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阅读原初感受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阅读原初感受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家庭背景、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原初感受”,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作品文本一旦面世,它的呈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以之为前提而形成的阅读“原初感受”,它的内容本身和呈现方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阅读的“原初感受”虽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却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阅读原初感受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何谓原初感受?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能力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前与客观呈现的文本进行裸读式碰撞对接,从而产生的关于文本内涵意蕴、写作技法等的一系列问题或体验感悟。“原初感受”除了能了解学情外,还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教是真教,学是真学,课堂“真境”成为可能。

培养学生积累“原初感受”,要把握其五个特征。

一是主体性。首先,“原初感受”的基础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体系;其次,获取“原初感受”,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度介入,否则课堂会陷入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第三,获取“原初感受”的方式是学生的“裸读”,不凭借教师的指点和资料的帮助。

二是独特性。“碰撞对接”,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人文底色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家庭背景、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原初感受”,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www.daowen.com)

三是客观性。解读文本往往有三大契入视角,分别是以作者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这里主要指后两者。作品文本一旦面世,它的呈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以之为前提而形成的阅读“原初感受”,它的内容本身和呈现方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四是多元性。多元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关注视角的不同。如面对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有的同学关注的是德国少年的可悲命运,并由之上升到对“战争人性”的思考,他的阅读视角是二战背景;有的同学则对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并解开悬念深有感触,他的阅读视角是小说的叙事手法;有的同学关注的是主人公的悲剧性性格,他的阅读视角是人物形象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修养的不同。如关于莫泊桑《项链》的主旨,有的同学读出主人公面对挫折不屈服不放弃的决心,有的同学读出城镇小市民的虚荣心,也有的同学读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

五是合理性。阅读的“原初感受”虽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却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就是“原初感受”合乎作者身份,合乎作者写作初衷与相关背景,合乎文本内容客观呈现的事理、情理,也合乎读者基本认知规律;解读不拔高、不贬低,不牵强附会,能合理阐述作品文字背后的一系列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