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活美学与生活美化探究

生活美学与生活美化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意设计与生活美学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乃大势所趋,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社会也正在逐渐从生产社会进入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31]广义的生活美学包含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如服装美学、建筑美学、环境美学、饮食美学、交通美学、旅游美学、城市美学等。“一沙一世界”,美无所不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随时等待着创意设计的更新与美化。

生活美学与生活美化探究

创意设计与生活美学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乃大势所趋,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社会也正在逐渐从生产社会进入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消费民主化、艺术生活化的象征社会,以内容消费、文化消费和符号消费为主导,商品的文化价值逐渐超过使用价值成为主导价值,而物质商品只是承载文化、内容和符号的媒介、载体与平台。[27]鲍德里亚认为:“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28]消费社会下的文化消费,要求传统产业向研发创意与品牌服务两端转移,提高附加价值和品质内涵。文化消费品也需通过文化化、内容化和符号化,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满足其文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那么,生活美学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应如何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将生活美学融入大众的生活?

1.生活美学

从西方美学的角度考察,杜威于《艺术即经验》(1934年)一书中以“艺术即经验”为核心观念,通过“经验转向”“把艺术与美感和经验联系起来”,并提出“艺术生活化”的重要命题,将艺术由高高在上的理性拉向现实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验,对我国的美学和美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出版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991年)一书,其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指出了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机理的符号和图像,认为它在理论上可追溯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下可见于近年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人“拟象”以假乱真思想等,由此,艺术与日常生活、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家的边界将不复存在。[29]

狭义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入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和“深度审美化”两类;“审美日常生活化”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力图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中就已经存在。

表10-1 审美泛化表现表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中国传统之“艺”恰恰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剪纸、美食、服饰等皆来源于生活。历代文人墨客在艺术作品的“意境”中体味着人生的境界,百姓家家户户也以民俗艺术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

中国的生活美学,包含着儒家思想中“由艺臻道”的求索道家哲学中对“道”的修正、禅宗思想中对“境”的觉悟、魏晋玄学中对“有无”的论述等。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魏晋玄学与禅宗思想的推动,中国在唐代形成了意境理论,“境”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此“境”正是“象”与“象”外虚空的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只有这种“象外之象”——“境”,才能体现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从审美活动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30](www.daowen.com)

叶朗先生曾认为: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美感不是通过思维去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以求得逻辑的“真”,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经验。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人—世界”的结构)。诗意的人生(“诗意地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31]

广义的生活美学包含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如服装美学、建筑美学、环境美学、饮食美学、交通美学、旅游美学、城市美学等。“一沙一世界”,美无所不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随时等待着创意设计的更新与美化。

2.生活美学化:创意设计结合生活方式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着力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改善消费条件,营造消费环境,推动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能力,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建设文化消费服务平台。支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化消费。加强宣传推广,倡导文化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宏观的角度看,文化消费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文化经济的发展,将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文化经济之间也会形成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包容的共生体系,第三产业将逐步融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形成三产融合的态势。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产业融合现象将不断增多,从而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从宏观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展现了文化产业的两个维度,即“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就是通过技术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商品,然后通过文化企业的主体来按照市场的需求经营。“产业文化化”就是利用文化创意提高传统产业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价值。[32]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2016年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大提升,与制造业、农业、旅游业、新型工业、文博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展示交易、企业孵化、人才培育、投融资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创意设计环境氛围愈加浓厚,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但目前仍然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人才缺乏、融合不深、资金不足等具体问题。[33]

从微观角度看,新型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生活美学意境的营造,都离不开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与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发展。创意设计业通过产业融合已经逐渐融入大众衣食住行的所有生活方式,提升了大众的审美品位,培育了文化消费群体。如:通过与制造业结合的工业设计制造出具有创意设计感的文化产品,通过与人居环境设计结合改变社区、小镇、城市的建筑形象与市容市貌,通过与农业结合创造出更多创意休闲娱乐农业园,通过与旅游结合设计出能够避免“千城一面”的特色小镇等,进一步增强了城乡居民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便利性和低门槛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