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则反兵①,走则减势②。紧随勿迫,累③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④。需,有孚,光⑤。
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⑥”,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⑦,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⑧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注释
①逼则反兵:逼迫敌人太紧,他们就会拼死反扑。逼:逼迫。反:反扑。②走则减势:逃跑了就会减弱气势。走:逃跑。③累:拖累。④兵不血刃:兵器上不沾血。指不费一兵一卒。血刃:血染刀刃。⑤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曰:“需,有孚,光亨。”孚:俘获,指有收获。光亨:通顺。需卦意谓:要善于等待,就会有收获,就会大顺利。⑥穷寇勿迫:参见《孙子兵法·军事篇》:“围师必阙,穷寇勿迫。”⑦七纵七擒:蜀汉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誓不复返。⑧孟获:三国蜀汉时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一。
译文
逼迫敌人太紧,敌人就会拼死反扑;故意放他一条生路,紧紧跟随而不要逼迫敌人,以消耗敌人的体力,削弱敌人的斗志,待敌人溃不成军时再擒获他,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就是从《易经·需卦》“有孚,光亨”里悟出的道理。
按语译文
所谓“纵”者,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走,而是要一直跟随他,只是稍微放松一点而已。“穷寇勿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者,并不是说不追踪,只是说不要把敌人追得太紧,过分逼迫。诸葛亮施用七擒七纵的计谋追孟获,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跟踪的方法,所以要辗转推进,直到不毛之地。诸葛亮七次放了孟获,其用意在于拓展土地,是要利用孟获的地位使南方蛮族全部服从。严格地讲,这不属于兵法的范畴。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说,已经逮住的敌人就不能轻易放走他。
历史实例
1.苏无名探案
天授年间,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宝物两木盒,价值黄金万两。太平公主收下后藏在了府库中,却被人全部偷走。公主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大怒,命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盗贼。这样,命令层层下达,落到了吏卒和巡捕头上,限令他们一天之内抓住盗贼,否则判为死罪。(www.daowen.com)
吏卒、巡捕们很害怕,但又商量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在路上遇到了湖州别驾苏无名。他们久闻苏无名才智过人,就请他到县里帮忙。县令一看来了救星,就向他请教如何抓贼。苏无名让县令和他一块儿去见武则天。武则天问道:“你有什么办法抓到贼人?”苏无名说:“若让我抓盗贼,那就不要限定日期,不要再追究州府县令们的责任,把县里的巡捕和吏卒都归我指挥,我能给您追回宝物,请您静候佳音。”
苏无名立下了军令状,吏卒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却不慌不忙,反而叫他们先等一个月左右。到了清明节那一天,苏无名才把吏卒们全部招来,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五个人或十个人为一伙,在东门、北门等候。如果发现有十几个穿着丧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扫墓,就跟随在他们后边,随时来报告他们的行动。
吏卒们在东门、北门等候,果然遇到了苏无名所说的那种情况。只见那十几个穿着丧服的胡人,来到一座新坟前祭奠,他们象征性地哭了几声,眼里竟然连一滴泪水都没有。撤下祭品后,他们沿着坟墓巡视了一圈,就不禁相视而笑。苏无名一看情况果如所料,就高兴地说道:“找到盗贼了。”随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来,掘开坟墓,劈开棺材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而是晶莹夺目的稀世珍宝!于是上奏武则天。
武则天惊奇地问道:“你怎么这样料事如神?”苏无名解释:当他到洛州之时,正巧碰见那些胡人出葬。他们哭的声音很大,但从脸上的表情来看并不伤心,并且反而有些惊慌。他一看便猜是盗贼往城外转移赃物,但不知他们把偷的东西埋在什么地方了。清明节扫墓,估计他们要出城查看赃物是否安然无恙。他们祭奠而哭声不哀痛,可知里面埋的不是死人;又巡行坟墓相视而笑,是庆幸坟墓没有被损坏。他一开始不让官府抓贼,是害怕打草惊蛇,贼人一急,必定取出宝物逃走。官府不查,他们就放了心,因此才没把宝物取走。武则天于是赐给苏无名金帛数匹,并破格将他连升二级。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曹操养父曹嵩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投奔曹操所在的兖州。不料行踪泄露,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账记在陶谦身上,于公元193年以为父报仇之名,发兵攻打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至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刘备三让徐州,欲擒故纵,博得了有仁有义的美名,又得到了徐州城,可谓一箭双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