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单与教师成长紧密相连。导学单的编制体现了教师参透教材的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单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点。
笔者在执教《五花山》一课的时候,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老师的教案,有的老师对这一堂课的目标定位为: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二、感受五花山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
这是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的第三篇。我们通过解读这位教师的目标一和目标二,可以感受到,老师把比较多的时间放在朗读课文、积累语言上。怎么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怎么积累语言?怎么感受五花山的美丽?教师都没有具体的方法跟进。目标三,教师制订得又比较宽泛,课文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形式?怎么编写?这些都无从得知。因为教师目标不清晰,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肯定更模糊。
经过文本解读,笔者梳理出如下信息:
1.这篇文章是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的第三篇。作为选读课文,一般是安排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三年级以段落学习为重点,所以需要寻找文本中描写最有特点的部分来着重教学。
2.文本有五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最具特色,这一段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拟人、联想;从结构上来看,关于颜色描写的这一部分是并列的。排比和拟人并不是三年级才出现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可以把联想作为重锤敲击的知识点。
3.联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怎么把这个词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知识,怎么让学生学得轻松呢?“所见+所想”这个公式,学生应该能很快掌握。怎么样让学生的联想从直白到优美,这需要一定的梯度。
4.导学单需要让学生有迁移知识的能力,导学单中要安排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题目。
针对以上分析,《五花山》一课的导学单设计如下:
《五花山》导学单
一、看到这些颜色你会想到什么事物?如何让想到的事物动起来?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白(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
黄( )( )
红( )( )
紫( )( )(www.daowen.com)
绿( )( )
二、我能读通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三、比一比,小胖和作者的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值得小胖学习。
四、我到网上找找金鱼的图片,我也来给下面的文章加点想象。
花鸟市场的金鱼好看极了。有的金鱼尾巴很特别,( );有的金鱼脑袋很有趣,( );有的金鱼( ),( );还有的金鱼( ),( )。
五、课后延伸。
找同类的事物(云、水果、虾、猫),运用“所见+所想”的方式,把它们不同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份导学单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四有”:
1.导学单的设计有梯度。第一题的设计是在为第三题的辨析打基础,让学生知道作者在描写中不仅有颜色,而且把颜色写活了。至于怎么把颜色写活,我们通过重点段落的学习,着重来习得这个本领。
2.导学单的设计有探究。第三题左边部分,小胖的习作是不少孩子的版本,这些孩子能罗列自己所见到的东西,但只是罗列,没有内心的想法,不能通过联想,把自己内心的所想展现出来。导学单的第三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写作中的窍门,然后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导学单的设计有实践。第三题的探究题为第四题的实践题作铺垫。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了“所见+所想”的妙处,然后老师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导学单中尝试描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金鱼,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金鱼的图片,勾起学生日常的记忆,尝试运用“所见+所想”的方式,把花鸟市场的鱼写具体,写生动。
4.导学单的设计有延伸。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点,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设计了延伸题,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观察中。从一个字联想到一个物,联想到一个动态的事物,联想到相关的美好的事物,到模仿课文的观察方法,细致完整地观察一类事物,找到这类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五花山》的导学单让学生从浅到深,从课内到课外做了有效的延伸。
文本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