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倡简约课堂,解决时间压力问题

提倡简约课堂,解决时间压力问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成这一环节,基本下课,时间显得有些紧。如果在引领学生归纳“依依往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有疑难字词,那就随文指点,一带而过,这样不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最大的感受,这堂课不够简约。

提倡简约课堂,解决时间压力问题

1.语文课堂不够简约

让我们来看两个课例。

课例之一:(一位老师执教于漪《往事依依》的片段。)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应该怎样读?带着感情读。边读边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解决字词的方法有四个:看注释、查字典、相互讨论、问老师,下面自己解决。

(学生小声地读,也有少数学生翻词典,基本不讨论,也没有举手问老师的,时间持续约3分钟。)

师:好,下面我请位同学上来写一个成语“走投无路”。

(学生上去写,写对了,教师强调“投”千万不可写成“头”。)

师:(教师直接写出“泊”字。)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大多数学生读pō,教师明确其是多音字,还可以读bó,并引领着全体同学吟诵出杜甫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先前我也介绍了,于漪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很有才华,她的文章写得美不美呀?

生(齐):美!

师:那表现在哪儿呢?

生:用词很贴切。

(教师追问能否举例,学生读了原文中的一句,教师作了肯定。)

生:用了比喻的修辞。

(教师同样追问,学生举了例子,然后教师对这一环节做了小结。)

师:同学们,课文的标题叫“往事依依”,下面我们就通过作者的往事,去探寻作者的足迹。同学们说说看,课文写了作者哪些往事?

(学生纷纷回答,先后说出了“看画儿”“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等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在这些往事中,于漪老师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又产生怎样的效果。完成这一环节,基本下课,时间显得有些紧。)

简要分析:

因为跟上课的老师比较熟,所以课后我们聊得很多,我知道了这一堂课的重点是放在“依循作者往事,探索作者成长足迹”上,他想以此让学生领悟,于漪,作为名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走向成功的,她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有她独特的“诀窍”!目标是明确的,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点也是突出的,一堂课的主要时间都在围绕重点做事。

但是透过他基于重点、指向目标的流程来看,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似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堂课的目标只有一个,实施目标的重点也只有一个,但是在时间显得较紧的情况下,施教者还先行安排了“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赏析精美语句”等诸多环节,这种安排显得繁杂了,缺少预见性。

作者背景等可不可以介绍,当然可以,但我始终认为文本解读中背景的呈现,要坚持价值性原则,如果对学生的领悟、探究没有作用,就没必要呈现。“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两个环节完全可放到课前,利用学生的晨读课时间完全是充裕的。如果在引领学生归纳“依依往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有疑难字词,那就随文指点,一带而过,这样不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赏析精美语句”可删可留,如要保留,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通过对漪依依往事的梳理,我们明白了她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专心挖掘艺术作品的乐趣、精心品味诗歌的美感、静心感悟老师的讲课内容、用心铭记长者的教诲并付诸行动,这些“诀窍”都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又都知道作者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背景的介绍可与之结合),那么她文章的遣词造句方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呢?由此生发到“赏析精美语句”,当然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这一堂课可以设计成三个板块:一读,梳理“依依往事”;二读,领悟“成功诀窍”;三读,赏析“精美语句”,以“读”为线,串起“三颗明珠”,这样整堂课结构清晰,节奏明快,错落有致。

最大的感受,这堂课不够简约。

课例之二:(一位老师执教林清玄《百合花开》的片段。)

(片段一)

师:听完了朗读,同学们陶醉在百合花的美丽之中了。刚才布置了任务,同学们有没有勾画出描写百合花开的句子呢?

生:我找到了第9节和第10节,“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繁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醒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师: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呢?

(学生显得茫然。)

师:现在是初步认识百合花,到底为什么,我们过一会儿再讨论。有没有其他写百合花开的句子了?

……

(片段二)

(教师以学生在黑板上写的百合花内在美为顺序,让学生在文中找相应的依据。)

生:坚强,可以从第3节看出来,“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学生读完变了主意,将“坚强”改为“意志坚定”,因为句中有“纯洁的念头”这个短语。)

师:纯洁是什么意思?一般用在什么方面?

生:心灵!

师:这里指念头、信念。能体现百合花信念的还有什么句子?

生:第8节,“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学生朗读的声音低,也较平淡,教师要求重读,第2次读有明显进步。)

师:声音大、再加上情感就更好了,不管别人是否接受,都要自信地大声朗读出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出第8节内容,与书上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将文中的句子进行了分行排列,使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明显,具有诗歌的特点,并对这段如何读做了一些指导。)

……

(片段三)

师:百合花还是一种幸福的花,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第15节“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株百合花,一幅是漫山遍野的百合花。)

师:同学们喜欢那一幅?

生:第2幅,漫山遍野的百合花,因为绿色的山坡和白色的百合花显得很和谐。

生:也是第2幅,花开在一起很热闹、很快乐。

生:第2幅,显得生命力旺盛。

师:“旺盛”?能否换一个词?

生:传承。

……

(片段四)

师: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是林清玄写的,想看看林清玄长什么样吗?

(展示林清玄照片,同时介绍他的作品、散文的特点,并指出他曾经受过打击,有过百合花一样的经历等。)

……

简要分析:

应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非常明晰的,那就是意图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感悟百合花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向上的情感。但基于此,再结合上述四个小片段所展现出的课堂教学环节,我感到“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这一问题的提出、第8节朗读方法的指点、单株百合花图与漫山遍野百合花图的赏析、关于林清玄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等教学步骤,与整堂课的目标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弱化了课堂的精致美。

片段一中,当学生读完第9、第10节后,老师立刻追问“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学生随即一愣,有些茫然,没有能立即回答。从师生对话的情形上可以清晰地判断,这个问题不是学生的生成,而是教师的预设或灵机一动的产物。老师的这一发问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打断了学生寻找“百合花开”句子的思维,教学流程显得滞塞;其次,学生措手不及,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心理挫折感;最后,问题提出了必须要解决,虽然在课堂的最后也做了解答,但这样挤占了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

片段二中的“朗读指导”,还可以设计得更简洁。老师要求学生找的是表示百合花信念坚定的句子,学生读出来了,但声音偏低。学生朗读声音偏低固然是个问题,但不是这里的主要问题,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重读哪些字能表现出百合花信念的坚定,老师在这关键点上点拨就行了,其他可以一带而过。

在片段三中,老师安排了学生对两幅图进行鉴赏,我认为这个环节可去掉,因为培养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不是这堂课的目标指向之一。在写作学上有一句话,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不要,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凡是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环节也一概不要。这个片段其实可以用两个“连环式问题”进行“简约化”处理。百合花为什么是幸福的花?因为“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百合花的留言是“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教导有什么言外之意?即百合花的精神已经得到传承。

片段四主要展示了林清玄的照片,介绍了他的作品和他散文的美学特点,并指出他曾经受过打击,有过百合花一样的经历等。这个环节属于课文的背景介绍,有新意,因为老师并不是在课堂的开始环节中实施的。前文我已阐述,文本解读中背景的呈现要坚持价值性原则,有没有价值是背景需不需要呈现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且这个价值必须指向教学目标。审视这个环节的背景介绍,其价值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知识性的,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另一个是情感性的,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必须有艰辛的付出,百合花如此,作家如此,百合花其实是作家心路历程的代言人。细细思量,这两个价值与整堂课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所以可以考虑去掉。

总而言之,这节课也不够简约!看来,语文课要呼唤简约的回归!

2.简约语文课堂的学理依据和内涵

简约课堂是简约主义哲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的投射和运用。何谓简约主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它包含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墨家法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25]从现代西方哲学角度看,“简约主义是源于现代主义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思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少就是多’。主张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让空间和形式摆脱装饰干扰,表现其本来面目,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境界。”[26]

简约主义投射到语文教学中,生成的简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简约课堂追求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主张以简单的外在形式承载丰富、深刻的课堂内涵。希望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快乐一些,希望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简约课堂的特征,可用“六简”来概括,即“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洁”。(www.daowen.com)

3.简约语文课堂的生成策略

有的老师从简约课堂的六个方面一一研究,这固然行,但简约课堂的生成路径主要有如下三个。

(1)把结构做精致。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设计思想,集中彰显了他的简约课堂是从课堂结构入手的。我们品味余老师执教《狼》一文的教学设计,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点。

该课教学环节包含五个板块:

一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①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②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二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①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②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a.两狼之并驱如故。b.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①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位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②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位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③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四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①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②每位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③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①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境,读出高潮。②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27]

整堂课不蔓不枝,简约明快,堪称课堂教学精品。

(1)精选教学内容。

那么怎样做到“教学内容简约”呢?薛法根老师有个“三不”经验:学生懂的不讲,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读懂的不讲,你点拨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当然仅记住“三不”远远不够,在“教什么”已然成为一个问题的今天,对于教材每个模块、每个专题、每篇课文的研究要下大气力,全面考量教材编写意图、课文文体特征和意蕴、学生认知水平及习惯、教师教学素养等各方面的情况,将教学目标的拟定与教学内容的精选统筹兼顾,践行内容优先原则,因为有了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结构,才有可靠的依据。

关于教学内容的精选,张广录老师的教学经历,能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当张老师教完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学生笑嘻嘻地和老师开玩笑问:《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像姊妹篇章,郁达夫和朱自清是不是孪生兄弟?这一戏说让张老师惊出一身冷汗,他敏锐地意识到“《故都的秋》应该还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被忽略了,没有挖掘出来”。

他深入学生当中调查该课文应该教些什么内容,学生们说:把我们不懂的内容搞懂就行了。于是张老师把学生们的问题收上来,40多人的班级有70多个问题,将之进行合并、归类、提炼,最终确定为三个问题:①“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天色”怎会是碧绿的呢?②“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歧韵是什么意思?“念错的歧韵”,为什么“倒来得正好”?③写牵牛花有没有什么别的用意?既然赞颂秋,为什么要乐于感受“悲凉”呢?难道作者欣赏这种悲凉吗?[28]

讨论完三个问题,学生感觉良好,张老师自己也相当满意,这是精选教学内容给师生带来的语文课堂的审美享受。什么美?知识、智慧和简约!带来美的关键点,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简要的教学内容(三个问题),成就了简约的语文课堂。

(2)抓准“支点”。

“支点”是进行简约课堂设计的灵魂,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位老师执教《碧螺春》一文,就抓住课题“碧螺春”这一“课眼”,效果不错,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师板书“碧螺春”。)你能从这三个字上想出什么来呢?

生:我从“碧”字,想到碧螺春这种茶颜色一定是翠绿欲滴的。

生:我从“螺”想到碧螺春茶叶“蜷曲成螺”,一定非常漂亮。

师:在古代,人们把少女头上盘的高高的发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见多动人了!

生:我还想到碧螺春可能采制于春天,因此名字中才有个“春”字。

师:说得很正确,老师要告诉你,碧螺春采制于早春。

生:我补充一下,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在碧螺春的产地“碧螺峰”里其实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给这种茶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

师:说得真不错,其实呀,据说碧螺春茶名还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呢!(学生:哇!)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我们的祖先5000年前刻在龟甲上的“春”字是怎样的?(师板书“春”字甲骨文。)

师:猜一猜,每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圆圈里加个点,像是太阳

师:右边的横线会是什么呢?

生:大概是土地吧。

师:真会想。中间是“屯”字,又像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是小草发芽了!中间鼓起的小圆包,估计是胚芽。

师:是的!春来了,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人们把如此美好的“春”赐予一种植物,再读“碧螺春”,你品味“碧螺春”的名字还仅仅是一种雅致吗?

这个课题中蕴含着醒目的色彩、动人的外形、趣味横生的历史知识,也蕴含着暗香浮动的茶文化、汉字文化,教师紧扣三个字,讲解简约灵动,趣味盎然,课堂简约而有深度,深度中透着简约。

有人说,进入了课改,我们的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讲求创新的年代。在践行教育创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教育传统中许多优秀的东西。魏书生老师曾说:“两千多年来,咱们的教育理论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已经相当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这些古训,一点儿都不过时。应该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从远古走来的简约,我们同样要坚守!

【注释】

[1]陈才智.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白居易[M].北京:亚洲传播出版社,2005。

[2]余绍秋.论逻辑阐明和阐明文及其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4。

[3]邓辉麟.证明文与阐明文:议论文新的分类及其意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4]邓辉麟.证明文与阐明文:议论文新的分类及其意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5]刘祥.教出文言文的宽度、深度与温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1。

[6]王漫.致广大而尽精微——“诗眼”教学法的妙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7,04。

[7]张来文.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J].中小学管理:2000,04。

[8]郑万忠.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扬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1984,01。

[9]王宙辉.辩论——语文课堂的活力引擎[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10]朱昌元.新见,源于质疑……[J].语文教学通讯:2017,06。

[11]张兴堂.“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研究报告[J].语文建设:2014,04。

[12]刘仁增.体验的生成与体验型阅读教学的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6。

[13]邢秀凤.重视初始阅读体验 提升课堂对话质量——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02。

[1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15]肖爱国.语文教学“课眼”的设置[J].教学与管理:2004,04。

[16]李光.我把“课眼”选在“迂”上——《背影》教学中的创新案例[J].中学语文:2006,07。

[17]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

[19]陈明华.语文的享用与工艺[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0]莫家泉.语文微课四题——对语文微课的几点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2019,02。

[21]陈劲松.微课堂 大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10。

[22]韩延辉.微课堂的建设研究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4,08。

[23]赵登明.初中语文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实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式刊):2019,03。

[24]李晋钰、王建锋.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初中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12。

[25]张高德.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J].艺术教育:2008,02。

[26]王鹏伟.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J].中学语文教学:2010,08。

[27]杨红梅.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J].中学语文:2000,03。

[28]张广录.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故都的秋》教学心得[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