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教学”提出缘起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语文教学领域也是“微”风习习、“微”风阵阵,如微课、微课堂、微型课、微课程等。这些都是新事物,如何很好把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此,一些研究文章关于“微课、微课堂、微课程”等内涵的阐述,或重叠或交叉或并列或同一,让一线的老师无所适从,我们试举一些例子来略加说明。
比如,关于什么是微课?有老师认为,微课即“小课”“短课”“精课”,或是“教学短镜头”“精彩瞬间”。微课之“微”,在浓缩的精华;微课之“课”,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0]这位老师主张微课是一种课型,与微型课意思基本一致。有老师这样说:“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统整相关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共同组成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1]在这段话中,微课到底是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资源,或是利用资源的教学活动,似是又非。什么是微课堂?有老师这样说,“主要是建立在对教学科目知识点的细致划分和系统组织基础上,由教师针对每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将讲解过程制作成短时的教学视频,辅以电子讲义、习题等其他数字化资料,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教室内部的数字终端和微课堂教学资料管理查阅软件系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方式”。[2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微课堂是制作并运用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什么是微课程?有位老师阐述的对象是微课,但没有对微课进行界定,直接用微课程代替微课。如“微课程重点依靠前沿网络技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由教师自主设计具有完整结构的五至十分钟教学视频,这种教学视频能够与绝大多数课程相匹配,并且能够给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此种教学形式便是微课程。”[23]课程论告诉我们,课程是“课及进程”,它涵盖课程目标、课程教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内容,像这样直接判断“此种教学形式便是课程”是否可以?也有人认为微课堂是一种教与学的软件。
这些个例不胜枚举,但这一混乱之象却发人深思。为了“以正视听”,也为了丰厚语文课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与语文研修,我们综合“微课、微课堂、微型课、微课程”诸说中相对统一的内涵,慎重提出语文课堂“微教学”一说。
2.“微教学”基本内涵
何谓“语文课堂微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扣住一个语文核心素养生成点来组织教与学,于较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20分钟)达成一定目标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微教学”包括三方面核心要素:一是“语文课堂”,教与学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发生,课堂是常态课堂,不是翻转课堂;二是“微”,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练,教学指向简约而且明确;三是“教学”,教与学在活动中展开,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微教学”的关键,这种活动由师生面对面进行,而不是由学生单方面看视频、PPT等教学资源来完成。即使要展示视频资料、PPT等,也是为教与学活动服务的。
“语文课堂微教学”应该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是具体而微。形体大体完备,而规模较小。一节完整课堂所具备的东西,“微教学”中同样拥有,就像有的老师所说“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其次是精致高效。精致是就形式上“微”、内容上“少”、时间上“短”。“微教学”其旨归就是一课一得,高效是其应然的追求。最后相对独立。如果以“微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或研讨,可以单独组织上课。但独立只是相对的,现行教学体制下的班级授课,不可能只有20分钟。倘若将一节“微教学”放到整堂课中时,它就是这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一节完整的课,一般可以有2~3个微教学。
3.“微教学”实施要点
践行“微教学”,一般要注意这样几个要点。
(1)目标要明。
“微教学”说到底也是“课”,但凡是“课”,无论其规模大与小,必须有目标。目标是教与学行动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是必须坚守的常识。
如根据朱自清的《背影》设置“微教学”,可以确定这样的目标:分析四次流泪的缘由,品味父子情深。如围绕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构思“微教学”,可以确定教学目标:结合闰土的三次外貌描写,探究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也可以这样:探究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如结合陶渊明《桃花源记》设计“微教学”,则可以确定目标:试分析渔人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2)内容要精。
因为时间的限制,“微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切口要小,指向要集中,否则会来不及完成任务。同时选点小,可以讲得深、学得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试图利用朱自清先生的《春》来设计一个微教学,如果选的内容是“学会鉴赏《春》一文的语言特色”,这样就偏大。《春》全文近800字,语言美点遍地皆是,这时不妨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幅春景图,引导学生学会赏鉴语言。
姑且以“春花图”为例: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带着甜味儿。”④“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⑤“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可以关联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看看这一段写了哪些春天的花(桃花、杏花、梨花和野花),以感知整体。初中学生鉴赏能力较低,所以第二步,老师要告诉学生鉴赏语言通常从哪些角度,诸如叠用、色彩、感觉、修辞、描写方法等。第三步,让学生找出与赏鉴角度相匹配的语句,并分析是如何匹配的,有何妙处。(第1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着重体现在两个“让”字和“赶趟儿”上;第2句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注意了“红、粉、白”三种色彩的交相辉映;第3句则从嗅觉角度写的,嗅觉中似乎带着味觉;第4句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描写方法,眼前花是实写,桃儿、杏儿、梨儿则为虚写;第5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花之香;第6句则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叠用也有,像双音叠用“嗡嗡”,隔字叠用“飞来飞去、眨呀眨”等。)学会了欣赏这一段,其他的段落就显得易学了,这样可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3)设计要巧。
“微教学”与整堂课一样,讲究教学设计的巧妙。巧妙设计固然要追求起、承、转、合的自然与协调,但关键还在于“选点巧”,这个点是设计的出发点或者说依托,而且这个点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贯穿整个“微教学”。(www.daowen.com)
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以它来开展“课堂微教学”,应该怎样设计?有位老师就将文中“我的小桃树”这句话作为设计的逻辑起点,她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至少出现了7次,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具体教学时可采用问题群的形式,对学生环环叩问: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多次直呼“我的小桃树”,而且在“小桃树”前面加上“我的”?(作者对小桃树充满深情)为什么小桃树能引起作者共鸣?(小桃树的身世与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你怎么知道的?(教师展示相关背景,将作者生活经历与小桃树身世进行比照,就可发现)作者写《一棵小桃树》想表达什么主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问题解决了,这段“微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4)细节要亮。
“微教学”因为体量小,要想出彩就比整堂课教学更显艰难,这时不妨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我们撷取李冠男老师关于《窗》的“微教学”片段,看看他的细节处理。当学生明白了窗外只有一堵墙为“实写”,近窗病人所述美景为“虚写”后,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虚实映衬手法的表达效果”。他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这篇微型小说只有1200多字,对窗外美景的描写就占了近300字。既然窗外美景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窗病人描述的窗外美景?(生沉思不语。)
师:看来有难度,同学们可以想想,近窗病人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美丽的画面?
生:因为他心地善良,希望能为远窗病人带来快乐,带来希望。
师:他为什么能把一堵墙想象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公园呢?
生:因为他内心有阳光。
生: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于美好未来充满了追求,希望自己和朋友都能战胜困难,获得快乐。
师:有道理,而写远窗病人看到一堵墙又有什么用意?
生:这堵墙,可以理解为他自私丑恶内心的写照。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这种化实为虚的手法告诉我们,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心中有春天,眼中才会有春天;如果心中是寒冬,眼中也只能是寒冬,就如那远窗病人。为什么详写,同学们一定有所悟![24]
这个片段,设问的角度很小,即为什么详写近窗病人描述的窗外美景。尽管问的切口小,但学生并没有一下子回答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予以铺垫,一是近窗病人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美丽的画面,二是写远窗病人看到一堵墙又有什么用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导向,顺其自然地解决了教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之所以详写,正是为了折射人性的善恶,这里的景色,很好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隐喻功能。
(5)链接要妙。
这里所说链接,不是指“微教学”本身的思路,而是基于整堂课考虑的“微教学”与前后环节的衔接。前文我们提到,一整堂课,它有可能就是由几个“微教学”组合而成的,那么,就要求“微教学”与“微教学”之间的编排要巧妙,过渡要自然。
余映潮老师独创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就可以借鉴到“微教学”上来。关于“板块式思路”,余老师自己说:“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或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余老师的课例很多,如《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构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口技》教学思路:诵读、品析、积累;《七颗钻石》教学板块:让我们来到演播厅、让我们畅游智慧泉、让我们进入创作室等。第一个例子,四个板块由几个动词构建,它们之间基本是并列关系;第二个例子中的三个板块,则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关系;第三个例子三个板块之间,则是由浅入深的关系。“微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可如此?实践中,我们如果能很好借鉴和发展这些特点,“语文课堂微教学”应该能呈现崭新的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