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墉
3月22日,北师大钱志亮教授来给我们老师做了两场生动的报告,上午是《回到原点看人》,下午是《有效课堂哪里来》。整个报告听完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钱志亮教授借着两千多年前先贤圣哲的智慧,分析了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从人的本质属性——精神属性出发,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人文精神的人,有人性的人。钱志亮教授开讲就是分析全球的人性关系及特点。从中国“人”和“育”两字的演变来分析人性。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仁爱的人文情怀教育。当他讲“中国梦”的教育要努力传承弘扬人的本质属性——人文精神人类生命至上,我就想起前不久在微信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的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www.daowen.com)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正如钱志亮教授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人文精神的有人性的人。他的报告中也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会读会写会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是啊,面向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还有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目标。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钱志亮教授是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上引领教育。可以说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