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大飞溅假说与月球起源

深入探讨大飞溅假说与月球起源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人们将其称为“大碰撞假说”,更正式的称法则是“大飞溅假说”。大飞溅假说不仅解释了月球的许多特征,例如它的相对低密度,还为在阿波罗计划期间搜集到的月球岩石拥有与地球类似的化学特征这一发现提供了解释。参考阅读//No. 89 金属性,第 182 页科学界认为,地球形成于大约45.4亿年前,而月球则诞生于地球形成数千万年之后。主流假说认为,月球起源于地球和另一类似行星的物体撞击时产生的一场“大飞溅”。

深入探讨大飞溅假说与月球起源

月球的诞生

太阳长期以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焦点,相比之下,科学界对月亮的关注度却不是太高。然而,在过去的40年里,科学家们在地球的天然卫星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月球其实是由一场大飞溅造成的。

对月球形成问题的关注至少可以追溯到乔治·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的第五个孩子)。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就提出:地球早期的转速是非常快的。在快速的自转过程中,一些物质脱离地表被甩了出去,最终这些物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月球。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裂变假说”,但到20世纪早期时便逐渐式微。福雷斯特·雷·莫尔顿及其他科学家指出,按裂变假说形成的月球会缺乏能量,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又返回到地球。虽然裂变假说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历过一场复兴,但那时另一个新模型已经崭露头角,后来受到更多人追捧。

1946年,雷金纳德·戴利提出,早期地球可能与小行星相撞过,或许是撞击产生的碎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月球。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研究了太阳系中行星最初如何形成的问题之后,威廉·哈特曼和唐纳德·戴维斯得出了一个类似的理论。他们认为,地球这种体积相对较大的行星最初都有一系列较小的“微行星”围绕在周围,且它们的运行轨道大体相同。哈特曼和戴维斯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一个直径约1200千米的微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能量将足以使地球上的物质飞溅出很远,而这些飞溅出来的物质最终将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月球。

大多数科学家被这一套言之有理的观点给吸引住了,该理论后来便成为关于月球形成问题最受欢迎的假说。现在,人们将其称为“大碰撞假说”,更正式的称法则是“大飞溅假说”。

很多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在一场规模巨大的宇宙撞击后形成的。(www.daowen.com)

在地球刚刚形成几千万年的时候,它曾和一个假设的微行星(有时称为忒伊亚)发生过碰撞。现在的大多数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还认为,来自地球(及忒伊亚)的密度相对较低的岩石物质被喷射到了太空,而大多数密度更大、富含铁元素的物质却陷进地核之中(参考阅读:发电机理论,第80页)。被喷射到太空的岩石物质在数十年里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大飞溅假说不仅解释了月球的许多特征,例如它的相对低密度,还为在阿波罗计划期间搜集到的月球岩石拥有与地球类似的化学特征这一发现提供了解释。

参考阅读//

No. 89 金属性,第 182 页

科学界认为,地球形成于大约45.4亿年前,而月球则诞生于地球形成数千万年之后。

主流假说认为,月球起源于地球和另一类似行星的物体撞击时产生的一场“大飞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