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突破底层人物形象,引发深度阅读思考

突破底层人物形象,引发深度阅读思考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学习底层人物的光芒;二是理解作者对老王感到愧怍的原因,了解作者的平民情怀;三是引导学生掌握抓文眼,通过问题追问,走进文本深处的阅读方法。教学步骤预设为五步,核心是第四步,也就是以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为课眼,设置问题群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无论课堂的外在形式如何,其逻辑原点应该是学生的学,学生自主地学。

突破底层人物形象,引发深度阅读思考

2013年的秋天,市名师导师团安排我们几个一行,到沭阳如东中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执教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学习底层人物的光芒;二是理解作者对老王感到愧怍的原因,了解作者的平民情怀;三是引导学生掌握抓文眼,通过问题追问,走进文本深处的阅读方法。拟用一节课完成目标。教学步骤预设为五步,核心是第四步,也就是以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为课眼,设置问题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群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问题: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既然对“不幸”的老王感到愧怍,那老王身上肯定有闪光点让作者不能忘怀,老王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在交往过程中,老王表现出对“作者一家”的“善良”,“作者一家”对“老王”也“善良”吗?如果善良,表现在哪里?善良的作者为什么对善良的老王愧怍呢?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课是成功的,何广余、曹津源两位德高望重的导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私下里聊天时,何老笑吟吟地说:“小戴啊,我觉得这堂课啊,还是老师问得多了些,学生还不曾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到底是什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预设”固然不可少,但“生成”千万不能缺,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默默记住了何老的话。2015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举行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会课活动,我选取的教材是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提出的三组问题,整节课就围绕着三组问题展开,效果很好,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12月底,我到如东县掘港中学执教“如何应对小说阅读中的作用题”,一开始也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何老的话已然烙在我心底!

当然,一路走来,我一路反思。曾几何时,我崇尚语文课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段路之后,我叩问自己,要达到“从心所欲”,那“不逾矩”的“矩”是什么?自我感觉这样的追求缺少行动依据。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课程标准明示我们,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语文课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既是“技能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又是“心智课程”,重在体验性。语文课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直接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唯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曾几何时,我崇尚素朴自然的课堂。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可实践表明,这样的诉求更多倾向于课堂某种形态的呈现。“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无论课堂的外在形式如何,其逻辑原点应该是学生的学,学生自主地学。科学地教,独特地悟,方能使学生精进不止。曾几何时,我还崇尚过语文课堂的文化寻根。慢慢的我发现,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并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因此语文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仅仅以文化为旨归,课堂容易出现“标签式的空洞”和“人文的水煮”。只有保持汉民族语言的精纯,才能“汉魂”不朽。(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