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与点评:培养学生表达特点,促进段感形成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与点评:培养学生表达特点,促进段感形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将依托文本这一表达特点,运用思维导图,在感悟课文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渐了解写景段落形成的方式,促进学生“段感”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把这四句话根据一定的顺序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段落。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与点评:培养学生表达特点,促进段感形成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本文在写法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而且,每一个季节的景物用或长或短的一句话来描写,紧紧围绕着段落主题,句子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段落。教师将依托文本这一表达特点,运用思维导图,在感悟课文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渐了解写景段落形成的方式,促进学生“段感”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理解词语“葱葱茏茏”的意思。

2.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段落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段落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段落的概念。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整体把握特点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预习过课文了,谁能来说一说,你对小兴安岭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3.师: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关于它的地理位置、四季景色、各种出产,还有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树多。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小兴安岭的这一特点?

4.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5.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小兴安岭树多?(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小结:不但数量多,品种多,而且十分美丽壮观。

6.指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兴安岭的主要特点,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谋篇布局和围绕主题展开描写的表达方式,铺设阶梯。

二、检查字词,梳理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成果

(1)读词

白桦 淙淙 涨满 宿舍 没过膝盖(有多音字和难读字)

蘑菇 脑袋 严严实实(注意轻声) 葱葱茏茏

(2)理解词语

师:知道“葱葱茏茏”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找一找这个词语出现在哪一句话里?(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师: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生: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葱葱茏茏”是什么样的?

小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新词,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们找出来。这一句话不但告诉了我们小兴安岭的特点,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设计意图】让词语回到段落中去,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品味词语。通过对文章的脉络梳理,得到思维导图中的一级、二级信息。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对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一目了然。

三、构建思维图,了解成段方法

1.指名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在句子中找一找、圈一圈,标出总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交流汇报。

生:总共四句,分别写了树木、积雪、溪、小鹿。(在“春天”旁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

4.师: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动词,如“抽出”“长出”“融化”“汇成”“流着”“涨满”“俯下”“欣赏”,体会春天到来,勃勃生机的动态之美。(www.daowen.com)

(2)通过对比“抽出”和“长出”两个词,体会用词之妙。

(3)抓住拟人的修辞方法,感悟自然之趣。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根据各级关系,组建气泡形思维导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围绕小兴安岭,写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的景色。(一边说,一边对这些信息进行画圈,并连上线)在春天里,又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四个景物。每个景物都用了或长或短的一句话进行介绍,这样,就组成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一个段落。

7.看着思维导图,复述课文段落。

(1)教师指着板书,示范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生依托板书,尝试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

8.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背诵段落。

师:看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你就能快速准确地把这个段落背诵出来。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小结:从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分别用一句话描写小兴安岭春天里的树木、积雪、小溪和小鹿。把这四句话根据一定的顺序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段落。(板书)

【设计意图】课文文质兼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受课文里鲜明生动的景物,体会句子中精妙传神的用词。同时,在这篇文本中,“一句一景”是非常显著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自读时,圈出思维导图的第三级信息。利用思维导图,向同学们直观地展示课文构段的方法,促进学生“段感”的形成。

四、自主构图,深入体会方法

1.在第三、四、五自然段中,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制作思维导图。教师巡视,相机引导。

2.同桌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

3.同桌上台汇报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汇报方式列举:

(1)总共用了四句话来写小兴安岭的夏天。第一句写了树木,第二句写了阳光,第三句写了浓雾,第四句写了草地。

(2)最喜欢的一个景物的描写是什么?为什么?

4.运用自己的思维导图,尝试复述课文段落。引导学生依托自己的思维导图,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必将经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能力的培养通常有三个阶段:先尝试,再提升,最后内化。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是教师在示范引领,那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进行尝试,达到提升内化的目的。

五、观察比较,发现构段奥秘

整理完成思维导图。

1.师:看着这张思维导图,对比一下春夏秋冬的各个景物,你有什么发现吗?

2.交流讨论。

3.汇总学生的发现。

预设:(1)每一个季节都写了树木。

(2)每个季节除了树木,都写了不同的景物。

4.探索构段的奥秘。

(1)为什么每个季节都详细描写了树木?

(2)课文里告诉我们,这里都是树木。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景物?

(3)几个季节的景物能不能相互调换?

小结:虽然每一个季节中有许多景物可以写,但是,作者挑选的景物,最能表现这个季节的特点。把最能表现这个季节特点的这几个景物,分别用一句或者几句话来描写,就组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段落。

【设计意图】对于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尚没有建立段落的概念。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介绍家乡的一个地方,恰好本单元的三篇作文都有相似的结构和表达特点,是很好的习作范例。所以,在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择景物,进行组合,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段落的概念,从而运用到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

板 书

【教学总评】

目前,思维导图正被广泛地运用于阅读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在本课中最大的作用是——缝接。将构段方法、选材方法,甚至是谋篇的方法,等等,通过思维导图,缝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去。教师应是一个裁缝,而思维导图就是那根带着长长的丝线的针,“临行密密缝”之中,把这篇课文的重要“材料”,缝接在原先的基础之上,使核心素养的版图变得更加厚实而广阔,使版图中每一个图案的纹路变得更加清晰,从而使核心素养变得意义非凡。

教学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