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悲剧效果:触动人心的酸鼻感

悲剧效果:触动人心的酸鼻感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的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与滑稽来区分悲剧与喜剧的审美效果。悲剧一般是富有崇高感的,悲剧美主要是指崇高美。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不应是悲剧美感的主要成分。据罗念生先生考证,在古希腊悲剧竞赛会上,如果悲剧诗人一味凸显剧中人的悲苦以致使观众伤心落泪,就要受罚。我国古代戏曲学者则用“令人酸鼻”和“令人解颐”来区分悲剧与喜剧的不同效果。不能“令人堕泪”者不能算是悲剧。

悲剧效果:触动人心的酸鼻感

西方的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与滑稽来区分悲剧与喜剧的审美效果。悲剧一般是富有崇高感的,悲剧美主要是指崇高美。崇高是一种复合快感,包含严肃、悲悯、恐惧、愤怒、崇敬、振奋等诸多要素。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不应是悲剧美感的主要成分。英语中的tragedy一词由希腊文tragos衍化而来,tragos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与“悲”并无太大关联。古希腊人为何称悲剧为“山羊之歌”呢?古希腊戏剧研究专家、翻译家罗念生先生说:

大概是因为歌队队员起初作羊人打扮,身披山养皮的缘故,但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悲剧比赛起初以一只山羊为奖品,或由于比赛前杀羊祭酒神狄俄尼索斯而得名。[57]

1888年,日本出版的词典《韦伯斯特氏新刊大辞书和译字汇》,将tragedy译为汉文词汇“悲剧”。20世纪初,“悲剧”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为我国戏曲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58]将tragedy译为“悲剧”,其实是对tragedy一词的误读。据罗念生先生考证,在古希腊悲剧竞赛会上,如果悲剧诗人一味凸显剧中人的悲苦以致使观众伤心落泪,就要受罚。

从古希腊起,西方悲剧名著大多有意将悲悯置于较低位置,避免激发观众过于强烈的同情心,对观众的“软心肠”不予迎合。西方美学家大多认为,旨在描写苦难以博取眼泪的剧目只能算作“感伤剧”,或曰“难情剧”。真正的悲剧或曰“高悲剧”并不以博取眼泪为目的,其中严肃的事件、伟大的品格、刚毅的意志、非凡的力量,给人以庄严感,使人惊心动魄,却不大可能让人泪湿衣襟。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悲剧不是献给弱者的哀歌,而是献给强者的赞美诗。

我国古代戏曲学者则用“令人酸鼻”和“令人解颐”来区分悲剧与喜剧(或曰悲与喜两种成分)的不同效果。不能“令人堕泪”者不能算是悲剧。即使是以男性为主人公,表现舍生取义,追求壮美的英雄悲剧亦以使观众“哭皆失声”为目标。明代曲论家李开先在《词谑·词乐》所载名演员颜容扮演公孙杵臼的一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我国古代悲剧以悲悯为上的艺术追求:

颜容,字可观,镇江丹徒人,全之同时也,乃良家子,性好为戏,每登场,务备极情态;喉喑响亮,又足以助之。尝与众扮《赵氏孤儿大报仇》戏文,容为公孙杵臼,见听者无戚容,归即左手捋须,右手打其两颊尽赤,取一穿衣镜,抱一木雕孤儿,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怆,真有可怜之色,难已之情。异日复为此戏,千百人哭皆失声。归,又至镜前,含笑深揖曰:“颜容,真可观矣!”[59]

《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古典悲剧剧目中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剧目,它力图彰显的是舍生取义的壮美,但仍然以使“千百人哭皆失声”为理想境界,由此可见我国古典悲剧在审美崇尚上与西方古代悲剧的差别。我国古代有部分批评家甚至认为,“令人泣”比“令人笑”要难,而且悲悯感对人的触动更深。《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曾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提出“乐人易,动人难”。清代戏曲批评家毛声山口授而由其子毛宗岗笔录成书的《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题词指出:“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有以动人也。夫动人而至于泣,必非佳人才子、神仙幽怪之文,而必其为忠贞节孝之文可知矣!顾或学为忠贞节孝文之,而竟不能动人,遂反不如佳人才子、神仙幽怪之文之足乐,则甚矣,乐人易而动人难也。”[60]为了强化悲悯效果,我国古代悲剧不是像西方的典范性悲剧那样表现强者与痛苦相嬉戏,赋予痛苦以壮丽的场景,虽不乏悲悯,但却尽量避免观众落下泪来,而是“借苦境传出苦情”,描写柔弱的“溪涧水”流经“不平地”时所发出的悲苦、怨愤的呼号,赋予痛苦以哀惋动人的情致。我国古代悲剧虽然并不排斥崇高美,但并不视崇高为悲剧美的主要标志,而是把悲悯视为悲剧的主要标志。这种悲剧大多不是献给强者的赞美诗,而是献给善良的弱者的哀歌。其中有些悲剧作品亦表现作者对主人公的崇敬与赞美,但那是献给有“德”的圣者的。即使是歌颂、赞美这些圣者,也要突出其“孤苦感怆”之情和“可怜之色”,使观众在崇敬其德行、人品的同时,又因哀其不幸而“哭皆失声”。

正因为我国古代悲剧以悲悯为极致,所以在主人公的选择上,不是像西方古代悲剧那样大多选择刚毅果决、孔武有力的男性,而是热衷于以弱女子为主人公。在戏剧结构上,与西方古代悲剧有意违逆观众的“软心肠”的作法相反,热衷于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良愿望来铺排戏曲故事,在充分调动观众的悲悯之情之后,又以安慰性的“亮色”抚慰其善心。

我国古代悲剧的这些特点既是属于华夏民族的,也是属于东方的。古印度的梵剧、日本的能乐与歌舞伎越南的㗰剧与嘲剧、泰国的舞剧、朝鲜半岛的唱剧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戏剧中都极少有西方那种彰显崇高,拒绝滑稽,以死亡和毁灭落幕的典范性的悲剧,绝大多数剧作集悲喜于一身,始之以悲,结之以喜,悲欢沓见,离合环生,而且,其主人公大多也是善良的女性,如印度梵剧《沙恭达罗》中的沙恭达罗,日本能乐和歌舞伎中都有的剧目《道成寺》中的歌女,越南嘲剧《观音氏静》中的氏静,朝鲜半岛唱剧《春香传》中的春香,《沈清传》中的沈清都有“苦情”戏。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了这种东方美。

【注释】

[1]施昌东著:《美的探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87页。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0页。下引《诗学》文字皆据此版本。

[3]《诗学》第4章认为,悲剧的整体风格是庄严,庄严与滑稽是不相容的,庄严风格的形成正是由于悲剧在发展过程中抛弃了“滑稽的词句”。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0页。

[5](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4页。

[6](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2-313页。

[7](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0页。

[8](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5-286页。

[9](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8-289页。

[10](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7-290页。

[11](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页。

[12](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4页。

[13](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14](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15](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6]王季思等著:《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前言》,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17]鲁迅著:《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一卷《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18]老舍著:《论悲剧》,《剧本》,1979年第2期。

[19]苏国荣著:《传统戏曲悲剧的含义、冲突和人物》,《戏剧艺术》,1984年4期。

[20]苏国荣著:《传统戏曲悲剧的含义、冲突和人物》,《戏剧艺术》,1984年4期。“赵盾一家二百余口遭到满门抄斩”,不确。《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元刊本和明刊本都提到屠岸贾屠杀了赵盾家三百口家属。韩琦,当为韩厥。

[21]苏国荣著:《传统戏曲悲剧的含义、冲突和人物》,《戏剧艺术》,1984年4期。

[22]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页。该书第五章第五节论述戏曲中的悲剧与喜剧,由苏国荣先生执笔。

[23]参见(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24](美)麦克格罗-希尔出版社编,丁正则、德祖译:《欧美戏剧百科全书》(美国部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25]王国维著:《宋元戏曲考》,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页。

[26]〔元〕马致远著:《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四折,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www.daowen.com)

[27]近代改编的剧目没有计算在内;少数学者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不是悲剧的亦未计算在内,如《牡丹亭》等。这二十六七个剧目也并非大家公认的悲剧剧目,例如,有学者认为《赵氏孤儿大报仇》《琵琶记》《桃花扇》等都不是悲剧。

[28]《同窗记》为明代传奇,仅存“访友”等几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近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与《同窗记》的题材大致相同。但《同窗记》到底能否算作悲剧因未见全剧,不敢妄断,这里之所以将其列为悲剧主要还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节。

[29]〔明〕徐渭著:《南词叙录》,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0页。

[30]中华图书馆编辑部编:《戏考》第四册,上海:中华图书馆,1913年版。另有《京剧汇编》本,唱词小异。

[31]非原文引录。《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九、《艳异编》卷三十、《情史》卷一六、《新编醉翁谈录》辛集卷二等多种文献均有王魁负桂英的传奇故事。

[32]参见颜长珂著:《关于喜剧的随想》,《艺谭》,1986年3期。

[33](英)菲利斯·哈特诺尔著,李松林译:《简明世界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34]〔明〕周之标著:《吴歈萃雅又题辞》,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419页。

[35](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97页。

[36]韦小坚等著:《悲剧心理学》,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37](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8页。

[38]〔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七《阳货》,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39](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罗念生译:《美狄亚》,《古希腊戏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40](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41](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42](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

[43](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

[44]〔明〕祁彪佳著:《远山堂曲品》之“能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45](苏)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46](苏)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辛未艾译:《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6-88页。

[47]〔元〕纪君祥著:《赵氏孤儿大报仇》,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3页。

[48]〔元〕纪君祥著:《赵氏孤儿大报仇》,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4页。

[49]〔明〕无名氏著:《鸣凤记》,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第四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50]〔明〕无名氏著:《鸣凤记》,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第四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1页。

[51]刘东生所作《金童玉女娇红记》取材于元宋梅洞的同名小说,写眉州通判王理之女娇娘与表兄申纯恋爱,王不允。申纯应举及第,再访王家,又不得如愿。杨都督逼婚娇娘,申纯闻讯病倒,药石无效。申父求巫婆降神,神灵启示:申、娇乃上天金童玉女思凡谪下,宜令婚配,两人团圆并升仙。结尾的喜剧色彩较浓。

[52]自1978年以来,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并不少见,可参阅远帆著:《谈谈“大团圆”》,《文艺研究》,1981年4期;胡世铎著:《凤头与豹尾》,《戏曲艺术》,1986年1期;曾庆元著:《悲剧论》,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135页。

[53]王国维著:《红楼梦评论》,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54]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页。

[55]〔明〕徐渭著:《歌代啸杂剧》,〔明〕徐渭著《徐渭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3页。

[56]〔元〕杨显之著:《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9-405页。本书引此剧文字皆据此版本。

[57]罗念生著:《理解古希腊悲剧》,(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著,罗念生译《古希腊悲剧经典》(下册)《附录》,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页。

[58]参见张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9]〔明〕李开先著:《词谑》,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53-354页。“全”,指徐州善唱北曲的演员周全。

[60]〔明〕毛声山著:《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