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的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双重属性(即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问题一直交织在一起。有些上映的高票房电影,虽然成为票房的赢家,但同时也陷入了“烂片”“幽灵场票房造假”“剧本抄袭”等批评声中。电影消费存在粉丝性消费、娱乐性消费甚至话题性消费倾向。在我国还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情况下,市场上某些传达出负面思想比如炫富、血腥、暴力等的电影获得了较高的票房,而有些影片有着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市场反应却很平淡,即“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影片的票房和精神文化价值不协调一直是我国电影市场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行业门槛的降低,大量热钱涌进“圈钱”;另一方面,电影投资方为了追求高票房而急功近利,一味地吸引粉丝、迎合观众,出现了许多“快餐式电影”,如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青春片”。对于文化产品来说,最好的文化产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产品。
目前,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是青少年,有许多消费者还是未成年人,中国电影80%的票房是由他们创造的,所以针对未成年人消费的文化娱乐产品应当是正能量的,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8]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需要兼顾文化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统一,这些可以从家庭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衡量。比如,一个电影产品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消费时,一般就是符合两个效益的产品,否则家长就不会带着孩子去看电影。有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在北美市场以外的票房占其总票房的比例已经超过70%,其电影衍生品的销售额也超过500亿美元。而好莱坞大部分电影深受世界其他国家观众欢迎的原因,除了电影质量高、创意足、特效好外,最重要的是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是以真善美、勇敢等正能量的价值观为主题的家庭娱乐型电影,即老少皆宜的电影。而从这几年我国高票房的电影来看,市场上偏向满足当下的感官需求,娱乐性电影占主导地位。
因此,要在娱乐化的氛围中完成主流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播,不妨在电影创作上借鉴好莱坞的“家庭娱乐”概念,打造家庭娱乐型电影,实现电影的“雅俗共赏”。在内容上,打造家庭娱乐型电影需要形成系列电影,培养和积累粉丝,可以深度挖掘电影的衍生价值,因为衍生品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和粉丝的积累。比如,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满载着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票房大获成功。它的好玩和创意满足了小孩子的需求,而它的台词深入浅出,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和哲理色彩,同时也满足了成年人的审美情趣。电影里面融合了传统壁画、中国式建筑、太极等传统文化元素,在通俗的基础上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www.daowen.com)
2014年在我国上映的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以下简称《熊兵》)却没有像《功夫熊猫》那样成功。《熊兵》虽高举“家庭娱乐型”旗帜,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也深受小孩子的喜欢,但饱受家长诟病。该电影还是以迎合小孩子为主,并没有考虑成人的审美需求,还需要加强对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虽然《熊兵》改掉了一些暴力的台词和镜头,但整部电影的笑点主要设置在对别人的伤害的基础上,即“通过观看别人被整或受到伤害而获得乐趣”,宣扬的是一种整人文化。小孩子不懂得甄别好坏,他们很可能会去模仿电影情节,而带着这样的价值观长大的孩子会认为整人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学着与他人友善相处。不是说每部电影都要宣扬真善美等价值观,但至少要多传达一些爱和宽容。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宣传渠道,应该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以此影响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国电影在保障娱乐性的同时,也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更加完美地讲述与呈现故事情节,让人们收获审美和精神的熏陶。如果我们的国产电影竞争力不强,快速增长的市场将会被进口电影攻占,这是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