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现引发的课堂建模的优化策略

发现引发的课堂建模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发现型”课堂模式的建构并不复杂,下面我们以具体的课例做一阐释和说明。第一步,与学生明晰“发现目标”。第二步,创设“发现情境”。第三步,化文本内容为问题,建构“发现的思维路径”。第四步,“发现能力进行迁移”。无论哪类文本解读,只要是采用“发现教学法”教学,都可用上述四个步骤去建模。

发现引发的课堂建模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发现”“发现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归纳出“语文发现教学法”的三种常见类型:半发现型、引导发现型、独立发现型。这三种类型各有利弊,我国的语文老师更多的采用的是“引导发现型”。“引导发现型”课堂模式的建构并不复杂,下面我们以具体的课例做一阐释和说明。

先以李煜虞美人》为例,说说文本解读中的“发现教学法”。

第一步,与学生明晰“发现目标”。《虞美人》是绝代才人、薄命君王李煜被俘北宋后的绝命词,我们要重点探究词中之情思,以及表达情思的技巧。

第二步,创设“发现情境”。连续多次播放经典诵读之录音,让学生仔细听,再让学生自主读,引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

第三步,化文本内容为问题,建构“发现的思维路径”。教学《虞美人》,我们的问题路径是这样的。教师引导,听了、读了全词,你发现词中哪个字最能代表李煜的情感?学生轻松说出“愁”字。继续追问,李煜“愁”什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发现了李煜有三“愁”:一愁“春花秋月”到底“何时了”,二愁“往事知多少”,三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继续追问,李煜为什么“愁”?教师展示该词写作背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背景一展示,学生自然发现了“愁”背后的原因。教师继续追问,李煜是如何表现“愁”的?学生指出,词人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在默默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然后发现,词人综合运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的修辞来写愁,写出了愁思的多,同时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说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像春水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第四步,“发现能力进行迁移”。学生自主学习李煜的另一首同一背景下的作品——《浪淘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提问,老师参与其间、指导点拨。

无论哪类文本解读,只要是采用“发现教学法”教学,都可用上述四个步骤去建模。(www.daowen.com)

再以《细节的力量》一课为例,谈谈作文指导中的“发现教学法”。

首先,师生问好,老师开门见山,提出本堂作文指导课的“发现目标”:探寻、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发言很踊跃,先后说出了《故乡》《背影》《祝福》等文章的细节。这个环节是勾连旧知,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创设“发现情境”。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心灵的距离》原稿和修改稿的区别。这个环节的核心仍然是“细节”,围绕这一话题,老师将材料内容问题化,帮助学生建构“发现的思维路径”,再通过对话,将学生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通常有“增加细小的情节,延长动作的过程,选用修饰语、修辞、传神的动词,运用心理描写”等。

最后,让学生进行摹写,先写后交流。很显然,这个环节是“发现能力迁移”。由此不难看出,作文指导课的发现教学模式和阅读课的发现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即“提出发现目标、创设发现情境、构建发现路径、迁移发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语文发现教学法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和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并不全盘否定基于接受式学习的诸如讲授等教学方法,因为“发现”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走方式。教学论告诉我们,接受式学习通常包括三种类型,机械式接受学习、被动式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而“有意义接受学习”也是一种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换句话说,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也应该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语文发现教学法”如果能与有意义“讲授”等其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对语文教学来说、对学生而言都将是一件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