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曾在《南京师大报》上发表《情系南师四十年》一文,文中忆及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描述了这位最慈祥、最谦和的老师别具风格的上课情形:“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像,去补充。”[5]唐圭璋先生的教学,巧妙地将感悟时间的无限延宕和感悟空间的无限拓展交融起来,引导学生自己体悟,自悟自得,学生自然终生不忘。
如果将延宕引申为“延伸拓展”之意,悟意和延宕的结合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来欣赏余映潮老师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威王时,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直接切入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就到故事当中来了;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稳。由于这条令的实施,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他由此联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www.daowen.com)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他把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齐王了,齐王认为他说得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6]
在这个片段中,余老师“悟意和延宕”的教学智慧一览无余。他讲“一鸣惊人”的故事,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是为学生讲成语故事做了一个示范;既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方向感。让学生讲“门庭若市”的故事,实际上既让学生领悟了全文的大意,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令人钦佩。
按照这些路径去探索,语文课堂就有可能渐入“真境”。
【注释】
[1]余文森.发现学习的特点、功能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12。
[2]钱威.语文教育“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3]邓彤.邓彤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论的解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2,10。
[6]余映潮.《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学语文:2010,04,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