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真境四维度的课例分析优化

真境四维度的课例分析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且以笔者曾经执教过的史铁生的《我的梦想》为例,以做说明。又为什么把第一写在第二、第三的后面?刘易斯在第二天的跳远比赛中跳出8.72米的好成绩。其实刘易斯8.72米的跳远成绩也是冠军,虽然短跑输给约翰逊,但并没有影响第二天的跳远比赛,是好样的。

真境四维度的课例分析优化

且以笔者曾经执教过的史铁生的《我的梦想》为例,以做说明。

实录呈现: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课前,同学们认真地预习,提出了一系列好问题。

(播放幻灯片:1.作者第二节写道:“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足球为什么排在文学之前?又为什么把第一写在第二、第三的后面?2.如何理解“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肌肤如风似水般滚动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这句话?)

师(指幻灯片):这里有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读。)这两个问题怎么理解?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想法?我叫不出大家名字,直接站起来说好吗?谁先来?

(一学生站起,他选的是第一个问题。)

生:文学容易得到,足球和田径不容易得到,所以这样排列。

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把“田径”放在最后面有强调的意思。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令人信服。如果说作者将足球放在文学前面,就是因为更喜欢足球而已,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生(齐):有可能。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文章第一节。

师:对了,所以足球排在文学前面。那为什么把田径放在最后呢?

生:作者第二节开始就要写与田径有关的事,把田径放在最后自然引起下文。

师:说得很好!哪个同学选第二个问题的?

(没有学生选择,师生一起来朗读这道题。)

师:这句话在文章第几节?

生(齐):第二节。

师:描述的是什么对象?

生(齐):运动的情景。

师:作者这样描写除了写出运动的情景外,还写出了什么?

生(齐):运动的魅力。

师:作者告诉我们运动有哪些魅力呢?

生:力量,意志,优美。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力量、意志、优美呢?

生:“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表现了力量和意志。

师:优美呢?

生:“全身肌肤如风似水般滚动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表现的是优美。

师:这里用的什么修辞?

生:比喻,比喻中的暗喻。

师:对了。同学们看,理解句子不能凭空想,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要抓住关键词句和所用表达方法。

师:(切换幻灯片,出示第二组问题: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同学们注意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梦想”这个词的次数不多,有几次?

生:一次,在第六节的末尾。

师:作者更多地将梦想换成另外一个词——“白日梦”。那是不是说梦想和白日梦可以画等号?

生(齐):不是。

师:那根据同学们的经验,梦想是什么意思?

生:梦想应该和理想的意思差不多。

师:还有其他理解吗?

生:我觉得梦想是难以达到的东西。

师:梦想与白日梦不能画等号,那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两个词都有难以实现的意思。

师:看来要理解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还必须从“白日梦”入手。写“白日梦”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三节和第六节。我们先看第三节,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朗读一遍?

(一学生自动站起来朗读,教师要求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将描写白日梦的文字画出来,一会儿讨论。)

生:第一个白日梦是要有刘易斯那副身体,至少有1.9米以上的身材。

生:想和刘易斯一样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师:最幸福具体指什么?

生:要跑得更快,一百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几。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播放幻灯片,梦想之一:有刘易斯那副身体,至少有1米9以上的身材,一百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几。)现实的史铁生实在令人沮丧,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已经有所了解,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背景链接1,介绍史铁生早年情况。)

师:看完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六节,这一节写了哪些白日梦呢?(请刚才读第三节的同学推荐一同学读第六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找。)

生:有一个健美的躯体,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

师:这是梦想之二(播放幻灯片,将第三节的梦想之一与第六节的梦想之二,同时呈现出来。),我们把两个梦想摆在一起,同学们看有没有变化?

生:梦想之二中的“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包含了梦想之一的三个内容,增加了“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www.daowen.com)

师:对,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会变化?他有变化的“资本”吗?

生:作者说,他领悟到这一切。

师:这一切,指什么?

生:应该指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师:还有吗?

生:还有“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这一句。

师:补充得很好,有没有其他内容了?

生: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三句话。)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每一句话的含义。先看第一句,哪个同学谈谈自己理解?

生:第一句话可能有两个意思,一是最幸福其实并不存在,二是每个人都有局限。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同意吗?(齐说同意)好!再看第二句,这一句用“如果,那么”连接,同学们分析前一半是什么含义?

生:作者谈的什么是幸福?

师:到底谈的什么是幸福,还是怎样才能幸福?

生:怎样才能幸福?

师:那怎样才能幸福呢?

生:超越自我局限。

师:第二部分什么含义?它是一个判断句,找找主干。

生:说的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师:什么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生: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

师:根据第一句的分析,这两点其实就是这两人的什么?

生:局限!

师:对了,连起来说,就是局限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同学们理解得不错,来看第三句。就第三句而言,史铁生这样理解刘易斯,有依据吗?

生:有依据。刘易斯在第二天的跳远比赛中跳出8.72米的好成绩。

师:这个成绩怎么样?哦,不清楚。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届奥运会吗?不知道。难怪,你们太小,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汉城就是现在的首尔。其实刘易斯8.72米的跳远成绩也是冠军,虽然短跑输给约翰逊,但并没有影响第二天的跳远比赛,是好样的。那作者的理解对不对呢?请看前面。(出示背景链接2,介绍两人的历史性会面。)

(出示第三组问题:1.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含义;2.第六节写完后本可结束,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七节;3.为什么写最后一段?4.文章最后一节和标题“我的梦想”有何关系?)

师:这里虽然是四个问题,实际上2、3、4三个是一个问题,也就是最后一段有何作用?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段。(师生齐读。)

师:这一段末尾一句是个反问句,如果换成陈述句应该怎么说?我们一起来改:我们应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这一句,作者关注的是谁?

生(齐):约翰逊。

师:仅仅是约翰逊吗?应该是包括约翰逊在内的灵魂有残疾的人。这句话很重要,前面我们分析了梦想之一、梦想之二,这里实际上是梦想之三。(出示梦想之三:关注灵魂有残疾的人。)这句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同学们还不能理解梦想之三的重要性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三个梦想罗列起来看一看,看看三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播放幻灯片。)

生:层层递进。

师:能否具体点?

生:由身体到自己灵魂,是由外到内;由自己到别人,是由此及彼;由一个人到一类人,是由特殊到一般。

师:说得非常好。这样一看,第七节有没有作用?第七节不仅仅揭示了梦想之三,而且梦想还一步步升华,这篇散文的主题也随之深化了。同学们再猜猜看,史铁生的三个梦想有没有实现?(学生茫然。)

师:应该实现了。(出示背景链接3。)作者去世,捐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或者给需要的人,这是从身体的角度实现了梦想;作者的作品传遍世界,给读者深刻的启发,这是从灵魂上实现了梦想。愿同学们好好揣摩作者的梦想,以及梦想背后的意蕴。

分析反思:

课上完之后,我认真进行了总结,感觉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真境课堂”的四个维度

第一,这堂课,是借班上课,上课前师生互不相识,也没有直接接触,只是请他们任课老师将学生自学中形成的问题,用拍照片的方式发给了我,以便了解学生的部分需要,所以整个教学流程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呈现。

第二,这堂课是“真切”的,集中表现在“理真”。这节课,是一堂“遵命课堂”,是“2014—2015国培计划·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端研修·‘生成课堂工作坊’”的展示课,毫无疑问,应该上出了“生成课堂”的风貌。那么,我这里所言“理真”之“理”即生成课堂理论。生成理论认为,课堂可包括“独学—汇学—助学”三个层次,其中“独学”在课前,是指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汇学”“助学”在课堂中。“汇学”“助学”又包括“切入—展开—互联—聚焦”四个环节,其中“切入—展开”属于“汇学”,“互联—聚焦”属于“助学”,当然“汇学”“助学”两个板块,也就是“切入—展开—互联—聚焦”这四个环节在同一课堂中可以重复出现。这堂课,我也是努力去尝试“生成课堂”的课堂建构的。三组问题分成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基本体现了“切入—展开—互联—聚焦”四个环节。

第三,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就师生两方面来看,都不满足于梦想“是什么”,而是积极探寻“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以及关于梦想阐述的文字背后“有什么”。如课堂中师生曾经讨论,史铁生为什么有第一个梦想呢?同学们说“现实的史铁生太令人沮丧”!老师追问,你如何知道的?学生自然联想到以前关于史铁生的种种知识积累。再比如,当师生共同分析完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面临下课时,老师追问,同学们知道史铁生的梦想有没有实现呢?学生茫然。老师就告诉学生,作者于2010年去世后,捐献了自己的器官,这是关心人们的身体,又告诉学生,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影响力多大,这是关心人们的灵魂,结论是,作者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

第四,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也有几个值得玩味的亮点。一是学导结合。这是从教学形式上说的。课堂的展开,完全基于学生课前自学产生的问题,学在前,导在后,学和导两条线在课堂上有机交融在一起。二是重难结合。这是从教学内容上说的。表面上,课堂的三个板块由学生的三组问题领起,互不相干,实际上三个板块关系密切。第一个板块是“基点”,涉及1、2段,它里面问题的解决是基础,能有效推动后两个板块问题的解决。第二个板块是“重点”,涉及3~6段,它里面的问题是文章内容的核心、主体。第三个板块是“难点”,涉及第7段(全文就7段),它里面的问题不解决,师生的内心期待就不完整!看似并列的三个板块,其实也是层层深入的,就像作者的三个梦想。三是内外结合。为了解现实的史铁生如何沮丧,我出示背景链接1,介绍作者生平。为阐述史铁生对刘易斯本人的理解是否合理,我出示背景链接2,介绍这篇散文发表后,两人交往的轶事。为说明作者梦想是否实现,我出示背景链接3,介绍史铁生去世后捐献器官和他所创作作品的情况。横向联系,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其阅读兴趣。

【注释】

[1]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J].语文建设:2013,09。

[2]张霞玲.“真教”:让学生从“真知”走向“真智”[J].江苏教育:2018,09。

[3]曹小平.文言文教学浅见[J].语文月刊:2011,03。

[4]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论的解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2,10。

[5]周瑜.柔而有骨皆缘情——《苏幕遮》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03。

[6]程光华.语文学习方法浅论[J].雁北师院学报:1994,04。

[7]刘赤符.语文创造性学习的规律与方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09。

[8]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1]刘丽丽.新课程·新理念·新视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