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没有学科宗旨与追求:语文课堂中的本真失去了 its purpose

没有学科宗旨与追求:语文课堂中的本真失去了 its purpose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旨,即没有学科宗旨与追求,失去语文课堂“本真”。“活”是语文课堂美点之一,但不是唯一,而且“活”必须指向真思维、真探究、真对话,否则就是虚、闹,华而不实,繁华的背后,学生并无所得。运用“因声求气、明象悟道、涵泳体悟、比照参读”等语文方法教语文,是汉语最初的规律要求,如今却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视了。

没有学科宗旨与追求:语文课堂中的本真失去了 its purpose

无旨,即没有学科宗旨与追求,失去语文课堂“本真”。

一位老师在文章中焦虑地写道: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1]细细揣摩,这位老师的担忧至少告诉我们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当前语文课堂误将“热闹”当作“活”,并有将之作为语文课堂价值取向的趋势。“活”是语文课堂美点之一,但不是唯一,而且“活”必须指向真思维、真探究、真对话,否则就是虚、闹,华而不实,繁华的背后,学生并无所得。第二,当前语文课堂的功利色彩太浓,用李宗盛的话说就是“道义放两旁,利字在中间”。通常的,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是用来推广教学经验,供老师们学习、借鉴、研讨,并以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在却成了少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平台,以致许多这类课的质量不高,备受学界诟病,影响了语文老师、语文课堂的形象。第三,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跟风或一面倒现象,声光电的背景下是传统语文教学工艺的失落。运用“因声求气、明象悟道、涵泳体悟、比照参读”等语文方法教语文,是汉语最初的规律要求,如今却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视了。第四,语文课堂的终极追求到底指向哪里,方向不明,而且存在内容上泛化、本质上淡化的倾向。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推进、深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特点,渐渐为广大老师熟悉、认同,但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毋庸置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但它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人文性不属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应该是工具性。从这点可知,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如果将语文课堂演绎成“表演、绘画、音乐、舞蹈”课,是有悖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