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媛
今天在班上批评了几个学生,为的是他们总不能坚持上星期天的小鼓手仪仗队的训练课。几个孩子其实都很可爱,但都有相同的缺点——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处事上都是3分钟热情,成绩总也提不上来。而由他们的上训练课不积极,我深刻感受到来自他们家长的一种错误的意识,好像这个训练无关学习,想去就去。而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做事可以随意,可以不用持之以恒,可以不用负责任。殊不知这样的暗示真正害了孩子,孩子会养成做事随意、对任何事凭自己兴趣来的习惯,当然包括学习在内。
其实家长这种无意识的错误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经常出现。就拿我儿子幼儿园的一次活动来说吧。今年“六一”儿子幼儿园举办游园活动,内容是让家长预先给孩子准备10元钱并陪同孩子在园内设置的各个游戏场所进行购物消费。老师提醒各位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合理运用这10元钱,孩子的消费不要超过10元的金额。幼儿园的这次活动准备很充分,游戏内容包括了捞鱼、套圈、投球等,各种游戏的票价不一。当然也设立了免费游戏,搭配还是很合理的。然后还有多个“购物小超市”,每个地方出售的品种不一样,吃的玩的反正都是吸引孩子们的。各班的班级室内活动一结束,游园活动一开始,大人小孩们立刻像潮水般涌向了室外,整个幼儿园顿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儿子从小就非常喜欢鱼,而从教学楼下来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捞鱼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个参加的小朋友进入捞鱼场地,自己用捞网捞鱼,捞前自愿购买一个鱼缸,价格5元,每捞一条鱼1.5元。当我们下来时,捞鱼场里已经挤满了人,场地外围挤满了拿着钞票的家长和孩子,有急着买鱼缸进去的,也有提着满满一缸鱼等着结账的,三个负责老师被挤得摇摇晃晃几乎招架不住。由于只许小朋友进去捞,大人们在圈外看,只见小朋友们在圈里捞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在圈外指点江山。绝大部分孩子拿着小捞网在灵活的小鱼中转来转去,半天捞不着一条,这可把场外的家长急得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地教着战略战术——“捞不到就用手抓,两只手”“直接用鱼缸在里面舀”“鱼游到那边去了,站到水里去捞”……更有甚者顾不得形象直接钻入场地中为孩子代劳,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有所收获,家长们可算是绞尽脑汁,竭尽所能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我不禁紧张地看了一眼儿子,我甚至是有点害怕。我在想儿子现在脑子里会想什么?当他结束这次活动会学到什么?他也许正在想:妈妈快点挤进去。妈妈我要捞很多很多鱼,比别人都多。在他捞不着的时候他可能会叫:“妈妈,进来帮我捞”“妈妈,我也要用手抓,用鱼缸舀”,而这些正是我担心的。“快点挤进去”意味着他绝对没有想到要排队;“要捞很多很多”意味着他压根就忘了他的消费额最多只有10元,消费毫无计划;要妈妈帮他捞或不用捞网直接用鱼缸舀则表示他压根儿把游戏规则抛之脑后……而这些可怕的观念正是眼前的家长们给的暗示,他们虽然没有刻意去灌输、教导,但孩子却会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形成那么多可怕的意识。(www.daowen.com)
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因溺爱孩子,不讲原则、是非不辨、失去理智。上述家长的错误言行无疑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带来错误的暗示,从而产生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正处在对事物的认识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这些家长的错误思想和言行自然不自然地就会起到示范作用,有的甚至会根深蒂固,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许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但孩子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绝大部分源自第一任教师——家长,这是毋庸置疑的。
常看到有的家长就在上学路上一边唠叨着要孩子讲卫生,一边随手就扔掉了刚给孩子擦嘴的纸巾;一边教孩子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却转眼将捡到的5块10块装进自己的荷包;一边跟孩子说要与同学团结有爱,下一秒就对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的人骂骂咧咧……孩子永远是简单和单纯的,他更容易相信并学习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果大人们自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只是嘴巴说教,那无疑是给孩子这样一些错误的暗示——乱扔没关系,捡到东西可以自己得,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育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做孩子的学习楷模,以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教育孩子,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真诚地希望家长们都能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将道德礼仪只放在嘴边上,时刻注意自己要言行一致,用好的意识和习惯影响孩子,让孩子各方面都均衡发展,越来越优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