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包容与关怀:推动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

包容与关怀:推动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海平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教育要真正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对待孩子成长,家长缺乏等待;对待教育发展,社会缺乏包容。教育因其过程慢,所以难免出现磕磕绊绊。中国因其地域差别,经济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均衡,教师待遇不同步,所以办学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不和谐因素。

包容与关怀:推动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

习海平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的确,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维系今天,更延续明天;教育传承文明,更推动社会。

现阶段,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遗憾的地方。教育要真正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当然,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每个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毋庸置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挑战与困难,同时也遭受太多的偏见与诟病。

在全社会都强调服务意识的时候,教育承担的职责更多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于是教育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必须接受大众的质疑和挑剔。

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监督功能愈发强大,全社会的眼睛都关注着、监管着教育的生长、发展。现在通信设备发达,连学生都会用手机拍摄学校事件。学校、教师处理事情的方式稍有不妥,旋即便可在网上披露,进而遭受社会各个群体的攻击,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吊瓶班”“营养餐缩水”“奥数叫停”等事件成为2012年教育热点。各大媒体纷纷披露,不少群体口诛笔伐,着实让教育部门防不胜防。媒体、围观者关注的可能仅仅是事件本身,对教育事件背后的苦衷没有深入思考与探究,没有深入跟踪与挖掘。大多数围观者也对事件缺乏深度剖析,对教育本质、教育之道、部门职能也是置若罔闻。网络、媒体追求的仅仅是新闻的噱头和事件造成的轰动效应。很少有媒体揣着公义、责任为教育事件追根溯源,为学校、教育呐喊助威,为教育解决实际问题。

当全社会都跟着高考指挥棒前进的时候,分数成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教育便殆失了一些育人的功能,而成了锤炼分数的工厂。生活自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中国孩子的软肋。1992年8月,日本孩子与中国孩子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从结果来看,我们输掉的不仅仅一次活动,而是一代人,甚至更久远。当年的较量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部分家长中间也激起不小的涟漪。可20年过去了,真正警醒的家长的确不多,我们家长还是停留在追求孩子的分数上。对孩子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做人基本的道德与素质却不重视。虽然眼下人人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出现偏差。一提素质教育便对“考试分数”嗤之以鼻,或者是错误地理解“素质教育”便是培养学生“吹拉弹唱”的能力。“素质”是个内涵丰富的词,应该是包括人的身体机能以及各种能力的统称,而“素质教育”则是这些能力教育的总和,而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人的感恩之心、诚信之本、处世之道等等都属于素质范畴

当家长过分强调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把甜蜜当作成长唯一的营养,把溺爱演绎成父母情感的全部时,孩子道德缺失、诚信不再等问题便频频出现,教育又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家长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个性发展”,把“个性发展”理解成“任其发展”。生怕孩子在生活中“吃亏”,处处干预孩子的玩耍、交际,甚至助长孩子的戾气,久而久之孩子便变得霸道、偏激,甚至暴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产生巨大合力的教育。而我们的部分家长却偏执地认为,教育孩子之责任应该在学校在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比任何说教更具有意义。学校教育从育人的功能来说,其实更多地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感化学生。良好的校风、班风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沃土。而社会这个大环境,主要依靠社会公德来熏陶学生、影响学生。

当全社会都反对食品“催化剂”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不能速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折射出来的往往是“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很多家长信奉的话语,甚至有人说“如果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接受教育,就晚了两天”。于是,广大家长对孩子的早教趋之若鹜。读幼儿园之前便对孩子进行幼儿园知识的教育,未上小学前便开始“灌输”小学知识,有的幼儿园甚至在学期结束前突击做试卷十几张,目的是为了孩子在考试时考个好分数,聊慰家长那颗“望子成龙”之心。节假日,家长为孩子报特色班、培训班、奥数班,孩子们的美好童年便淹没在各种培训中。这是家长不懂孩子需求,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遵循教育规律的表现。这些培训,得来的可能是孩子短期表现优异,但牺牲的却是孩子童年的幸福。对待孩子成长,家长缺乏等待;对待教育发展,社会缺乏包容。(www.daowen.com)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现今中国教育不尽人意的表现不仅来自外部的环境,教师队伍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教育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真心希望能切实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师艺。一直以来,人们总是给教师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光荣称号。而现实中,教师这个职业却并非人人向往,只是很多人不得已的选择。教师工作繁忙、生活清贫、社会地位低是主要原因。一些优秀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者是到外企国企中工作,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自身素质差、知识底蕴薄的老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另外,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三尺讲台辛勤地耕耘,当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丰收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坚守、一如既往地奉献的人毕竟不多。再者,教师群体是一个最需要与时俱进的职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可现实生活中,教师因循守旧,疏于学习,知识日益贫瘠。教师专业得不到发展,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必定会导致工作懈怠,敷衍塞责,久而久之,受害的不仅是学生、家长,更是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因其过程慢,所以难免出现磕磕绊绊。或许因教师语言表达欠妥、行为失当,就可能招来投诉甚至谩骂;或许因学校的做法有损其他行业的利益,就可能受到举报甚至惩罚;或许因学生的分数暂时上不去,就可能让人们质疑学校误人子弟;学生的行为失雅、道德缺失这样的问题,社会却要求教育承担更多责任。

中国因其地域差别,经济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均衡,教师待遇不同步,所以办学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不和谐因素。或许因为待遇悬殊,很多教师“孔雀东南飞”或者是“改弦易辙”;或许因教师难以享受职业幸福,导致很多教师消极度日,对“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失去信心。或许因工作繁重,压力太大,很多教师无法选择坚守与奉献,无法促进专业发展。更有甚者,一些老师在工作压力、经济负担面前,表现得十分脆弱,采取极端的措施。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不到30岁的他选择在办公室服毒自杀。遗书中说道:“活着太累工资月光”。海南省三亚市一所中学一黄姓女老师2013年3月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宿舍内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受到学生的恐吓和威胁,而且称“学校故意安排我做那么多活,我都累垮了”。接二连三的教师自杀现象昭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好。生命不保,职业幸福从何而来?

另外,教师编制问题也是很多学校的痛。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包围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学校生源爆满,学校规模扩大,不断增加新教师。相当一部分老师却没有编制,工作得不到保障。张丽莉这么优秀的老师,这么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居然是还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如果她没有舍身救人呢?难道她就不优秀了吗?为什么获得“编制”一定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全国还有无数像张老师一样优秀却没有因舍身救人而截肢的代课老师,为什么就不能转正呢?

这些,需要政府甚至整个社会给予教育更多的关注,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与包容。让教师在享受精神富有的同时也享受物质的丰厚。让教师这个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而不是被人视为弱势群体。其实,这是对整个社会负责,对整个民族负责。

教育是一棵大树,需要不同的营养培植,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雨水的滋润。如果全社会都给予关注,那么这棵大树一定会茁壮成长;如果全社会理解支持而非挑剔指责,那么这棵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如果这棵大树能够自由呼吸,自主成长,那么创新人才一定会涌现,人们素质一定会提高,教育一定会福泽千秋万代,惠及千家万户。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因此,我们深深地期待!

期待社会给教育更包容的环境,让教育在宽松的土壤中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公众对教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因为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直面挑战,甚至允许失败;家长多一些自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才;媒体多关注教育的现实困惑,解决实际矛盾。愿政策的阳光普照教育,温暖教育,让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