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已明,友①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②。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kuài)③,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jiā)④,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短经·格行》)。
注释
①友:军事上的盟者,即一时同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②损:六十四卦之一,兑下艮上。即指《易经·损卦》,损卦云:“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损卦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推演:推断,演绎。③郐: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新密东南。④衅:杀牲以血涂在新制成的器物上祭祀。豭:公猪。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避免消耗自己的实力,这就是根据损卦中“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按语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显露出来,另一股势力也正在发展,而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来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要袭击郐国,先将郐国的豪杰、良臣、辨智、忠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列出,公开张贴布告,说要选择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并封给他们各种名称的官爵,还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闻讯就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等要勾结郑国,便按照郑桓公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韩非子·内储说下》)。
又如诸葛亮与东吴结盟,共同抵抗曹操,当关羽围攻樊阳、襄阳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但内心里却隔阂很深,关羽得志,孙权的内心是不愿意的。因此,可以派人劝孙权从背后进攻关羽,并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他,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开。”曹操依计行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擒(《长短经·格行》)。
历史实例
1.景帝诛晁错
汉景帝即位后,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藩”来巩固中央集权,保卫皇权的至高无上。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纷纷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窦婴派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真的把晁错给杀了。
汉景帝原以为这样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可是七王并未罢兵,而且攻势较以前更甚。这时,大将军周亚夫派使者告诉汉景帝说:“吴王成心要造反,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是借晁错削藩为名发兵,想不到皇上听信谗言把晁错杀了。今后恐怕没有谁敢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晚。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景帝也沿着晁错的思路进行了一番改革,他派去官吏,协助诸侯王治理封国,又改革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官职,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
2.刘秀除李轶
刘秀与刘玄决裂后,率兵进军长安。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镇守洛阳,以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刘秀手下一名叫冯异的将军写信劝李轶归降。李轶看完信后,内心十分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脱离刘玄,却又不敢轻易投靠刘秀。因为他曾参与杀害刘秀之兄的活动,担心刘秀不容他。于是,李轶在给冯异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你我都在镇守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能同心同德,那我还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指刘秀),我愿为他尽微薄之力。”冯异看到这封意思委婉的信后,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禄。于是,冯异一方面给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试探他有无诚意。李轶果然不与冯异交战。冯异见李轶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向刘秀做了报告,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深知李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招降后仍是心头之患。但若拒之门外,对战局又十分不利。刘秀经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刘秀在给冯异的回信中,避而不谈是否接受李轶的归顺,只是提醒说:“李轶这个人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然后,刘秀故意将李轶归降的事泄露出去,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许多人投奔到了刘秀这一边,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了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杀掉李轶,一方面除去了心头大患,一方面也不用背负杀降将的坏名声,一举两得。(www.daowen.com)
3.刘备杀吕布
吕布被曹操生擒以后,有意投降曹操,他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忧的人没有比我吕布更强的了。我现在归顺您,则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领步兵,由我来带领骑兵,则平定诸侯不过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说动了心,欲想受降,但又对吕布的诚意有些怀疑。正在这时,旁边的刘备说了一句话:“曹公啊,您难道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令绞死了吕布。
丁建阳即丁原,吕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后来吕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杀死了丁建阳。董卓入京后,挟持天子,自称太师,因而被称作董太师。后来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连环计也死在吕布手里。经刘备这么一说,曹操立刻下决心杀了吕布。
那么,刘备为何要置吕布于死地呢?原来,刘备虽然暂时依从曹操,却怀有自立之心。吕布之所言,正是刘备所担忧的。如果曹吕联合,必然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重阻力。
刘备名为劝诫曹操,实为借刀杀人,其智慧可见一斑。
4.宋太祖借画除林仁肇
宋太祖建立大宋以后,深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积极采取“先南后北”顺序,统一中国。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碰巧在公元971年,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试图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侍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南唐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意,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林仁肇之死,毁掉了南唐最后抗宋之希望,南唐翰林学士承旨、门下侍郎兼枢密使陈乔仰天长叹说:“国家形势到了这种地步,还残杀忠良,真不知我辈的葬身之地将在何处!”
5.张居正夺权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辅佐昏庸的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的改革,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对明朝有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早期为了要夺权,也曾不惜使用借刀杀人再移尸嫁祸的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称兄道弟。
这时,独握朝政大权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和张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宫,突有一无须男子,做宦官状,疾趋而来,左右见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刃,显有行刺企图。神宗即命冯保审问,此人供说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的戚继光的营里。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往见张居正,问如何处置。张居正说:“高拱此人,屡想把你逐出宫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趁机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南北军权,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冯保闻言大喜,回来即叫亲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下对疑犯王大臣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官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不这般说,必会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诱下,自然勉强答应照办了。
到第二次审问的时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复杂,都列席旁听。冯保这位无须主审官便问疑犯:“大胆王大臣,你来行刺,究竟是受谁人指使的?”
王大臣被拘押时在狱中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听之人大哗起来,冯保闻言大惊,即宣布退庭,不敢复问。
第二天再审,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待细审,即朱笔一批,押犯人往午门斩首。
高拱只好告老还乡,张居正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以后,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