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散步》教学实录与点评详解

《散步》教学实录与点评详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没有说“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介绍完散步这件事,特别强调这四个人。使散步这件事具有了活力(师:欢快。所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不仅仅是初春田野的生命,更与母亲熬过严冬、跟我们一起散步、一起享受春天这种生命力之强是相关的。现在又是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就更是一种幸福。

1.实录(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柳咏梅)

师:一篇小小的《散步》,有很多的美点值得我们欣赏,下面我们就来寻找《散步》美在哪里。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里可以看出“我”的母亲还是很爱“我”的儿子的。有两处可以看出,第一,当“我”说走大路后,母亲却说还是走小路吧。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孙子,还是要求走小路。第二,“她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里用“摸”这个小动作,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抚爱。所以,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

生:我想说的是第一段。第一段尽管只有一句话,但是它的表达也是有讲究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我”的责任重大,也就是第六段中所写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美在“我”知道“我”的责任重大。

师:这一句,还美在它的句子很漂亮。“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没有说“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介绍完散步这件事,特别强调这四个人。“我们”等于“我们一家四个人”,缺一不可,所以后来有了分歧也没有拆开一家人。

生:我找的是第七段。我觉得这里面有三个美。一个是“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疼爱的美;一个是自然风光景色的美;还有一个我觉得,为什么母亲后来改变主意了要走小路,这体现了母亲和一家人对自然风光美的向往。

师:这是欣赏的心态之美。我们归纳一下:第一,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之美,这是人情美;第二,南方初春田野的景色之美,“那里有金色的菜花……鱼塘”,这是自然景色之美;第三,人物对美景欣赏的心态之美。

生:美在生命的活力和生机。第四段写自然景色中春天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散文化,但有静有动,还写到了颜色。“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体现出盎然的生机。“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是写动态之美。(师:这是动静结合之美。)还有,画面很丰富。写的绿很有层次:有浓的,有淡的;有树上的嫩芽之绿,也有田野的新绿。(师:有高处的绿,有低处的绿。)还有,生命之美,他看起来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方面是总结了上面这部分文字,自然之景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是引出第五段,也有起下的作用。“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通过儿子的天真活泼的语言说出了生命延续之美。使散步这件事具有了活力(师:欢快。)之美。

师: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田野的生命之美。如果我们往上面看呢?(师深情朗读第三段。)一个“又”、一个“熬”,有什么意味?

生:母亲年纪很大了,身体又很不好,她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和其他老人有个对比。还有一点,作者很庆幸自己又能和母亲在一起过一年了。美在生命的延续和顽强。

师:和那些老人相比,母亲的生命力是强的。所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不仅仅是初春田野的生命,更与母亲熬过严冬、跟我们一起散步、一起享受春天这种生命力之强是相关的。好的,第四段写出了生命之美。

生:我要说的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我”知道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想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多陪陪她,所以要委屈儿子。从这里我就看出了这个儿子对母亲的敬爱和孝顺。所以,美在这份敬爱和孝顺之心。

生:我觉得整篇文章流动着一种幸福和欢乐的美。一家人在春天里散步,本来就很美。小孙子又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传达出一种欢乐的美。再说,母亲挺过了严冬,本来作者就很高兴。现在又是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就更是一种幸福。

师:整篇文章说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是和和美美。

生:第七段的写景一方面写出了小路是怎样有意思,同时,这里的景物描写也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着母亲的生命会在这一年焕发出生机。

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整个世界。”我觉得,儿子和母亲对于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走得很慢很稳,生怕一不小心就有什么闪失,所以,对作者来说,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母亲和儿子就是最幸福的。美在他有这种最重要的幸福。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话构造出了一个很和谐的家庭画面。这个家庭平时一定也是很和谐的,这从他们的散步中体现出来,所以,这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生:“整个世界”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对老人的孝顺和对自己孩子教育的关心,这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相当于是“我”的一切。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生:我觉得责任是一方面,但并不是全部。老人和孩子对于中年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父母在,又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必要的,这个家庭就比较美满了,也就是说,三代人加起来才是和谐的,美满的,他觉得就是整个世界。这是对生命传承的、爱的传递的亲情。(师:这是对亲情的一种赞颂。)“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中“背”应该读第一声,作动词用,背负的意思。

师:做第一声的背来看,背起来的就不只是妈妈和儿子了,而是背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对老人敬养的责任,对孩子抚养的责任,我们共同承担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一起齐读体会。

生:从第二段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和第六段的“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看得出来,老母亲始终是听儿子的,她很信任儿子。从母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好儿子。所以,体现了信任之美。

师:老了以后,身体不好,对儿女有一种依赖感。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命间的相互支撑,这也是理解之美。身体不好,相信儿子能照顾好自己,信任之美。人字形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生:我理解的是第七段的“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她相信儿子会照顾好她,这是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之美。

生:最后一句话中,我和妻子代表的是现在的时代,老人代表的是过去的时代、逝去的时代,而孩子代表的是新生的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时代。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背负的是承前启后的使命,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以,我觉得读“背”(bēi)比“背”(bèi)好。(www.daowen.com)

生:我要讲的是第八段的第一句。前面已经写了“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写出了生机,这里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不光是指散步时向那里走去,也代表一家人向着希望、向着未来走去。

师:是的,向着希望走去。这里还有内在的一点呼应感,前面是母亲望过去,而现在是我们走到这当中去了,表现了“我们在阳光下”散步。不仅仅是写实,还写出了一种很好的情绪、很美的情感。一家人和和乐乐地在一起,往那个方向去。而那里是春意、是生命的象征,我们彼此的关爱,让这种温馨幸福之美自然地点示出来。

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了孩子的天真,这是一种童趣之美。

师:儿子的发现,充满了童趣,也充满了哲学的意味。生命延续、母子亲情就被这个孩子揭示出来了。

师:这一课通过写一家人散步,展现出南方初春田野的自然之美,写出了其乐融融的家庭之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的亲情之美,更让我们懂得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生命责任之美。以前教学时我对这篇文章有点忽略,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读懂作者身上的中年人的责任,年纪越大,就越能理解作者了。我希望同学们能理解你们进入了中年的爸爸妈妈们,他们身上的责任很大,要赡养老人、抚养你们,还有自己的工作事业,一切生存的、发展的责任他们都要去背负。

2.点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继华)

透视《散步》教学实录,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者的别具匠心。正如其在课堂小结中说道:“以前教学时我对这篇文章有点忽略,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读懂作者身上的中年人的责任,年纪越大,就越能理解作者了。”尽管不完美,但可能正是这份理解,让老师在重教这篇散文时下了一番功夫。

这堂课特征鲜明,我试从三个方面作一简单阐述。

三个亮点。

活动设计具有穿透力。我这里所说的“穿透力”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学指向聚焦为一点,即寻找、体会《散步》的美点。这倒颇像“微课”之特征,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但“微课”以老师“个人完美”为“旨归”,这堂课全然不是。二是教学行为“别无旁骛”,师生活动始终指向鹄的。三是教学追求契合语文课堂的本真。“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版”如是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两个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词是“语文素养”,而“审美能力”无疑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观之,该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学生未来的需要,也符合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一节典型的本真的语文课。

教学组织富有灵活性。“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话的维度多。有生本对话,学生通过跳读课文,能迅速找到各种美点的承载处,并将之进行个性化阐述。有师生对话,整节课参与对话的学生共16人次,在学生表达看法的过程中,老师参与了13次对话,师生对话频率基本持平。有生生对话,如有学生说“‘整个世界’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对老人的孝顺和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关心,这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相当于是‘我’的一切。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时,有学生立刻接过其话题,提出了“责任是一方面,并不是全部”的看法,思维碰出了火花,对话走向了深层。二是走进文本的方法多。走进文本的方式固然以学生跳读为主,但其间自然插入了老师对第3段的深情朗读,全体同学对第8段的齐声朗读,手段变化,课堂不会因形式单一而沉闷。

引领感悟颇具涵泳味。涵泳即沉潜作品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奥妙或“味外之旨”。为了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美点,这位老师是非常重视让学生“涵泳”的。如针对第7节“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句,学生体悟出:“母亲还是很爱‘我’的儿子的。……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孙子,还是要求走小路。……这里用‘摸’这个小动作,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抚爱。所以,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再如当老师深情读完第3段后,问学生“一个‘又’、一个‘熬’,有什么意味?”学生自然领悟:“母亲年纪很大了,身体又很不好,她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和其他老人有个对比。还有一点,作者很庆幸自己又能和母亲在一起过一年了。”浸润到语言文字中涵泳感悟,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但它指向了语文的本真,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坚守,这位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两点遗憾。

遗憾之一,师生对散文“美点”的理解没有统一,导致大家对“美”的理解不处于同一层面,给对话带来困难。

一般的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景致、情感和意境。鉴赏散文时,可以单独鉴赏“景致”。这种鉴赏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景”美在何处,二是作者通过哪些表达技巧写得这么美的。前者往往指景物的特点,后者往往指修辞手法和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派生出的各种写作方法。这种情况在阅读写景散文时颇为多见,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荷塘月色》等。也可以单独鉴赏情感。如刘亮程先生《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是一个难点。但如果我们明白了该句以“月光”来喻“故乡的以往”,那就可豁然开朗了:这句表达了作者与故乡以往的一切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情感。如果当情感和写景句相互融合、催生,合二为一,那就生成了意境(即境界)。鉴赏往往从三个层面进行,如写了什么样的景,融入了什么样的情,生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里的画面就是意境。

有鉴于此,我们来审视这堂课。一开始,老师说:“一篇小小的《散步》,有很多的美点值得我们欣赏,下面我们就来寻找《散步》美在哪里。”这个“美”到底指什么?老师没说,学生没问,直接导致了下面学生的阐述的多层面。梳理一下,学生们关于“美点”的说法有这样一些:“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美在我知道我的责任大”“美在母亲和一家人对自然风光的向往”“美在动态”“美在生命”“美在生命的延续和顽强”“美在敬爱和孝顺”“美在他有这种最重要的幸福”“美在信任”“美在依赖”“美在童趣”等。教老师在对话中也有一些阐述:“美在句子漂亮”“美在心态”“美在动静结合”“美在欢快”“美在和和美美”“美在理解”等。把师生的说法放在一起观察,很显然,这些说法不在同一层面。就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而言,会因为维度的不同,构建难度加大;就听课者而言,会感到有些凌乱。

遗憾之二,对教学流程中学生的生成,点拨、引导不够,无形之中浪费了时间。

在同学们在寻找、赏析“美点”时,有两个同学的发言,似与教学目标产生了距离,他们两个探讨是“整个世界”的内涵,而且其中一位同学还在发言的末尾提出“背”的读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一段评述:“做第一声的背来看,背起来的就不只是妈妈和儿子了,而是背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对老人敬养的责任,对孩子抚养的责任,我们共同承担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一起齐读体会。”对这一个环节,窃以为有些突兀,与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很协调。类似的环节还有后面两位同学的发言。一位说:“最后一句话中,我和妻子代表的是现在的时代,老人代表的是过去的时代、逝去的时代,而孩子代表的是新生的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时代。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背负的是承前启后的使命,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以,我觉得读背(bēi)比背(bèi)好。”另一位说:“我要讲的是第八段的第一句。前面已经写了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写出了生机,这里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不光是指散步时向那里走去,也代表一家人向着希望、向着未来走去。”她们的发言与教学目标基本无关,对这些发言的调控,老师还显得被动。

一条建议。

以散文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再将能力化为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坚守的方向,但要警惕审美过程中的“泛化”现象。

前文,我们对师生关于“美点”的阐述已做了梳理。有一些说法很有道理,如“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美在我知道我的责任大”等,这些都属于情感类,前者是“美在亲情”,后者是“美在责任感”;再如“美在生命”,属于景致类,是富有生命力的景物产生的美感;又如“美在童趣”“美在和和美美”,属于意境类,是人物语言、散步情景和周围景物相互作用创生的。可有一些,就不是很准确,如“美在句子漂亮”“美在动静结合”等,固然“句子”本身也有美感,但它们和“动静结合”等,更多的时候应该是“美的原因”!

“点评”仅为一家之言,难免失之偏颇,但无论是传承亮点,还是规避遗憾、践行建议,其逻辑起点总是善良的,其宗旨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审美的过程更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