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逸待劳,巧取胜机!

以逸待劳,巧取胜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队与敌人纠缠,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而大部队却以逸待劳,伺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敌人。铁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众三万人,分作十三翼,做好迎敌的准备。在军务会议上,博尔术对铁木真说:“敌军气焰方盛,意在速战速决,我军应以逸待劳,等敌军力衰之时再出击掩杀,定获全胜。”铁木真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各部奋力杀出。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人处于被围困的境地。②以:用。③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卦》。这里讲“损”“益”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④以枢应环:《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天穷。”意为掌握事物的关键来控制周围事物的变化。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要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损毁消耗刚强的敌方,壮大柔弱的我方,利用强弱双方互相转化的原理来使敌人由强转弱。

按语译文

这就是“以柔制刚”的攻敌办法。兵书上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者,他就显得安逸而有精力;而后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显得疲劳困顿。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书上讲的是战争中的敌我形势,这里讲的是如何挖掘主动权,并非仅仅指选好地形来等待敌人,而是泛指以简便来控制繁难、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变动应对大变动,抓住关键来控制周围局面。例如春秋齐国的管仲寓军事于内政,寓兵于民,这是“实而备之”的施政大战略(《史记·管晏列传》);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赵国大将军李牧戍守北方的雁门关,久驻不战,他是在“以实备之”,一旦奋起,便一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历史实例

1.李文忠劳敌之术

公元1369年春,常遇春暴疾而亡。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命李文忠为征虏副将军,率军攻打庆阳。

李文忠兵至太原,闻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对诸将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大同被围,宜速去救援,若禀命而后行,岂不坐失良机?”遂引军出雁门,行至马邑,与元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游骑相遇。李文忠指挥部下与敌交战,结果大败元军,擒元将刘帖木。

李文忠率明军进至白杨门,择地安营扎寨。是夜,天降大雪,满山皆白。李文忠不敢丝毫大意,引亲兵在营外巡视,见雪地上似有行人踪迹,立即策马而还,督军前移五里后才阻水立寨。诸将问其故,李文忠说:“以前安营之处是元军伏兵的地方,很危险。今移兵此地,稍觉安全,但须严加防范,警惕元军劫营。”

果然不出所料,脱列伯派兵乘夜劫营,被早有准备的李文忠部队的炮矢射退。次日天色微明,李文忠秣马厉兵,立刻发两营军士前去挑战。此时折腾一夜的元军正准备埋锅造饭,见明军杀来,匆忙强打精神上马迎战。杀了几个时辰未分胜负。有人屡劝李文忠发兵增援,李文忠却泰然自若,并不发兵。待元军战到疲惫不堪之时,李文忠突然上马,率两路大军左右夹击,如泰山压顶般包抄过来,可怜饥肠辘辘的元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个个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脱列伯见腹背受敌,欲打马逃遁,李文忠赶上一枪刺中其马首,战马负痛跳蹶前蹄,将脱列伯掀于马下,遂被李文忠生擒活捉。余众见主帅被俘,纷纷下马乞降,李文忠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李荃注说:“敌逸,我能劳之者,善功也。”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队与敌人纠缠,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而大部队却以逸待劳,伺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敌人。

2.铁木真破劲敌

铁木真成为蒙古部首领之后,招携怀远,举贤任能,势力一天天地强盛起来。曾与铁木真结为盟友的札木合心怀不满,寻机要与铁木真一比高低。

铁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里川一带,他经常令部属到野外放牧马群。一次,他的一群马被人劫走,放马人急忙通报拙赤。拙赤极为愤怒,只身一人前去追赶。傍晚时分,拙赤追上劫马者,把为首的那个人用箭射倒,然后趁乱将马群赶回。

原来,拙赤射中的那个人正是札木合的弟弟。札木合闻讯悲恨交加,遂联合塔塔儿部、泰赤乌部等十三部,合兵三万,杀奔铁木真的营地。

铁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众三万人,分作十三翼,做好迎敌的准备。开始的时候,铁木真的部队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札木合军,不得不且战且退。

在军务会议上,博尔术对铁木真说:“敌军气焰方盛,意在速战速决,我军应以逸待劳,等敌军力衰之时再出击掩杀,定获全胜。”铁木真采纳了博尔术的意见,集众固守。札木合几次遣军进攻,都被铁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来,草原兴兵,不带军粮,专靠沿途抢掠或猎获飞禽走兽充饥。札木合远道而来,军粮渐少,又无从抢夺,士兵只得四处觅野物,整日不在军营当中。博尔术见敌军毫无纪律,疲于寻食,势如散沙,立即入帐禀报铁木真。铁木真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各部奋力杀出。

此时的札木合正在帐中休息,得知铁木真发动进攻,慌忙吹号角集合部队,可是他的士兵大多数出外捕猎,来不及归回。札木合手下的十二个主将因敌不过排山倒海而来的铁木真军,纷纷落荒而逃。札木合见大势已去,骑快马从帐后逃走。已养足精力的铁木真军,像砍瓜切菜一样,将在帐营中的札木合部队数千人全部消灭。

这场战斗结束后,铁木真在蒙古草原的声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

3.黄忠占领定军山

刘备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大败曹将夏侯渊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夏侯渊坚守山寨,再也不敢贸然交战。黄忠军已进逼至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察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的时候,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面的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郃几次苦苦地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www.daowen.com)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山头,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见到白旗,便坚守不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俱已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纷纷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气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还没反应过来,黄忠已经闪电般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但见黄忠的宝刀落下,夏侯渊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4.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撕毁了同鲁国签订的盟约,发兵侵犯弱小的鲁国。

齐军与鲁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庄公御驾亲征,旁边坐着新请来的参谋曹刿,对面的齐军已摆开架势,只等作战的鼓声擂响。

不一会儿,齐军战鼓齐鸣,杀声连天,兵士如潮水般冲了过来。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却被曹刿制止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敌人锐气正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铁桶一样,冲不垮鲁军的队列只得退下。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岿然不动,铁桶似乎更坚固了。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

但是,这时的齐军士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却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无形中松懈下来。

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鼓响,便对鲁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于是,待命的鲁军士兵像猛虎扑食一样冲了出去。齐军临变而慌,被杀得七零八散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敌人逃却,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以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登上车,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赶下去,杀他个片甲不留!”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回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凡打仗,全凭士兵的一股勇气。当第一次击鼓的时候,齐军的士气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齐军的斗志开始松懈。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低落,精神疲惫,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初次鸣鼓进攻,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师,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又问:“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为什么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允许穷追不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又说:“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看看车辙马迹,杂沓非常,证明是仓皇逃军。远远望去,齐军旗歪阵乱,说明他们确实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大胆进军。”

曹刿以逸待劳,避敌锐气,化敌有利为不利,化己不利为有利,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5.曹玮用计

曹玮是北宋大将,名将曹彬之子,当时西夏军队屡屡进犯北宋边境,宋真宗命曹玮率军平乱。

曹玮带兵直驱西北边疆。西夏的军队一见“曹”字旗帜,便知常胜将军曹玮军到,稍一交锋便溃逃了。曹玮心想:“我军一到,他们便逃。我军一走,他们又来骚扰,如此进进退退总不是办法。只有把他们引出来,彻底消灭方能解除后患。”

第二天,曹军赶着敌人撇下的牛羊,抬着缴获的战利品,散散漫漫地往回走。西夏军统帅听探子飞报:曹军贪图战利品,部队毫无纪律,一片混乱。西夏军觉得这是战胜敌方的机会,便率军回马撵上宋军交战。曹玮部队拖拖拉拉地走到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口,即摆阵迎战。

过了半天,远处飞马骤驰,尘土遮天,西夏军队赶来了。曹玮笑笑,即派人到西夏军队那边传言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乘人之危而作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儿再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

过了一会儿,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休息好了,开始吧!”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尸横山野,死伤大半。

曹玮的幕僚觉得奇怪,堪称剽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没经好好交战就落花流水了呢?曹玮解释说:“匹夫之勇在战场上是不行的,要以智取胜。昨天我们双方一交战,他们就逃,其实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不与我主力硬拼。为了彻底解决他们,我便以贪图战利品的幌子迷惑他们,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引他们上钩。不出我所料,他们果真上了当,一百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劳;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当时迎战,我方必定会伤亡较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待他们精神松弛,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幕僚们听了曹玮的话,个个佩服不已。

6.王翦伐楚

公元前226年,秦国已灭掉了赵国和韩国,且屡屡击破楚军。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军队伐楚,但他大意轻敌,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直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楚将项燕,势不可当。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7.火烧连营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加害。刘备大怒,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猇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溃不成军。刘备乘夜突围逃遁,退至白帝城,次年四月,一病不起,遂亡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