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时代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与优化

网络时代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与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核心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因能量化科研成果,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科研环境,确实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唯核心论”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变成阻碍学术自由和发展的羁绊。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价值存在的这些矛盾,科研机构和高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

网络时代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与优化

2017年9月,浙江大学发布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优秀网络传播成果经申报认定后,将等同于“一级学术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学术成果。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将网络和电视的优秀传播成果上升为学术认定体系,代表着与时俱进的学术评价标准新趋势,也是对僵硬老旧学术环境的深刻反思。

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和一个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以核心期刊为中心的学术认定制度,将硕士博士能否毕业、教师能否晋级、学科硕博点能否申请、科研考核能否过关等高校活动完全取决于能否发表足够数量的核心期刊。“唯核心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因能量化科研成果,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科研环境,确实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唯核心论”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变成阻碍学术自由和发展的羁绊。

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标准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本来是作为期刊数据库遴选指标使用,没想到若干年后竟成为中国高校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互联网时代成果传播的点击量和转发率,早已替代产生于工业时代的阅读数与引注率。核心期刊阅读数量与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更为重要的是,“唯核心论”背景下的“学术规范”已经沦为现代版的“八股文”。从“破题”的摘要开始,到“承题”的关键词、绪论,再从“起讲”“入手”的问题提出和域外介绍,直到“起股”和“中股”的问题阐述才算步入正题,最后还必须加上“后股”和“束股”的尾注、脚注和参考文献。一篇符合“八股文”学术规范的核心期刊动辄三五万字,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很难超过三五千字的篇幅。为了适应这种晦涩拖沓的写作规范,很多高校甚至专门开设了核心期刊写作规范的课程。学者写文章就是为了研究问题,诞生于工业时代核心期刊形式要求,却把文章变成了“八股”,这也诞生出一大批于世无用的“论文博士”和“论文教授”。(www.daowen.com)

更不要说核心期刊时效性,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一篇时效性很强的文章动辄排队数月之久,等文章真正发出来后,时效已过。这也是为何核心期刊难以产生针砭时弊和有的放矢好成果的根源所在。

互联网成果则不同,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融媒体时代成果形式多种多样,用户的点击量、转发量和评论参与度成为成果影响力的硬指标。特别是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成功转型,在媒体与互联网大融合背景下,一大批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的学者、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更愿意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方式首发和传播学术思想。很多网络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核心期刊,政府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

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价值存在的这些矛盾,科研机构和高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学术评价应该更关注于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浙江大学的学术评价新规开启了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改革先河,这对该校的师生是一大幸事,因为大家终于可以抛开“影响因子”“八股范式”和“学术关系”,去写点对得起时代的真东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