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花园里的美丽邂逅:《颐和园》文本解读与核心能力

语文花园里的美丽邂逅:《颐和园》文本解读与核心能力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颐和园》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游记,也是一篇十分出色的写景文。也就是说,接下来全部的叙述都是围绕着颐和园“美丽”这个特点展开的。进颐和园的第一站,是长廊。课文交代,此时颐和园的景物大半尽收眼底。文本为课堂上的师生构建出一个语言世界的“颐和园”:读着文字,颐和园的美丽渐渐浮现。运用思维导图,复述文本,感悟文本独特的写作密码,这些语文能力,就在这座“语言的美丽大公园”的徜徉中,渐渐习得。

语文花园里的美丽邂逅:《颐和园》文本解读与核心能力

颐和园》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游记,也是一篇十分出色的写景文。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课文开篇就直接点明:“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虽然只有这么一句话,却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阐述了文章的表达意图。也就是说,接下来全部的叙述都是围绕着颐和园“美丽”这个特点展开的。

进颐和园的第一站,是长廊。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我们能确定,作者是站在长廊里面观赏了这一区域的风景。作者站在一个点上,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来描写所见到的场景。首先作者是平视的,看到了望不到头的栏杆和柱子;接着,作者抬头看到了长廊上的横槛;最后作者向两边看,又看到了四季开花的花木。在一个点上,变换视角,这是本段描写的特点,也是第三、四、五自然段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面对着万寿山,只能抬头向上看,作者看到了半山腰的佛香阁,视角稍稍下移,看到了佛香阁下面的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作者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课文交代,此时颐和园的景物大半尽收眼底。作者的视角有三次变化,最先是向下看,看到了树丛间的屋顶和宫墙;接着,作者将目光放远一些,看到了颐和园中的昆明湖,湖中湖水碧绿,画舫悠悠;第三次,作者向东远眺,目光看得更远了。

第五自然段,作者从万寿山下来,站在了昆明湖边上。作者先是环视,接着就看向湖中心的小岛。最后来到十七孔桥,仔细观察了桥上的柱子。

文章最后,作者说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需要我们细细游赏。还是紧扣“美丽”二字,首尾呼应。(www.daowen.com)

一段段读下来,令人感觉到,我们就是置身在颐和园中,跟着作者的脚步,踩着作者的脚印,顺着作者手指着的方向,看到了颐和园中的一幅幅美景。通过梳理文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大概地勾勒出这样一幅思维导图。

依托这样的文本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思维导图中可见,本文是非常适合学生复述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复述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同时,我们仔细观察思维导图,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移步换景。站在一点上,把不同视角看到的不同景物,写下来。这是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文、一篇游记的文体特点。依托这文体特点,学生可以学习在表达的时候如何选材。本文通过思维导图的建构,将作者如何选材的秘密,展示得一览无余。相信,四年级的学生在写游记习作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反复地练习,定能内化选材的能力、熟练运用文章选材。

文章中还散落着一些句子,看似不经意,可每每读到,细细品味,这些句子着力表现着颐和园景物的美丽。这是此篇课文与《长城》有着显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篇课文匠心独运之处。“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读着这样的句子,仿佛能看到丰富的色彩,或是红绿相间,绿中镶金,或是与天一色,一碧万顷。“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和“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些语句,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课文最后的一句话: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这些句子中,往往是着一字而韵味尽得。比如“滑”字,尽显昆明湖的平静和美丽;比如“隐隐约约”“望”“露”,若隐若现,柳暗花明,才更加引人前往,同时这也是描写远景的不二方法。丰富色彩的描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达,近景远景的不同表达,都是这篇写景文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句子散落在文章各处,如果教师特意单独拎出来品味,那么必然使教学趋于细碎。如何把这些散落各处的“珠玉”串起来?思维导图就是这一根无形的线,沿着这根主线,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穿插到各个点上,采取珠玉,又不使教学的用力点损耗在细枝末节中。

文本为课堂上的师生构建出一个语言世界的“颐和园”:读着文字,颐和园的美丽渐渐浮现。运用思维导图,复述文本,感悟文本独特的写作密码,这些语文能力,就在这座“语言的美丽大公园”的徜徉中,渐渐习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