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大多数地质学家都很难接受广阔的大陆竟可以在地表移动这一说法。促使他们思想转变的研究来自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大洋底部研究。
那时候,许多科学家都以为,海底地形平坦,平淡无奇,没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虽然19世纪的科考远航结果已经提示了,大洋底部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也未能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洋底部真正的多样性才渐渐为人知晓。根据美国海军的勘测数据,玛丽·萨普和布鲁斯·希曾开始着手绘制世界上第一张海底地图。
这张地图显示,超长的海底山脉一路沿着包括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内的大洋中心延伸。它们就是大洋中脊。更令人好奇的是,沿着每条大洋中脊的中心一路向下的是一条深深的裂谷,即裂谷带。
希曾和哈雷·赫斯等研究海洋地质的科学家们开始确信,从地球内部深处产生的岩浆会持续向上涌升到达表面,冷却后在大洋中脊的裂谷带处形成新的岩石海洋地壳。因为形成海洋地壳的运动会一直进行,海洋面积就会增大。这个理论后来被命名为“海底扩张学说”。
赫斯意识到,上述过程可作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大陆漂移。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说法是大陆自主在海洋中破浪前行,而赫斯却有另一番解释。他认为,大陆是被动漂移的,魏格纳在其大陆漂移学说中所认可的动力实际上产生于大洋底部。换言之,大陆板块因海底扩张而漂移。
大洋中脊沿着包括大西洋在内的海洋中心曲折延伸。(www.daowen.com)
把大洋中脊想象成巨型3D打印机或许会更容易理解。一条沿南北方向分布的大洋中脊会持续在东西两侧“打印出”新的地壳。和大洋中脊平行的裂谷带相当于这台3D打印机的墨盒,裂谷带中滚烫的岩浆便是油墨。岩浆冷却下来就形成了新的地壳,其中一半附着在大洋中脊东侧的旧岩层上,另一半则附着在西侧的旧岩层上。地壳构造的力量逐渐把两侧的岩层往外推开,使得更多的岩浆涌到裂谷带处,冷却形成更多的地壳。
参考阅读//
No. 39 大陆漂移学说,第82页
根据海底扩张理论,海洋能够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扩大其面积,从而将两侧的大陆越推越远。
海底扩张学说解释了大陆如何漂移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