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寻找核心素养的落地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的落地力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素养敲定后,最重要的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推进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即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全体教师要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认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我们学校的育人模式必须重构,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构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并将核心素养变成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

寻找核心素养的落地力量

要实现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正确解读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学校实践层面现在都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捧杀,过度解读,过于夸大核心素养的作用,似乎有了核心素养就能解决教育所有问题;二是棒杀,不看好核心素养,批判核心素养诸多问题、不足,唱衰核心素养。在实践层面也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窄化,一些学校迅速作出了本校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但大多学校的校本表达都没有突出核心素养的这一学生必备的适应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关键能力,远离核心;二是虚化,一些校长大谈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喊得震天响,学校教育教学还是涛声依旧,虽然应试教育的体系早已进入素养时代,但教育教学实践却不见踪影。

其次,必须研究核心素养的行动力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学生素质。我们认为要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必须做好两件事。

第一,建立核心素养的校本认同。

核心素养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教师准备好了吗?可以说,很多学校没有接受,也没准备好。很多校长、老师还不以为意,认为与己无关。因此,要使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必须首先解读核心素养的校本认同,包括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需引导他们理清五个关系: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系;核心素养与课堂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作业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中高考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模式,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体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假期生活实践,构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高考备考整体策略。

第二,推进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

核心素养敲定后,最重要的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推进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即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表现在对新事物的态度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第四,来不及。我们对核心素养既要看得见,又要看得起、看得懂,还要抓得住、落得实,从而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核心素养确定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核心素养怎样落地并变成学生的素质。对此,我们提出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二三”工程,即:

打牢一个基础→形成两个共识→落实三个支撑。

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对于学校冲击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面临全面挑战,学校要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必须推动和实现教师的转型升级。

(1)直面挑战。

理念: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

道德:立德树人、以德育人。

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科的知识、关于教学的知识。

能力:课程开发、学习指导、成长指导。

(2)推进转型。

教育目标转型:从培养工具人走向培养文明人。

课程结构转型:从教学走向课程,从单一走向立体。

教学模式转型: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

学习方式转型:从听讲式学习走向问题化学习、从被动式学习走向自主式学习、从浅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单个的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

(3)促进升级。

理念升级:师生观、教学观、课堂观、学习观、质量观。

道德升级:态度、情感、精神、价值、人格。

能力升级:课程开发、课堂变革、学习指导、成长指导。

路径一:建立新的教师发展目标。

路径二:建立新的培训体系,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目标、课程、模式。

路径三:根据教师核心素养引领教师发展。

全体教师要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认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我们学校的育人模式必须重构,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

重新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定位。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现人、提升人、成就人,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核心素养要落地,必须实现校本转化,使核心素养可知、可学、可教、可评。其中最核心的是提供三个支撑。

构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并将核心素养变成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见下图:

东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将核心素养变成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必须转型,课堂学习必须变革,那么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

(1)走向聚焦核心的以“育人为本”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应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应实施以“三核”为主旨的课堂变革。

●核心知识:最关键、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知识。

语文文化类知识、文学类知识、语言文字等。

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等。

●核心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

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积累应用能力。

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联想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核心品质: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核心品质教育就是要挖掘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的精神、价值、方法、意义,实施文化价值育人。

(2)走向聚焦学生的“以学为本”的课堂

终身学习将成为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学为核心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法则。为此,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将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列为核心素养三大支柱之一。因为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借助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出来的。如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必须在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养成。为此,我们的课堂必须聚焦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变讲堂为学堂,凸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发现、收集和利用信息,及解决问题的真实任务情境中提出和形成问题,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见下图: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3)走向聚焦思维的“深度学习”的课堂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习得、学科能力的养成都要在学生的具体思维活动中获得,离开思维,无所谓学科能力。因此,课堂必须走向有思维深度的课堂,走向有思维挑战的学习。思维课堂主要应包括三个维度

1)深度

加缪说:“最大的罪孽是肤浅。”我们要拒绝教学的肤浅,追求有深度的教学,当然,讲深度不是要超出学生接受水平和思维水平地去抬高教学内容。深度主要指:(www.daowen.com)

①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要走进教材、活化教材、重组教材,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而且要融会贯通;不仅要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创新点,创造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②学生思维的深度。课堂不能表面热闹,只有对答式的浅层思维,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符号层面。知识符号最基本的特征是描述性,知识符号使人知道某种事物,对知识理解如仅停留在“识知”或“知道”层面,充其量仅仅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所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外在的知识符号表征,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意义,实现符号教学、逻辑教学与意义教学的统整。

2)高度

这里的“高”是指教学的立足点要高,教学境界要高,而不是一味拔高。为此,应全面推行两线教学。一是知识线,即将知识从点到线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网络状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二是思想方法线,即解决某一类问题或解某一类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以达到解一题会一类。从一个问题入手来总结这一类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与方法,这就是规律方法教学,这也是教师教学的制高点,用一个简明的形式表达:

一个问题(个性、特殊)→一类问题(共性、一般)→规律方法(普式思维)。

宽度的含义主要有两个:①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②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书本知识与生活融合起来。通过两个转变建立起“简单学习(知识点)→系统学习(知识体)→应用学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教学链。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评价是关键,其中核心是两大评价。

(1)对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

要改变单一的“考做题”的学生质量的评价方式,考试命题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考查在综合情境中运用各科知识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评价融入实践探究与课题研究、项目学习、毕业小论文(设计)中。

(2)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每一项核心素养能落地。

各位家长朋友:

随着《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东辰教育开始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进入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质量时代。东辰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个性发展”五大素养,旨在培养适应现在也适应未来的一流人才。学校将通过构建与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德育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教师素质的转型升级,让东辰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进而变成学生的素质。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光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和努力是完不成培养目标的,必须让核心素养在家庭也同时落地生根,并形成家校合力,才能形成孩子的核心素养。为此,今天的对话,我想就东辰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家庭落地生根,向家长提几个观点和建议:

1.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专业机构曾做过调查:87%的学生认为他的人格和品格来自家长,70%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来自家长的影响,60%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文化修养、性格及工作、生活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巨大。这个调查结果证明家庭教育是学校无法代替的。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课程就是培养品德、习惯和态度,最重要的教材就是父母的言行。父母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是家庭文化基因复制和传递的结果。与此同时,家庭还将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幸福。婚姻是家庭的重要基础,美满的婚姻、恩爱的夫妻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成果表明,美满的婚姻能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幸福感。有一个夫妻关系和睦、家庭成员相亲相爱的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生活在婚姻稳定的家庭中的孩子,成绩会更加优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较少。夫妻恩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包容,不仅有助于营造一个幸福的环境,使孩子享受到被爱的幸福,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体贴、善良、包容的优秀品格。同样是哈佛大学的一项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与父母关系融洽的孩子在几十年后患各种严重疾病的概率几乎要少50%。

此外,孩子要想成功,需要诸多要素,身心健康,良好的习惯、目标、理想、兴趣、想象力以及核心价值观等缺一不可,而这些要素都与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由于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是“无证上岗”,加之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所以,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很多家长很辛苦很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方向不对,结果事倍功半。其实,家长只需要做好三件事,便可保证子女优秀。

第一件事:家庭文化环境建设。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家风,家长要重视营造优良的家风,建立家族文化,特别是要建立家训。家训是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族所有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以家训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家族的世代兴衰。美国某学者曾做过两个家族的对比研究:一个是马克思·杜克斯家族,另一个是约翰逊·爱德华家族。200多年来,前者的1200个后裔中鲜有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后者的近1000个后裔中,作家政治家、大学教授人才辈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家族文化不同。中国也有许多具有优秀传统的家族,我们读梁启超家书曾国藩的家训,也能体会到内含的优良传统。

第二件事:家庭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说,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多是错在重智轻德上。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构筑孩子的人格长城,我们应把孩子的德放在家教的核心地位。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是好孩子。事实上,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真正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自主自强的能力。我们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而品格如何却不被关注,这是本末倒置的。

第三件事:孩子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学习、生活,对做人、做事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的一种梦想,是对生命目标的决定,这种决定将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方向。即你选择怎样的世界,你也就能得到怎样的世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他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是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孩子树立向上、向学、向善、向前的人生价值观,并围绕价值目标构建孩子的人生坐标。见下图:

3.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交往,成为有修养、高品位、有能力的人。为了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有的家长很早就开始让孩子做家务劳动。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刷牙、浇花、喂动物;4—5岁:铺床、摆餐具;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做简单饭菜、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整理菜地等。建议家长们不妨在以下十个方面让孩子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孩子的内心和精神变得丰富和强大。这十件事是:

(1)坚持每天做一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如帮助同学、关心老师、关爱父母。

(2)发展至少一门兴趣特长。如体育爱好艺术爱好,一门烹饪技术,手工制作等。

(3)每个月读一本好书。这些书要涉猎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技术、文化、思想、军事宗教哲学等不同领域,并坚持做摘抄和写感悟。

(4)每年完成一项研究,或作出一项发明的设想或设计,或发表一篇文章。

(5)每期努力争取获得一次奖励,如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社团、社区服务等方面。

(6)每期做一次志愿者或义工。如到一家公司义务打工,到父母单位去实习,到社区去服务等。

(7)选择一名优秀的人士深入地去研究他,研究他做人、做事及学习生活的情况,并为他写一篇传记或人物通讯。

(8)每周(月)做一次家务劳动,每期当一周家,全面主持家务。

(9)找3—5个志同道合、奋发上进的同学组建一个社团,并建立章程和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10)每年开展一次游学活动,包括国内、国外游学。

4.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喜欢阅读,与书结缘,与书为伴,那么,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一方面,通过阅读和探究,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趣味和爱好,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等;通过热爱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主动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营养的能力。另一方面,读书是净化孩子心灵、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是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讲,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正所谓“阅读奠基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相反,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

为了实现让阅读奠基孩子人生的目标,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必须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家长对孩子的读书应有规划和指导;

第二,引导孩子学会读书,要坚持阅读和摘抄,坚持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边读边思,边读书边记笔记、边写读书感悟;

第三,坚持亲子共读,读后共同分享心得体会,共同探讨书中的问题;

第四,设立读书目标,建立读书激励制度;

第五,养成进书店和图书馆读书的习惯,养成购书的习惯,建立家庭小图书馆,打造书香家庭。

5.努力促进孩子的个性成长。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看到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理想就失去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在此,我表达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今后的社会竞争,越来越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别人的人,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一个优秀的家长应该是能理性看待孩子个体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至少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各具特色。因此,家长应理性地接受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家长不要光盯着分数和名次,而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进而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找到他成长的方向。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有两个基本面向:一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刺激他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教育;另一个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成就,都是以一系列挫折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

第二个观点:应相信孩子的发展潜能。现代科学研究对孩子有三个发现:一是孩子的发展是有快慢差异的,有的成熟早,有的大器晚成;二是孩子的发展是有个性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但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又有不同;三是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潜能远远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若要让孩子行,那就信任孩子,那就珍爱孩子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吧。

6.陪伴是最好的礼物。爱是一种能力,爱孩子就要学会陪伴孩子成长。只有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时间和智慧的父母,才会有福分分享孩子最美好的未来,也才有资格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听到他对你感恩地说一句:“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陪伴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为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家长应尽量花时间多陪伴孩子,尽量多与孩子在一起。例如,与孩子一起看电影、看电视,并讨论影视剧中的问题;陪孩子锻炼跑步,陪孩子旅游,陪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公益活动,陪孩子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并在陪伴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

第二,家长应努力成为孩子的精神领袖和人生导师,成为孩子的支持者、鼓励者、欣赏者。一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设定合适的人生目标,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特质,在被需要时默默地助他一臂之力。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要懂得示弱和退居幕后,让孩子成为主角。再一方面,要不时给孩子鼓励、信心和力量,善于夸奖孩子。但要注意的是,近年不少教师和家长把欣赏教育滥用,许多家长知道鼓励、表扬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重复地夸孩子聪明,而不是夸孩子行为的具体过程。例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每个进步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自己聪明画等号的,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面对挑战会选择回避,以免让人觉得不聪明。因此,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的具体行为,夸他的努力付出。

第三,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最成功的影响方式有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因此,家长应努力成为学习型、成长型家长,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只有父母不断进步,孩子才能持续成长。

最后,祝各位家长朋友身体健康、事业顺意、家庭幸福、子女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