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称赞王昭君和蔡文姬的艺术形象系列:为国效节

称赞王昭君和蔡文姬的艺术形象系列:为国效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作家不仅聚焦民族英雄,同时还通过爱国女性来传达为国效节的情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昭君和蔡文姬,这两个艺术形象得到不同时代多位戏曲作家的反复刻画,以至于形成了人物形象系列。元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热情歌颂了王昭君为国死节的崇高行为。20世纪30年代陈墨香编剧、程艳秋主演的京剧《文姬归汉》与《吊琵琶》亦相仿佛,此剧将《胡笳十八拍》谱入京剧唱腔,表达为国效节的民族情感。

古代戏曲除了塑造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和存亡继绝的义士之外,还塑造了一批贫贱不移,志不屈物,为国家和民族效节的人物形象,如苏武王昭君李香君等。这些人虽不是捐躯边塞的英雄和勇于牺牲的义士,但同样富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浩然之志。这些剧目对于弘扬民族正气,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元南戏《牧羊记》写西汉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王威胁利诱,要苏武在匈奴为官,为匈奴效劳。苏武清操厉冰雪,不屈节,严词加以拒绝。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19年,历尽饥寒困苦,忍受非人的生活,但始终心向祖国,坚贞不屈,最后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苏武节”因此成为民族精英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抗元被俘,誓死不降,写下著名的《正气歌》,其中就讴歌了苏武的崇高气节。

戏曲作家不仅聚焦民族英雄,同时还通过爱国女性来传达为国效节的情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昭君和蔡文姬,这两个艺术形象得到不同时代多位戏曲作家的反复刻画,以至于形成了人物形象系列。

元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热情歌颂了王昭君为国死节的崇高行为。因为毛延寿通敌叛国,番邦单于率领百万雄兵南侵,逼迫汉朝皇帝交出王昭君。王昭君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全,息刀兵,安社稷,请求皇帝让她前去“和番”,临行前,她脱下汉家衣服,不忍用汉宫衣服“为人作春色”。待行至番汉交界的黑江岸边,昭君要求胡人借给她一杯酒,向南浇奠,痛别祖国,祭奠已毕,即纵身跳入江中,保全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贞,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因战乱流落匈奴的蔡文姬也常常被古代剧作家当做抒发民族情感,表达故国之思的对象。元代,金人杰有杂剧《蔡琰还汉》(一作《蔡琰还朝》),惜乎剧本不传。明代后期文人陈与郊有杂剧《文姬入塞》,这是其《昭君出塞》的姊妹篇,写文姬因乱被掳,“辱在左贤王帐下”——意即被左贤王纳为妻室,曹丞相使者携重金欲将其赎回,文姬既惊且喜,改衣汉装,但面对儿子又愁肠百结,不忍离去,左贤王命其子(小王子)送文姬至玉门关,母子相拥痛哭,文姬泣诉悲苦身世,痛别爱子,回归汉朝。此剧虽仅有一折,但它对文姬内心复杂情感的描摹却折射出丰富深刻的社会人生蕴涵。

明末清初曲家陈于鼎(南山逸史)撰有杂剧《中郎女》,写曹操欲修国史,派使臣携重金至番邦赎回左中郎将蔡邕之女文姬,文姬痛别一双儿女归汉。文姬父亲的门生董祀早与文姬有婚约,曹操使谐伉俪。记忆力惊人的文姬呕心沥血修成国史,封陈留郡君。

清初剧作家尤侗撰杂剧《吊琵琶》,剧作的前半部分写昭君被迫出塞,半途死节,后半部分写文姬被掳至匈奴,为左贤王阏氏,痛苦郁闷,一日至青冢祭奠昭君,用琵琶弹奏《胡笳十八拍》抒发悲情,表达对王昭君民族气节的敬佩和礼赞,故名《吊琵琶》。剧作的前半部分并无太多新意,剧情大体袭用元杂剧《汉宫秋》,后半部分写文姬悲苦遭际,发哀艳之思,抒思归之情,让人动容。

20世纪30年代陈墨香编剧、程艳秋主演的京剧《文姬归汉》与《吊琵琶》亦相仿佛,此剧将《胡笳十八拍》谱入京剧唱腔,表达为国效节的民族情感。(www.daowen.com)

辛亥革命前后,戏曲界推出了一批旨在警醒国人,反帝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剧作,碧血丹青的民族气节是这些剧作的重要蕴涵。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戏曲艺人以民族英雄为榜样,坚决拒绝为日军演出,梅兰芳蓄须明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有的戏曲家不顾个人安危,冒死编演弘扬民族精神的剧目,歌颂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志士仁人,鼓荡抗日热情,使这一时期的戏曲充满为国效节的浩然正气。例如,身在伪满洲国的京剧老生演员唐韵笙编演神话故事剧《后羿射日》,借后羿鼓荡“扫除日害”的热情和斗志,以致身陷囹圄,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注释】

[1]〔宋〕文天祥著:《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录·无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48页。

[2]〔宋〕文天祥著:《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录·使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46页。

[3]参见刘念兹著:《南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5-1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