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沈晓敏 点评:顾可雅
【教材解读】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最鲜明的个性是“情感”。让看似冰冷、漠然的语言文字化作流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涓涓细流、滔滔大河,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情感的滋润、涵养、震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大境界。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如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呢?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回环朗读等方式,抓住“举”字挖掘文本内涵、引领学生沉潜其间,品味“举”中的百般滋味以及“举”中沉淀的令人动容的勇敢。
【教学目标】
1.借助学习工具,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入境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动作、神情的变化中体会阮恒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大爱。
3.咀嚼和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阮恒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大爱。
【教学流程】
起——在“疑”中唤醒“阅读期待”
一、因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揭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越南战场上的真实的故事,一读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说到战争,我们自然就会想到硝烟弥漫、流血牺牲,面对着生命和死亡,一句简单而诚挚的话语为我们诠释了别样的感动,二读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2.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潜心读文初动情
1.出示学习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字词
“血”是一个会变魔术的多音字,当它单独成词,作口头语运用时念xiě。当它作书面语,与其他字合成词语时念xuè。老师把课文中带这个字的词组都找出来了。
(xuè):血型、血管、输血
(xiě):流血过多、献血、抽血、失去的血、所有的血
第二组词语:啜泣 呜咽 哭泣 抽泣
观察上面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泣”的意思就是小声地哭。
3.解读课题,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4.畅谈初读感受
你对输血有什么了解?阮恒在以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输血,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承——在“举”中触摸“恐惧之切”
一、关注“动作”,品味“举”时万千滋味
1.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
阮恒的哪些行为深深打动了你?画出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1)在这片沉默之中,让我们的视线聚焦再聚集,你关注到了阮恒的哪些动作?(举、放、举)
(2)阮恒为什么要举手?
交流:他要救小姑娘。因为小姑娘此时已经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积累四字词语)小姑娘在生死边缘徘徊着,挣扎着,所以课文里说输血“迫在眉睫”。
(3)快速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生命垂危?
出示:①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②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
此时医生已经下了这样的定论,男生读第一句话,女生读第二句话。
(4)如果阮恒选择举手,( )。
如果阮恒选择不举手,( )。
左右为难,左边是爱,那是对朋友的爱,右边更是爱,那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
(5)个性朗读:从阮恒这样又举又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痛苦——读出他的痛苦吧;体会到犹豫——读出他的犹豫吧。
二、把握“细节”,研读“举”后百般痛苦
过渡:阮恒还有哪些举动也让你感动了?
出示: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 )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 ),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 )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 )。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 )。
(1)刚才读的几个表示小声哭的词语想回到句子中,谁把它们送回去?抽四个学生分别读句子。
(2)看,词语朋友回到了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读懂了什么?(将“啜泣了一下”“不时的啜泣”“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等词组标红)
(3)交流:阮恒越来越害怕,越哭越厉害了,越哭越伤心了。
当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当针筒里的血越来越多,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再也看不到( ),他再也听不到( )。
预设:他再也看不到明媚的阳光了,再也看不到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了……
转——在“举”中感受“舍身之勇”
一、角色对话,体验“忍痛”之“勇敢”
1.创设情境
闭上眼睛试想一下,此时你就是阮恒,你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清风吹拂着你的脸庞,芭蕉树的叶子沙沙地响着。(播放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
2.移情对话
针扎进了你的血管,血滴滴往外流了,你怕吗?——怕。
针筒里血越来越多了,你怕吗?——怕。
针筒里的血满了,你怕吗?——怕。
你后悔你举了这只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
虽然害怕,还是坚持着,虽然脆弱,还是隐忍着,多么勇敢的孩子啊。这份勇敢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www.daowen.com)
3.交流
“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二、融情朗读,体会“舍生”之“勇敢”
1.出示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指导朗读
他哭泣是因为他害怕,他掩饰是因为他勇敢,这两份情感就像水与火一直在他的心里交织着,纠结着。挑最打动你的一个句子读一读。
合——在“举”中挖掘“人性之美”
一、聚焦“举”字,探寻力量来源
到底是什么让阮恒充满力量,在担心自己会死的情况下毅然举起了手?
1.引读
阮恒的这句话解决了我们的所有疑惑。
所以输血前,我们看到了——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所以输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此时,你觉得阮恒举起的还仅仅是一只手吗?
2.引读课题
(1)阮恒是那么勇敢,因为他耳畔一直有着这样的呼声——“她是我的朋友”。
(2)他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呐喊——“她是我的朋友”。
(3)关注标点。在经历了这样痛苦的生死挣扎之后,阮恒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滔滔不绝,有的就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真真切切的话语——“她是我的朋友”——“她是我的朋友”——“她是我的朋友”。(个别学生读)
(4)让我们永远记住,阮恒留给我们淡淡的却最有分量的话语——“她是我的朋友”。
二、共书“感动”,挖掘人性之美
同学们,这篇文章是美国的一位战地记者考·约翰写的,原文的题目是《有一种爱,很小》,老师读了课文以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动。(教师配乐朗诵)
有人在面对灾难时会留下痛楚,
有人在经历险恶时会舍弃善心,
但是孩子,
你不会,
面对生命的脆弱,
你表现了人性的坚强!
有一种爱很小,却很崇高。
领略了老师的感动,现在老师想来听听你们的心声,写下你的感受。
1.交流,点评
2.结束语
有一种爱很小,但在关键的时候,却可以为你献出生命。让我们记住这种爱,也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播撒这种爱,老师更愿意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定能收获这样的一份爱!
板 书
她是我的朋友
小姑娘 输血 阮恒
举
生命、勇气、友谊、希望……
【教学点评】
刚刚听了我的工作室学员沈晓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她是我的朋友》。沈老师的课,语言很美,语调很舒服,课堂中流淌着一股浓浓的语文味。沈老师的课堂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情教”,即情感教育。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毫无生命力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可悲的。我们知道,语文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基本功用,其中,言情又是语文最重要、最突出的功用,即便是说理、叙事、状物,若无情致的流露,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朱光潜先生语)。那么,“以情悟文字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也就成了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职责了。
《她是我的朋友》正是这样一堂情感型的语文课、阅读课。以情悟情、情情交融,正是此课最大的亮点、最鲜明的课堂气质。本堂课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语言文字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以情感为主线重组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改编自美国的一位战地记者考·约翰写的《有一种爱,很小》,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在越南战争中受伤,孤儿院的朋友阮恒在以为输血会死的情况下为她输血,非常感人。就文本而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表现,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感人的言语,但感动无处不在。那么,是以“情节”(叙事)为主线还是以“情感”(言情)为主线,也就成了执教者必须面临的一大选择。其实,两种取向皆可成为连结课堂板块的主线,只不过各自体现的教学旨趣和审美个性不同罢了。对此,沈老师选择了后者——以情感为主线驾驭全课,这条情感主线,就是对阮恒输血这一举动的感动之情。
为此,沈老师的安排如下:第一步,聚焦“输血”,联系生活实际和阮恒对输血的理解,凸显感人;第二步,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围绕这些句子组织教学,体悟小女孩的不幸、阮恒的害怕和勇敢;第三步,朗读体会阮恒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那句话“她是我的朋友”;第四步,教师配乐抒发感言,学生书写感言。这样一条主线和板块的设计,使得整堂课学生为情所动,因情而悟,缘情会文,融情于心。整堂课可谓情真意切、情意浓浓。
2.教学策略:综合运用感性化的学习方式
体悟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要在举象,重在移情,贵在入境。可以说“象”“情”“境”是体悟情感的三大支点,这是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极力主张的感性化教学策略。本堂课在举象以生情、移情以悟情、入境以融情上的手法是多样的。
首先是,通过举象丰满形象。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极为凝练的文字里面,需要慢慢去咀嚼,去品味。这篇课文中,沈老师把目光聚焦在“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的“举”字,抓住这一象,锁定它,放大它,升华它,可谓匠心独具。第一层面,通过对“举——放——举”的体会,感悟到阮恒内心的犹豫、挣扎、勇敢;第二层面,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正是对自己举手的承诺,是一个小小男子汉爱心、责任心最好的诠释;第三层面,在课的最后部分,再次聚焦“举”字,提问:“此时,你觉得阮恒举起的还仅仅是一只手吗?”此时,学生的体会已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举起的是友谊,举起的是生命,举起的是勇敢……把这个“举”字一次次放大,一次次激活,学生看到了“举”字背后的种种不曾言说,但是形象和内涵却非常丰富的东西,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体会到人性的闪光点。
其次,通过体悟内心感受形象。
只有师生用心去阅读,与文本、与作者、与主人公进行对话,我们的语文才能抵达师生的心灵,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推己及物,推己及人。教学中,教师始终试着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比如:“闭上眼睛试想一下,此时你就是阮恒,你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清风吹拂着你的脸庞,芭蕉树的叶子沙沙地响着。针扎进了你的血管,血滴滴往外流了,你怕吗?——怕。针筒里血越来越多了,你怕吗?——怕。针筒里的血满了,你怕吗?——怕。你后悔你举了这只手吗?”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阮恒所想,怕阮恒所怕,感阮恒所感。移情体验、换位体验,沈老师的课堂将这点落实到位、一以贯之。
再次,在回旋复沓中动情、悟情。
教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营造了一种回旋复沓的课堂情境。如“说到战争,我们自然就会想到硝烟弥漫、流血牺牲,面对着生命和死亡,一句简单而诚挚的话语为我们诠释了别样的感动”“在经历了这样痛苦的生死挣扎之后,阮恒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滔滔不绝,有的就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真真切切的话语”……像这样的语言,在沈老师的课堂中可谓俯拾皆是,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地被唤醒、生成,犹如阵阵的风吹向松林,又如叠叠的浪涌向岸边,学生读得投入,写得动情,此情、彼情,最终化作了学生情。
3.教学结构:对比教学叩击心扉
教学结构,从宏观上看,不外乎“知识性结构”和“情感性结构”两大类型。“知识性结构”的课堂教学,基本遵循知识的掌握规律来设计,通常表现为“旧知铺垫——新知呈现——变式巩固”这样一个过程。而“情感性结构”的课堂教学,则是依据情感的生发逻辑来设计的,对本教材的结构处理,沈老师试图通过多次对比,营造一种让人震撼的效果,一次次叩击学生的心扉。
第一次是将学生对输血的理解与文中阮恒对输血的理解相对比,形成一种冲突,明知会死却依然选择,这不能不叫人感动。第二次将阮恒的害怕与勇敢进行比照,害怕和勇敢本是矛盾的,但在这,却反映了阮恒内心的真实。作为一个孩子,面对死亡,他害怕得不知所措,唯有哭泣,但尽管如此害怕,他还是坚持着、忍受着,让我们的心不由得为他痛起来。多么可爱、多么纯真的孩子啊!那一声声的“怕”,那一声声的“不后悔”在课堂回旋,一次次地叩击着学生的心扉。第三次是关于“她是我的朋友”的朗读,激情与平淡对比,学生的朗读激情澎湃,而阮恒说得却平静真切,让学生感受到真正打动人的并非豪言壮语,平平淡淡才是真。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对比,学生的情感也随着文本起伏着、递进着,阮恒的矛盾与挣扎、高大与普通在这样的对比中逐渐立体、圆润、真实可触起来,于是,文本情、作者情、教师情,就这样指向并融合在学生心上。我以为,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最后讲一点,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是定位在“朋友”,还是定位在“人性美”?我们是有过思考的。
原先的教材处理,从朋友谈话入手,最后,用一句话说说对朋友的理解。
定位在“朋友”的理解上,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关键时刻为朋友舍弃生命,那是不是太重了?生活中的朋友还是淡淡的、真实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阮恒说“她是我的朋友”,并非要你把这个“朋友”挖得如何深,作者的用意是通过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美,这正如许多见义勇为的人那样,在做出壮举之前,他也许并不明确他的这一行为是多么感天动地,那一刹那的选择只是人性美的闪烁,也许事后他会后悔,是吧?我想,阮恒也是如此,他在输血过程中是多么害怕,如果这时医生说:好了,阮恒,刚刚接到消息,血有了,你不用输了。我想阮恒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而作者要表现的这种最原始、最纯真的人性美,在儿童身上得以体现,那无疑是最打动人的。我不知道这样的解读是不是能得到你们的共鸣。
不足之处:如果说动态的课堂是一种美,那么,静态的课堂更是一种美。动静结合,是和谐,是智慧,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总体感觉上,课堂中静的空间有待开辟。在感悟阮恒内心恐惧的师生对话部分,音乐的选用不合适,破坏了创设的情境。
情教,抵达文字彼岸,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直面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切实提高实效,真正实现情感与语感同构共生,让我们继续摸索前行。
教学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