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戏曲:全面展示民族思维方式

古代戏曲:全面展示民族思维方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雅俗共赏”是戏曲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色。古代戏曲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相当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民众,特别是古代人民的“族体心理”。民族思维方式是“族体心理”的重要构成,它制约着一个民族的行为——特别是艺术创造行为。

古代戏曲:全面展示民族思维方式

艺术作品是人类艺术思维的结晶,在这些美丽的“晶体”中,凝冻着艺术创造主体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人生体验、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等丰富的内容。艺术创造活动是思维高度活跃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作品就是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物化形式,它将多种成分水乳交融地凝冻在一个整体中,虽然不是千变万化、流动不居的思维过程本身,但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成果,它必然会折射出创造主体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艺术创作大多是面对大众的,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供人欣赏。这样一来,创造主体的思维除了会受到自己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读者、观众思维方式的牵引——作家艺术家时刻要想着他的服务对象,力图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去进行艺术创造,力图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因此,艺术作品能够集中地反映“族体心理”,必须面对广大群众、需要有票房支撑的戏剧就更是如此。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戏剧样式能像戏曲那样吸附着如此众多的观众,戏曲观众的涵盖面是非常之广的。“雅俗共赏”是戏曲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色。清初曲论家黄周星在其《制曲枝语》中说:“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而已。”[1]清代曲论大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戏曲为“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要想方设法吸附尽可能多的观众,力争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他说,戏文与文章面向不同的对象,“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2]戏曲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旧时搭台演戏,往往哄动远近,出现老少毕至、贤愚咸集、万人空巷的盛况。古代戏曲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相当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民众,特别是古代人民的“族体心理”。(www.daowen.com)

民族思维方式是“族体心理”的重要构成,它制约着一个民族的行为——特别是艺术创造行为。我国古代戏曲在精神气韵上不仅和我国古代绘画、诗词、书法舞蹈音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致思倾向上、在把握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与中医等也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中华文化的各个门类就像是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和果实,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共同的特征,正是由于共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才铸成了中华文化一体而万殊的风貌。民族思维方式是强大的内在力量,对全民族所有的创造活动都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它不仅制约着创造思维的走向、过程,也影响创造成果的性质、特征。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可以从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成果中窥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