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出现了
在古希腊的辉煌时代,哲学家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这里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也是精英们的聚集地,知识氛围十分浓厚。这时,在遥远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也迎来了学术大爆炸时代。
一个重要的阶层——“士”,出现了。士可不是士兵,而是知识分子。那么,士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之前中国没有知识分子?
当然不是啦!之前,我国的学校都是官方的,史官既在朝廷上班,又在学校当老师,学校都归朝廷管,你想学音乐、法律,都得跟官员学。问题是,如果你是平民的话,还不准你学!是的,不是你想上学就能上学,只有王公贵族的孩子才准许上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壮大,一些人就抛弃天子,跑到诸侯国打工去了。有的流落到民间,为了混口饭,开始教书。就这样,私立学校出现了。
当孔子办学时,他认为,只要想学习,谁都可以学,不分高低贵贱,这样一来,有学问的人就多了。这就是“士”。
“养士”这件事
春秋战国时,周朝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就像古希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一样,互相之间经常打仗。乱世之中,士人们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时之间出现了众多的学说流派。
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其实有上千家,影响最大的有十多家,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
士人们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会游走各个诸侯国,推荐自己。
诸侯们都希望得到人才,竞争非常激烈,还掀起了“养士”之风。当时,哪怕来了一个擅长演讲的人,眼下用不着他,也要把他招进来,每天好吃好喝招待,因为万一哪天需要他出力呢?(www.daowen.com)
稷下学宫
为了吸引更多的士人,齐国建了一所“稷下学宫”,免费提供食宿,物质待遇优厚。士人在这里求学或游学,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来去自由。
这还了得,其他诸侯国一看,连忙也建造各种学宫,招揽人才。由于学术自由,所以士人想说什么说什么,大家都放心大胆地议论起国事来。怎么治理,怎么打仗,怎么外交,各抒己见,学术氛围极浓,慢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宫的建立使诸侯们有了智囊团,也有了炫耀国力的资本,更能标榜自己的贤德。学宫还是一个古代社科院,可以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
学派的代表们
你可能想知道,百家争鸣“争”的是什么?你想想,当时正是乱世,所以“争”的自然就是乱世中存在的问题呀。
儒家的代表,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孔子。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世界之所以乱七八糟,是因为人们缺少仁爱,只要心怀仁爱,有了礼仪,懂道理了,修养高了,就不乱了。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老子觉得,世道坏了是因为大家违背了自然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这可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干,而是要你顺应自然做事情。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墨子认为社会乱了套就是因为人不够博爱。所以,他呼吁,要“兼爱”,别管是不是陌生人,别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
法家代表是韩非子。韩非子觉得礼仪过时了,无为是瞎扯,兼爱是浪费感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就不混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