?凡是叛变者站在左边,胁从者站在右边。”于是没有参加谋反的数百人站到了右边去,只有主谋的十三个人冲出营门逃跑,分散躲藏到野外的村庄里,但不久又都被捕获归案。当时人们说,若不是有薛长孺在,全城人就要遭殃了。这里用的就是“攻心夺气”的计谋。有人说:当两军对垒时,必须捣毁敌人的虚弱之处,来破坏他即将取得的成功。

典故探源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趁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趁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www.daowen.com)

历史实例

1.韩世忠夺白面山

韩世忠是两宋之际的名将,一次,他奉命讨伐占据蕲阳白面山的刘忠。韩世忠赶到白面山下,并不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先下棋饮酒,坚壁不动。暗里却派出侦察员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大量情报。

一天夜里,韩世忠令部将率精兵两百人埋伏在白面山下,约定待刘军与官兵大部队交战时,攻进敌中军,夺下敌观察台。伏兵开拔出去后,韩世忠即率全军向刘军发起了进攻。由于战前官军没有透露出一点儿将进攻的迹象,刘忠遭到官军的突然袭击,如丧家之犬,将他的全部人马都调出去对付韩世忠。这时,伏兵见刘忠后方空虚,立即攻入中军,迅速地控制观察台,插上了官军的旗帜,并齐声呐喊。与官军正战得激烈的刘军士兵,听到观察台官军的喊叫,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纷纷逃散,各奔生路去了。刘军大败,刘忠本人投奔了刘豫。

韩世忠用计抽了“敌军观察台”这一关键的“薪”,刘忠的“火”自然也就不能燃烧了。

2.御史救李靖

唐初,有人诬告李靖有野心,要起兵谋反,高祖李渊对此产生怀疑,派大臣去调查此事,并下令如结果调查属实,立即将李清就地正法。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呢?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儿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诬陷李靖。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并把他杀了。

御史不直接上奏皇帝保李靖,而是巧用釜底抽薪的计策,揭开事实真相,皇帝猜疑之心也随着真相大白而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