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意设计与文化体验探索

创意设计与文化体验探索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9]《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支持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园,以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2.创意设计+人居环境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在创意设计的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有了创新逻辑。

创意设计与文化体验探索

创意生活美学”的理念促进了休闲生活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农业的跨界融合、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人居环境的稳步改善。大众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推动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新农业、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改造着城镇文化空间,支持建设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

1.创意设计+新农业

新农业是以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产业链拓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是在纵向上深化科技投入和经营方式创新,在横向上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立体农业。科技和文化创意是新农业发展的两大驱动要素,其中文化创意不仅是新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新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为整个新农业产业链提供整体策划、品牌建设、产品设计等支持。

新农业实际上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导性要素,融合工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创意、娱乐、博览等关联产业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形成的复合型产业。新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在对农业多维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对产业跨界融合提出有创意性的思路,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农业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可能、新的价值。如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形成生物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新材料产业及新型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产业等,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养老农业,农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形成智慧农业,农业与节庆娱乐相结合形成农事节庆、农业嘉年华等。[39]

《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及个人工作室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活动,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支持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园,以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创意设计+新农业,可以从内容上融入产品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人文内涵与创意价值。如通过特色制作工艺和特色生产习俗包装或制作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优质农产品与农村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打造“创意农业”,并且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展销渠道,打造“智慧农业”“电商农业”;通过特色节令节庆活动、饮食文化等带动当地的活动经济,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塑造并展现、传播品牌价值,打造“品牌农业”;通过建筑设计等方式融入当地特色自然元素,改善建筑人居环境,体现村规民约等,打造“观光农业”“有机社区”和农业特色小镇。

2.创意设计+人居环境

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强化创意设计理念,丰富文化元素,提升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居民点建设水平,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合理发展各类艺术园区,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持乡村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保护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鼓励装饰设计创新,突出文化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在创意设计的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有了创新逻辑。首先,延续时间。时间逻辑是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情感体验与怀旧范式的核心价值,从静态到动态的设计理念是将生活图景融入街区发展,实现街区历史时光的延续和文化记忆的延续。从“历史”中去寻找能萌生创意灵感的传统文化素材,通过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留住往日的时间”和“再造往日的空间”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时间价值。其次,重构空间。构建一种与城市、社区和居民日常生活图景相融合的空间,达到一种历史与当下(游客和居民)能够相对平等、动态地享有空间权利,相对自由地进行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状态。这也是生活美学能够实现的方式路径。最后,讲好中国故事。“故事逻辑”是体现历史文化街区时空永恒又契合消费潮流的创新路径。

在日本等国家,“文创小镇”已经有所实践,而在我国大规模建设的特色小镇是城市发展、新型城镇化、“双创”、乡村振兴、“互联网+”和特色产业培育等工作相互融合的新成果。虽然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等地的经验不尽相同,但共性都是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和集聚中心,并且创意设计业会对村镇经济形成拉动效应。[40]

文化产业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表达,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化、消费化、艺术化已经成为生活常态。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必须有创意设计业的支撑。设计就是生活,设计就是体验。创意设计业的产出不仅仅是功能形象的创新,背后还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好的文化消费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审美品位和道德素养,塑造民族品格,支撑民族脊梁,提升国家软实力。

(顾心怡)

【注释】

[1]熊澄宇:《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8页。

[2]李思屈等:《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114页。

[3]马骋:《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导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146页。

[4]钟婷、施雯等:《文化创意产业20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10页。

[5]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7页。

[6]《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4年3月14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

[7]《201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3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1/t20150123_673036.html。

[8]《2014公报解读:服务业——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信息报,2015年3月5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03/t20150305_689566.html。

[9]《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解读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关数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9月2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2_1395871.html。

[10]《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5%》,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6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06_1459430.html。

[11]《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8%》,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31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31_1579206.html。

[12]《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9%》,国家统计局,2018年7月31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7/t20180731_1613082.html。

[13]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页。

[14]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页。(www.daowen.com)

[15]同上,第242—245页。

[16]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0页。

[17]《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4年3月17日,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403/t20140325_474710.html?keywords=。

[18]王熙元:《创意产业增值价值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8页。

[19]《2017年度数字营销公司排行榜》,硅谷动力,2018年1月20日,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8/0120/A20180120042480.html。

[20]范玉刚:《“互联网+”对文化消费的弥散效应》,《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第51页。

[21]盈灿咨询:《2017年全国众筹行业年报:一年倒闭270家平台》,网贷Z家网,2018年1月17日,https://www.wdzj.com/news/yc/1806252.html。

[2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9页。

[23]苏雪燕、李江涛、李慧颖:《艺术授权助推文创产业跨界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13年第2期,第25页。

[24]向勇、李凤亮、佘日新:《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第2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304—305页。

[25]梁益嘉:《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发展探讨》,《时代金融》,2017年第1期,第185页。

[26]余春娜、孔中:《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品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2—94页。

[27]向勇:《文化产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1—82页。

[28]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29]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pp.66-67.

[30]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270页。

[31]同上,第146、452页。

[32]向勇:《文化产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

[33]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页。

[34]《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4年3月17日,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403/t20140325_474710.html?keywords=。

[35]谷莉敏:《一路向上——专访中国著名设计师、LKK洛可可董事长贾伟》,《居业》,2012年第11期,第92—94。

[36]向勇、李凤亮、佘日新:《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第1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7—25页。

[37]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页。

[38]同上,第301页。

[39]王景强:《文化+的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4—82页。

[40]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